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7053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9
提供了一种能够更均匀地冷却整个电池的电池冷却装置。电池冷却装置(30)包括被配置为冷却一侧表面(20u)的一侧热交换器(40),以及被配置为冷却另一侧表面(20d)的另一侧热交换器(50),所述另一侧表面是面对一侧表面(20u)的表面。一侧热交换器(40)包括按照制冷剂流动的顺序的从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至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44,44A)的热交换单元。另一侧热交换器(50)包括按照制冷剂流动的顺序的从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至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的热交换单元。所述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至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分别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至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面对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至所述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44,44A)的位置处。处。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冷却装置,所述电池冷却装置通过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冷却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已知的是使用电机作为驱动源的车辆。这样的车辆配备有用于使电机操作的电池和用于冷却电池的电池冷却装置。PTL 1披露了一种作为使用制冷剂来冷却电池的电池冷却装置的技术。
[0003]PTL 1中披露的电池冷却装置被配置为将制冷剂流经的流道分配为多个流道,并使用流经每个流道的制冷剂冷却电池。
[0004]引用清单
[0005]专利文献
[0006]PTL 1:JP

A

2015

096416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问题
[0008]流经流道的制冷剂可以在上游侧进一步冷却电池,而在下游侧用于冷却的能量减少、冷却性能下降。因此,在电池的冷却表面上混合有被冷却较多的部分和不被冷却的部分。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更均匀地冷却整个电池的电池冷却装置。
[0010]问题解决方案
[0011]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促进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被附在括号中,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展示的实施例。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所述电池冷却装置连接到制冷循环(10),所述制冷循环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2),冷凝从所述压缩机(12)排出的制冷剂的冷凝器(13),以及能够储存多余制冷剂的制冷剂储器(15a),
[0013]所述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包括:膨胀装置(14),所述膨胀装置被配置为膨胀从所述制冷循环(10)流出的制冷剂;制冷剂分配装置(31),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膨胀装置(14)流出的制冷剂分配到一侧流道(11a)和另一侧流道(11b);一侧热交换器(40,40A),所述一侧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单元,并且流经所述一侧流道(11a)的制冷剂流经所述一侧热交换器;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单元,并且流经所述另一侧流道(11b)的制冷剂流经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合并装置(34),所述制冷剂合并装置被配置为将从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流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流出的制冷剂合并,并使所合并的制冷剂流出到所述制冷循环(10),
[0014]所述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通过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和所述另
一侧热交换器(50,50A)冷却电池(20),其中,
[0015]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设置在一侧表面(20u,20r,20f)上,所述一侧表面是所述电池(20)的任一表面,
[0016]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设置在另一侧表面(20d,20l,20b)上,所述另一侧表面是面对所述一侧表面(20u,20r,20f)的表面,
[0017]关于组成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当流经所述一侧流道(11a)的所述制冷剂首先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并且从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流出的制冷剂接下来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一侧第二热交换单元(42,42A),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包括按照所述制冷剂流动的顺序的从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至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44,44A)的热交换单元,
[0018]关于组成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当流经所述另一侧流道(11b)的所述制冷剂首先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并且从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流出的制冷剂接下来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另一侧第n

1热交换单元(53,53A),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包括按照所述制冷剂流动的顺序的从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至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的热交换单元,并且
[0019]所述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至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分别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51,51A)至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面对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至所述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44,44A)的位置处。
[0020]优选地,所述一侧表面(20u)是所述电池(20)的上表面(20u)。
[0021]优选地,所述电池(20)是通过安装在车辆上来使用的,并且所述一侧表面(20r)是在所述车辆姿态下的所述电池(20)的右侧表面(20r)。
[0022]优选地,所述电池(20)是通过安装在车辆上来使用的,并且所述一侧表面(20r)是在所述车辆姿态下的所述电池(20)的右侧表面(20r)。
[0023]优选地,所述电池(20)是通过安装在车辆上来使用的,并且所述一侧表面(20f)是在所述车辆姿态下的所述电池(20)的前侧表面(20f)。
[0024]优选地,流入组成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41至44,41A至44A)的制冷剂相对于流入所述热交换单元(51至54,51A至54A)的制冷剂以相反的方向流动,所述热交换单元(51至54,51A至54A)布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51至54,51A至54A)面对所述热交换单元(41至44,41A至44A)而所述电池(20)插置在它们之间的位置处,并形成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
[0025]优选地,组成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41至44,41A至44A)和组成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51至54,51A至54A)都以水平方向布置。
[0026]优选地,所述制冷循环(10)和所述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在所述冷凝器(13)与所述膨胀装置(14)之间的分支点D处以及所述制冷剂合并装置(34)与所述压缩机(12)之间的合并点(J)处相连接,并且所述制冷循环(10)包括在所述分支点(D)与所述合并点(J)之间的空气调节膨胀装置(114)和空气调节蒸发器(130)。
[0027]有利效果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更均匀地冷却整个电池的电池冷却装置。
附图说明
[0029][图1]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冷却装置的简图。
[0030][图2]图2是展示了图1中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器、一侧流道、另一侧流道、一侧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合并装置的简图。
[0031][图3]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池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简图。
[0032][图4]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池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简图。
[0033][图5]图5是示意性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所述电池冷却装置连接到制冷循环(10),所述制冷循环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2),冷凝从所述压缩机(12)排出的制冷剂的冷凝器(13),以及能够储存多余制冷剂的制冷剂储器(15a),所述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包括:膨胀装置(14),所述膨胀装置被配置为膨胀从所述制冷循环(10)流出的制冷剂;制冷剂分配装置(31),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膨胀装置(14)流出的制冷剂分配到一侧流道(11a)和另一侧流道(11b);一侧热交换器(40,40A),所述一侧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单元,并且流经所述一侧流道(11a)的制冷剂流经所述一侧热交换器;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单元,并且流经所述另一侧流道(11b)的制冷剂流经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合并装置(34),所述制冷剂合并装置被配置为将从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流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流出的制冷剂合并,并使所合并的制冷剂流出到所述制冷循环(10),所述电池冷却装置(30,30A,30B,30C)通过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和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冷却电池(20),其中,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设置在一侧表面(20u,20r,20f)上,所述一侧表面是所述电池(20)的任一表面,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设置在另一侧表面(20d,20l,20b)上,所述另一侧表面是面对所述一侧表面(20u,20r,20f)的表面,关于组成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当流经所述一侧流道(11a)的所述制冷剂首先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并且从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流出的制冷剂接下来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一侧第二热交换单元(42,42A),所述一侧热交换器(40,40A)包括按照所述制冷剂流动的顺序的从所述一侧第一热交换单元(41,41A)至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44,44A)的热交换单元,关于组成所述另一侧热交换器(50,50A)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当流经所述另一侧流道(11b)的所述制冷剂首先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并且从所述另一侧第n热交换单元(54,54A)流出的制冷剂接下来流经的热交换单元是另一侧第n

1热交换单元(53,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修仓桥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