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04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包括顶部螺母,所述顶部螺母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有固定件,所述顶部螺母内壁固定件底部贯穿并设置有呈圆环状的嵌合槽,所述第一锥形部与第二锥形部外壁嵌合块底部均设置有转动槽,所述底部螺母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卡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顶部螺母与底部螺母的分离设计,实现二次拧动,同时卡齿的设计使其增大了螺母的与所需固定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当顶部螺母也拧不动时证明其已经上紧到极限,无法继续上紧,即完成对螺栓的固定,能有效的保证由于震动造成的螺栓松动。栓松动。栓松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


[0001]本技术涉及螺栓螺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

技术介绍

[0002]在螺栓螺母使用过程中,自锁抱紧螺母被广泛地用来对各种螺栓进行固定,而自锁螺母是一种能够靠摩擦力自锁的螺母,一般的螺母在使用过程由于振动等其它原因会自行松脱,为防止这种现象,于是就专利技术了自锁螺母,自锁螺母它的功能主要是防松、抗振,用于特殊场合。
[0003]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震动造成螺栓松动,对螺栓连接在振动下的试验表明,许多小的“横向”运动导致连接的两个部分相互运动,同时螺栓头或螺母与被连接件也会产生运动,这些重复的运动会抵消螺栓和被连接件之间的摩擦,最终,振动将导致螺栓的螺纹上“旋转松开”,接头失去夹紧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包括顶部螺母,所述顶部螺母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有固定件,所述顶部螺母内壁固定件底部贯穿并设置有呈圆环状的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底部设置有连接槽,所述顶部螺母底部转动连接有底部螺母,所述底部螺母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底部螺母顶部中心偏左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部,所述底部螺母顶部中心偏右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部,所述第一锥形部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所述第二锥形部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所述第一锥形部与第二锥形部外壁嵌合块底部均设置有转动槽,所述底部螺母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卡齿。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7]所述固定件内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螺纹。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第二贯穿孔内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螺纹。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第一锥形部与第二锥形部之间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断开槽。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嵌合槽与嵌合块之间相互卡合。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转动槽与连接槽之间转动连接。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第一贯穿孔与第二贯穿孔之间相互贯通。
[0018]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中,首先通过顶部螺母与底部螺母的分离设计,实现二次拧动,同时卡齿的设计使其增大了螺母的与所需固定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当顶部螺母与底部螺母拧不动时,单独对顶部螺母进行拧动,使得顶部螺母继续向下移动,对底部螺母上的第一锥形部与第二锥形部进行挤压,使得第一锥形部与第二锥形部受到挤压力,对螺杆进行挤压固定,当顶部螺母也拧不动时证明其已经上紧到极限,无法继续上紧,即完成对螺栓的固定,能有效的保证由于震动造成的螺栓松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的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的展开剖面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的收束立体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的仰视图。
[0024]图例说明:
[0025]1、顶部螺母;2、固定件;3、螺纹;4、底部螺母;5、第二贯穿孔;6、嵌合槽;7、第一锥形部;8、嵌合块;9、第二锥形部;10、连接槽;11、转动槽;12、断开槽;13、连接环;14、固定环;15、卡齿;16、第一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包括顶部螺母1,顶部螺母1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一贯穿孔16,第一贯穿孔16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有固定件2,顶部螺母1内壁固定件2底部贯穿并设置有呈圆环状的嵌合槽6,嵌合槽6底部设置有连接槽10,顶部螺母1底部转动连接有底部螺母4,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二贯穿孔5,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偏左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部7,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偏右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部9,第一锥形部7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8,第
二锥形部9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8,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外壁嵌合块8底部均设置有转动槽11,底部螺母4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4,固定环14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环13,连接环13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卡齿15,底部螺母4顶部的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上的嵌合块8,嵌入顶部螺母1的嵌合槽6内,使得嵌合槽6与嵌合块8之间相互卡合,同时转动槽11与连接槽10之间卡合。
[0029]固定件2内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螺纹3,第二贯穿孔5内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螺纹3,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之间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断开槽12,嵌合槽6与嵌合块8之间相互卡合,转动槽11与连接槽10之间转动连接,第一贯穿孔16与第二贯穿孔5之间相互贯通,同时当顶部螺母1与底部螺母4拧不动时,单独对顶部螺母1进行拧动,使得顶部螺母1继续向下移动,对底部螺母4上的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进行挤压,使得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收缩对螺杆进行挤压固定的作用。
[0030]工作原理:首先将底部螺母4顶部的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上的嵌合块8,嵌入顶部螺母1的嵌合槽6内,使得嵌合槽6与嵌合块8之间相互卡合,同时转动槽11与连接槽10之间卡合,底部螺母4不会脱离顶部螺母1,再将顶部螺母1与底部螺母4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锁抱紧螺母,包括顶部螺母(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螺母(1)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一贯穿孔(16),所述第一贯穿孔(16)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有固定件(2),所述顶部螺母(1)内壁固定件(2)底部贯穿并设置有呈圆环状的嵌合槽(6),所述嵌合槽(6)底部设置有连接槽(10),所述顶部螺母(1)底部转动连接有底部螺母(4),所述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位置处贯穿并设置有第二贯穿孔(5),所述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偏左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部(7),所述底部螺母(4)顶部中心偏右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部(9),所述第一锥形部(7)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8),所述第二锥形部(9)顶部固定连接有嵌合块(8),所述第一锥形部(7)与第二锥形部(9)外壁嵌合块(8)底部均设置有转动槽(11),所述底部螺母(4)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4),所述固定环(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光陈娜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奥赛罗密封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