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3774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为压延加工处;下轧辊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流动腔道,冷却液流过冷却液流动腔道的过程中,对下轧辊进行冷却;冷却液流动腔道内设有临时储液结构,临时储液结构的分布方向与冷却液流动腔道内冷却液的滚动方向一致,下轧辊转动时带动临时储液结构一同转动;冷却液未充满冷却液流动腔道时,部分冷却液随临时储液结构转动至冷却液液面之上,对下轧辊上与所述压延加工处的对应部位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冷却液未充满下轧辊内部的冷却液流道时,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及时冷却。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及时冷却。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及时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种压延装置由上下相对的两个轧辊组成,上下轧辊之间为压延加工处,待压延物通过压延加工处之后被压延成所需的形状,如将金属丝压延成金属带。在压延加工的过程中,压延加工处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轧辊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形,在一些精度要求高的压延生产中,轧辊尺寸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压延质量,因此需要对轧辊进行冷却。
[0003]常用的一种冷却方式是让冷却液通过中空的轧辊,对轧辊进行水冷,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冷却液有时无法完全充满轧辊内部的冷却液流道,导致在下轧辊中,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和冷却液液面之间被空气所阻隔,冷却液无法直接与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相接触,也就无法及时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冷却,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容易因为过热而发生形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在冷却液未充满下轧辊内部的冷却液流道时,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及时冷却。
[0005]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为压延加工处;下轧辊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流动腔道,冷却液流过冷却液流动腔道的过程中,对下轧辊进行冷却;冷却液流动腔道内设有临时储液结构,临时储液结构的分布方向与冷却液流动腔道内冷却液的滚动方向一致,下轧辊转动时带动临时储液结构一同转动;冷却液未充满冷却液流动腔道时,部分冷却液随临时储液结构转动至冷却液液面之上,对下轧辊上与所述压延加工处的对应部位进行冷却。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临时储液结构为吸液材料制成的填充件。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临时储液结构为设置在冷却液流动腔道内的临时储液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填充件紧贴于所述冷却液流动腔道的内壁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填充件上形成有流通孔道,冷却液从流通孔道穿过所述填充件。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临时储液槽设置在冷却液流动腔道的内壁上,临时储液槽内的冷却液与冷却液流动腔道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
[0011]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在下轧辊的内冷却液流动腔道内设置有临时储液结构,下轧辊转动时带动临时储液结构一同转动;当冷却液未充满冷却液流动腔道时,临时储液结构可以将部分冷却液带出至冷却液液面之上,从而对下轧辊的压延加工部位进行及时冷却。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为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2为临时储液结构为填充件时的示意图;
[0014]附图3为临时储液结构为临时储液槽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6]如附图1至3所述的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轧辊1和下轧辊2。上轧辊1和下轧辊2之间为压延加工处9,上轧辊1和下轧辊2之间留有孔隙,待压延物经过上轧辊1和下轧辊2之间的孔隙时被压延成所需形状。压延加工处9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下轧辊2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流动腔道3,冷却液流过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过程中,与下轧辊2进行热交换,对下轧辊2进行冷却。
[0017]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设有临时储液结构,临时储液结构的分布方向与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冷却液的滚动方向一致,下轧辊2由外界动力驱动转动,且下轧辊2转动时带动临时储液结构一同转动。冷却液未充满冷却液流动腔道3时,部分冷却液随临时储液结构转动至冷却液液面之上,对下轧辊2上与所述压延加工处9的对应部位进行冷却。
[0018]将下轧辊2上与所述压延加工处9的对应部位称为压延加工部位,如附图1中所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冷却液有时无法完全充满下轧辊2内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和冷却液的液面之间被空气所阻隔,导致冷却液无法直接接触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散热不及时,容易因过热而发生形变。而本技术中设置有临时储液结构,下轧辊2带动临时储液结构转动时,临时储液结构可以将部分冷却液运输至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从而对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进行及时冷却。
[0019]所述临时储液结构为吸液材料制成的填充件4,如海绵。填充件4可以吸入部分冷却液,当填充件4转动至冷却液的液面上方之后,部分冷却液仍能留存在填充件4内,从而对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进行及时冷却,当填充件4转动至冷却液的液面下方之后,对流效应可以使填充件4内过热的冷却液重新冷却。所述填充件4紧贴于所述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设置,当填充件4转动至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时,填充件4内的冷却液可以直接接触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冷却效果更好。所述填充件4上形成有流通孔道8,冷却液从流通孔道8穿过所述填充件4,避免填充件4堵塞下轧辊2内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一种实施例如附图2中所示,填充件4为环状的海绵,环状海绵的外圈紧贴下轧辊2内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环状海绵的中部形成流通孔道8。
[0020]所述临时储液结构为设置在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的临时储液槽5,通过临时储液槽5将部分冷却液携带至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从而对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进行及时冷却。所述临时储液槽5设置在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上,临时储液槽5的一侧槽壁为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临时储液槽5内的冷却液与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直接接触换热,冷却效果更好。所述临时储液槽5的开口朝所述下轧辊2的转动方向偏斜,所述下轧辊2转动时,临时储液槽5内的冷却液在惯性作用下朝远离临时储液槽5开口的方向聚集,以使临时储液槽5的储液效果更好。一种实施例如附图3中所示,下轧辊2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内壁上形成有若干临时储液槽5,下轧辊2逆时针转动,临时储液槽5将部分冷却液携带至下
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
[0021]结合附图1中的实施例解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上轧辊1和下轧辊2架设在支架10上,由外界动力驱动转动,如通过电机和传动带进行驱动;下轧辊2的轴向贯穿,下轧辊2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液进液管6和冷却液出液管7转动密封连接,泵体驱动冷却液流动,使冷却液流经下轧辊2内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有时冷却液无法完全充满下轧辊2内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由于本技术中的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设置有临时储液结构,因此当下轧辊2带动临时储液结构转动时,临时储液结构可以将部分冷却液运输至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从而对下轧辊2的压延加工部位11进行及时冷却。
[002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轧辊(1)和下轧辊(2),上轧辊(1)和下轧辊(2)之间为压延加工处(9);下轧辊(2)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液流动腔道(3),冷却液流过冷却液流动腔道(3)的过程中,对下轧辊(2)进行冷却;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设有临时储液结构,临时储液结构的分布方向与冷却液流动腔道(3)内冷却液的滚动方向一致,下轧辊(2)转动时带动临时储液结构一同转动;冷却液未充满冷却液流动腔道(3)时,部分冷却液随临时储液结构转动至冷却液液面之上,对下轧辊(2)上与所述压延加工处(9)的对应部位维持冷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延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储液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索奥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