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619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该拉手总成包括拉手基体、固定在拉手基体上的拉把以及分别开设于上内箱和下内箱上的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上内箱和下内箱对接安装后使得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重合用以容纳拉手基体;拉手基体通过扭簧安装于上内箱上,其中,第二开槽边缘处设置有避免在扭簧作用下拉手基体发生偏移的限位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下内箱上加装了限位凸起,其与拉手基体的一端抵接,可以避免在扭簧的作用下拉手发生偏移的现象,另通过限位凸起的设计,避免了拉手一端与拉手槽边缘紧贴的情况,使得拉手两端的缝隙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美观性。提高了美观性。提高了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是极为常见的交通工具,目前绝大多数的摩托车在生产制造时都配备有储物箱,例如骑乘式摩托车一般会设计在尾部,踏板式摩托车除尾部外还可在踏板前设计前内箱,并通过拉手进行开闭。
[0003]而当前运用在前内箱上的拉手设计并不合理,在扭簧的作用下,拉手会由于扭簧的作用向一端偏移,导致拉手会贴向拉手槽的一侧,拉手槽左右缝隙并不均匀,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及摩托车,其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前内箱拉手设计不合理,拉手易偏移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包括拉手基体、固定在拉手基体上的拉把以及分别开设于上内箱和下内箱上的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所述上内箱和下内箱对接安装后使得所述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重合用以容纳所述拉手基体;
[0007]所述拉手基体通过扭簧安装于所述上内箱上,其中,所述第二开槽边缘处设置有避免在所述扭簧作用下拉手基体发生偏移的限位凸起。
[0008]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拉手基体上贯穿有用于套接所述扭簧的转轴,所述上内箱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分别对所述转轴两端限位,且第一固定座上开设有卡孔用以所述扭簧的一端伸入卡接,所述拉手基体上开设有下凹结构用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卡接。
[0009]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座贯穿有通孔用以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开设有限位槽用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容置。
[0010]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下内箱上设置有压合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三固定座。
[0011]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拉手基体上开设有用以容纳手指尖的指槽。
[0012]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指槽的接触面为弧形结构。
[0013]第一方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的横截面形状均为长方形。
[001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第一方面任一方案所述的前内箱拉手总成。
[0015]本技术的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通过在下内箱上加装了限位凸起,其与拉手基体的一端抵接,可以避
免在扭簧的作用下拉手发生偏移的现象,另通过限位凸起的设计,避免了拉手一端与拉手槽边缘紧贴的情况,使得拉手两端的缝隙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美观性;
[0017]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解决了以往通过扭簧安装的拉手易偏移的问题,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前内箱拉手总成中拉手基体安装于上内箱第一开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前内箱拉手总成中拉手基体插入下内箱第二开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前内箱拉手总成中下内箱的限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前内箱拉手总成中拉手基体的指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2]标号说明:
[0023]1、上内箱;2、下内箱;3、拉手基体;4、拉把;5、扭簧;6、限位凸起;7、第一开槽;8、第二开槽;9、转轴;10、第二固定座;11、第一固定座;12、下凹结构;13、指槽;14、接触面;15、第三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该前内箱拉手总成包括拉手基体3、固定在拉手基体3上的拉把4以及分别开设于上内箱1和下内箱2上横截面均为长方形的第一开槽7和第二开槽8,上内箱1和下内箱2对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后使得第一开槽7和第二开槽8重合用以容纳拉手基体3,拉手基体3可在第一开槽7和第二开槽8形成的容纳空间内转动,且第一开槽7和第二开槽8的宽度根据拉手基体3的可转动角度按需设置。
[0029]如图1、图3所示,拉手基体3通过扭簧5安装于上内箱1上,其中,第二开槽8边缘处设置有避免在扭簧5作用下拉手基体3发生偏移的限位凸起6,拉手基体3在扭簧5的作用下
一般都会向槽口的一端偏移,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开槽8边缘设计限位凸起6,可抵住拉手基体3,使其均匀位于槽口长度方向的中部,拉手基体3在扭簧5的作用下使用也不会发生偏移,美观性更好。
[00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拉手基体3上贯穿有用于套接扭簧5的转轴9,上内箱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11和第二固定座10分别对转轴9的两端进行限位,在第一固定座11上开设有卡孔用以扭簧5的一端伸入卡接,拉手基体3上开设有下凹结构12用以扭簧5的另一端卡接,实现对扭簧5两端的相对卡接,通过扭簧5对拉手基体3作用,使得拉手基体3紧贴在前内箱的槽口宽度方向的边缘上,不会晃动,另拉手基体3安装后,整个拉手的安装通过拉手基体3固定,拉手基体3上的拉把4与上内箱1、下内箱2均未接触,实现了拉把4的悬浮效果。
[00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座11贯穿有通孔用以转轴9的一端伸入,第二固定座10上开设有限位槽用以转轴9的另一端容置,在下内箱2上设置有压合于第二固定座10上的第三固定座15,安装时可将转轴9一端插入第一固定座11的通孔内,将转轴9另一端放置于第二固定座10的限位槽内,然后将上内箱1盖合到下内箱2上,即可实现对拉手基体3的便捷固定安装。
[003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拉手基体3上开设有用以容纳手指尖的指槽13,指槽13的接触面14为弧形结构,使用者在拉提拉把4时,指槽13可用于手指尖的放置容纳,手指尖直接触摸接触面14,舒适性更好,提高了骑行者的使用体验。
[0033]实施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手基体、固定在拉手基体上的拉把以及分别开设于上内箱和下内箱上的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所述上内箱和下内箱对接安装后使得所述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重合用以容纳所述拉手基体;所述拉手基体通过扭簧安装于所述上内箱上,其中,所述第二开槽边缘处设置有避免在所述扭簧作用下拉手基体发生偏移的限位凸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基体上贯穿有用于套接所述扭簧的转轴,所述上内箱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分别对所述转轴两端限位,且第一固定座上开设有卡孔用以所述扭簧的一端伸入卡接,所述拉手基体上开设有下凹结构用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卡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前内箱拉手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开平化瑞峰谢健深潘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豪进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