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580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2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其中,后扭力盒连接于下车体,下车体的上侧为车辆内部空间,后扭力盒包括连接于下车体的本体部及凸出部,凸出部自本体部向靠近和/或背离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延伸形成。由于凸出部的设置,增加了后扭力盒的高度,使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更强的对抗应力,以对抗外部冲击力,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


[0001]本申请属于车辆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0003]下车体,作为车身上最重要的受力结构,承受来自正碰及侧碰来的冲击力,而扭力盒是这个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0004]在相关技术的下车体中,为了增加车辆在碰撞产生时的对抗应力,可以在下车体的前地板总成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前扭力盒与后扭力盒,如此,可以强化车辆在应对碰撞时产生的对抗应力。
[0005]然而,相关技术的后扭力盒的结构强度仍然不够,在应对侧面碰撞时,能够产生的对抗应力有限,安全性能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本申请提供的后扭力盒、下车体及车辆能够结构强度,安全性能更强。
[0007]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扭力盒,下车体的上侧为车辆内部空间,后扭力盒包括:
[0008]连接于下车体的本体部;及
[0009]凸出部,凸出部自本体部向靠近和/或背离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延伸形成。
[0010]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下车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横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纵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与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相交;
[0011]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
[0012]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凸出部沿其延伸方向凸出于横梁设置。
>[0013]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纵梁与横梁共同围成置物空间,置物空间用于放置电池;
[0014]凸出部凸出于横梁的表面不超出电池的底表面。
[001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凸出部的延伸高度为60mm

120mm。
[0016]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后扭力盒与纵梁及横梁一体成型设置。
[0017]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
[0018]纵梁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纵梁分设于横梁在第一方向的两端;
[0019]后扭力盒的个数为两个,各纵梁分别通过各后扭力盒连接于横梁。
[0020]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
[0021]由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心至纵梁的方向,凸出部凸出于横梁的高度逐渐增加;或
[0022]由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心至纵梁的方向,凸出部凸出于横梁的高度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或
[0023]两个后扭力盒的凸出部相互连接。
[0024]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凸出部的最高点的位置范围,沿第一方向位于车辆的后纵梁和纵梁之间。
[002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后扭力盒还包括嵌设于凸出部内的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在凸出部内交错设置。
[0026]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车体,包括前地板总成及设置于前地板总成一端的如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后扭力盒。
[0027]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前述的下车体。
[0028]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0029]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扭力盒,该后扭力盒包括连接于下车体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向靠近和/或背离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凸出部,即增加了后扭力盒在下车体的高度,使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更强的对抗应力,以对抗外部冲击力,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0030]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下车体,由于该下车体包括前述技术方案的后扭力盒,该下车体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更强的对抗应力,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003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由于该车辆包括前述技术方案的下车体,该车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0032]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扭力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扭力盒在下车体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中:100、后扭力盒;10、本体部;20、凸出部;30、加强筋;
[0037]1000、下车体;11、横梁;12、纵梁;
[0038]1、第一方向;2、第二方向;101、置物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
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42]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0043]专利技术人注意到,在相关技术的车辆中,为了增加车辆在碰撞发生时的对抗应力,可以在下车体中将原本设置在前机舱总成的前扭力盒以及原本设置在后机舱总成上的后扭力盒集成至前地板总成,以使得前地板总成与前后扭力盒的整体性更强,在发生正面碰撞(追尾或被追尾)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对抗应力以抵抗外部冲击。
[0044]然而,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由于后扭力盒自身的结构强度仍然不够,且不像正面碰撞时存在前机舱总成与后机舱总成的缓冲,在应对侧面碰撞时能够产生的对抗应力有限,前地板总成容易发生形变甚至解体,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0045]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提高前地板总成在受到侧面碰撞时产生的对抗应力,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后扭力盒,通过增加后扭力盒自身的在下车体的高度,使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更强的对抗应力,以对抗外部冲击力,具有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扭力盒,连接于下车体,所述下车体的上侧为车辆内部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扭力盒包括:连接于所述下车体的本体部;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自所述本体部向靠近和/或背离所述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延伸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横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纵梁,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与所述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沿其延伸方向凸出于所述横梁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与所述横梁共同围成置物空间,所述置物空间用于放置电池;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横梁的表面不超出所述电池的底表面。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延伸高度为60mm

120mm。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扭力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扭力盒与所述纵梁及所述横梁一体成型设置。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乐姜明张孟俊闫禄平张晨常原吴俊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