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743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淀池领域,具体为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包括底座、支撑件、壳体、震动件、搅拌件、挡板、吸附件、连接壳体、控制阀门和出料管;底座顶部与支撑件连接;搅拌件底部朝向壳体内部;壳体内部与挡板连接;壳体内部顶部与吸附件连接;吸附件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与壳体底部连接;壳体底部与连接壳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净化沉淀的效果,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净化程度,排污管与吸附件的组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排污效率,在降低了本装置内部发生堵塞的同时提高了本装置的滤水效率,通过底部的控制阀门和出水管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操作精度,从而能够便于本装置对出水状态进行检测。行检测。行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自来水厂常规净水处理工艺中,沉淀工艺处理构筑物一般采用平流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斜管沉淀池等传统池型,其中平流沉淀池由于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因此现有水厂中采用此种池型较多,随着水质目标的进一步提高,其中出厂出水浊度要求进一步降低到0.1~0.5NTU,现有水厂通过加强常规处理作为提高水质的措施之一。对一些建设年代较久,设计参数偏紧的又要满负荷运行的絮凝沉淀池,如何改善沉淀效果,进一步降低出水浊度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0717555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包括多个串联设置的絮凝反应区,其特征在于:第一个絮凝反应区的上部与进水管相连通以供应待处理原水,串联的最后一个絮凝反应区通过其底部的通孔与稳流区相连通,稳流区内的絮凝水溢流后通过絮凝沉淀池下部的联通管进入絮凝沉淀区内,絮凝沉淀区的上部设有倾斜设置的波纹过滤板,波纹过滤板的上方设有清水区,经波纹过滤板过滤后的清水进入清水区后溢流进入清水区旁侧的溢流槽流出,其具有通过设置多个串联的絮凝反应区使得原水充分絮凝,絮凝水经稳流后进入絮凝沉淀区,经絮凝沉淀区中的波纹过滤板沉淀过滤后进入清水区,清水区的清水溢流进入溢流槽后经出水管流出;上述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沉淀效率高且出水品质高,适宜推广使用等优点。
[0004]但是上述已公开方案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上述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存在沉降速度低,从而降低了上述装置的生产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本技术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净化沉淀的效果,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净化程度,排污管与吸附件的组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排污效率,在降低了本装置内部发生堵塞的同时提高了本装置的滤水效率,通过底部的控制阀门和出水管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操作精度,从而能够便于本装置对出水状态进行检测。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包括底座、支撑件、壳体、震动件、搅拌件、挡板、吸附件、连接壳体、控制阀门和出料管;
[0007]底座顶部与支撑件连接;支撑件顶部与壳体连接;壳体顶部边缘处与震动件连接;震动件输出端与搅拌件连接;搅拌件底部朝向壳体内部;壳体内部与挡板连接;壳体内部顶部与吸附件连接;吸附件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与壳体底部连接;壳体底部与连接壳体连接;连接壳体底部上设有锥形收集斗,锥形收集斗底部与控制阀门连接;控制阀门与出料管连接。
[0008]优选的,底座底部上设有多组固定螺纹孔,多组固定螺纹孔分布在底座底部四周。
[0009]优选的,连接壳体内壁侧面上设有活性炭。
[0010]优选的,壳体底部上设有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与连接壳体顶部接缝处连接。
[0011]优选的,壳体顶部上设有连接限位件,连接限位件与吸附件侧面连接。
[0012]优选的,排污管侧面上设有阀门,阀门上设有控制把手。
[0013]优选的,连接壳体内壁呈倾斜状。
[0014]优选的,壳体顶部上设有夹持件,夹持件侧面与震动件连接;夹持件与壳体顶部滑动阻尼连接。
[001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净化沉淀的效果,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净化程度,排污管与吸附件的组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排污效率,在降低了本装置内部发生堵塞的同时提高了本装置的滤水效率,通过底部的控制阀门和出水管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操作精度,从而能够便于本装置对出水状态进行检测,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净化效果,通过震动件和搅拌件的组合能够将原料水进行混合从而避免了底部出现大量沉淀,使得吸附件能够提高吸附效果,同时经过吸附件过滤的水资源经过连接壳体的结构能够在向下流动的过程当中通过连接壳体内壁侧面上的活性炭结构进行二次过滤,提高了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的侧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的正视图;
[0020]附图标记:1、底座;2、支撑件;3、壳体;4、震动件;5、搅拌件;6、挡板;7、吸附件;8、排污管;9、连接壳体;10、控制阀门;11、出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包括底座1、支撑件2、壳体3、震动件4、搅拌件5、挡板6、吸附件7、连接壳体9、控制阀门10和出料管11;
[0023]底座1顶部与支撑件2连接;支撑件2顶部与壳体3连接;壳体3顶部边缘处与震动件4连接;震动件4输出端与搅拌件5连接;搅拌件5底部朝向壳体3内部;壳体3内部与挡板6连接;壳体3内部顶部与吸附件7连接;吸附件7底部设有排污管8;排污管8与壳体3底部连接;壳体3底部与连接壳体9连接;连接壳体9底部上设有锥形收集斗,锥形收集斗底部与控制阀门10连接;控制阀门10与出料管11连接;底座1底部上设有多组固定螺纹孔,多组固定螺纹孔分布在底座1底部四周;壳体3顶部上设有连接限位件,连接限位件与吸附件7侧面连接;排污管8侧面上设有阀门,阀门上设有控制把手;连接壳体9内壁呈倾斜状;壳体3顶部上设有夹持件,夹持件侧面与震动件4连接;夹持件与壳体3顶部滑动阻尼连接。
[0024]本实施例中,通过本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使用传统的沉淀池进行过滤,沉淀效率低的同时,传统的沉淀池往往占地面积大,灰尘附着多等问题,当本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从顶部加入水资源原料通过重力作用能够实现本装置快速沉淀的效果,震动件4和搅
拌件5能够在水资源缓慢下流的过程当中避免水资源在顶部发生分层沉淀,从而使得更多的固体沉淀物集中到吸附件7当中,通过排污管8能够便于将吸附件7收集的固体物排出,从而使得水资源沿连接壳体9到达本装置底部,通过连接壳体9的吸附能够实现二次过滤的同时,保证了净化效果。
[0025]实施例二
[0026]如图2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连接壳体9内壁侧面上设有活性炭;壳体3底部上设有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与连接壳体9顶部接缝处连接。
[0027]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活性炭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净化效果,通过橡胶密封圈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本装置的整体密封效果。
[002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在所属
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件(2)、壳体(3)、震动件(4)、搅拌件(5)、挡板(6)、吸附件(7)、连接壳体(9)、控制阀门(10)和出料管(11);底座(1)顶部与支撑件(2)连接;支撑件(2)顶部与壳体(3)连接;壳体(3)顶部边缘处与震动件(4)连接;震动件(4)输出端与搅拌件(5)连接;搅拌件(5)底部朝向壳体(3)内部;壳体(3)内部与挡板(6)连接;壳体(3)内部顶部与吸附件(7)连接;吸附件(7)底部设有排污管(8);排污管(8)与壳体(3)底部连接;壳体(3)底部与连接壳体(9)连接;连接壳体(9)底部上设有锥形收集斗,锥形收集斗底部与控制阀门(10)连接;控制阀门(10)与出料管(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水混合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底座(1)底部上设有多组固定螺纹孔,多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水源张春盛肖源宇曹晓鹏黄汤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盛民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