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778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第一增压器、第二增压器、第一进气主路以及第二进气主路,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分别设于发动机气缸的进气端和排气端,第一增压器包括连通压气机叶轮的第一进气端,第一出气端以及连通涡轮机叶轮的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第一进气端与第一进气主路相连,第二进气端与排气歧管相连,第二进气主路连接于第一增压器的第一出气端和进气歧管之间,且第二进气主路上设有第一中冷器,第二增压器与第二进气主路的一部分管路并联,且第二增压器位于第一中冷器的下游,进气歧管内集成有第二中冷器。歧管内集成有第二中冷器。歧管内集成有第二中冷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进气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涡轮增压器被广泛应用于车辆中,用于增大发动机进气量。涡轮增压器包括与发动机排气通道连通的涡轮机叶轮和与发动机进气通道连通的压气机叶轮,且涡轮机叶轮和压气机叶轮通过轴相连;发动机启动后,由气缸排出的废气会进入涡轮增压器中,推动涡轮机叶轮转动,使压气机叶轮同步转动,吸入外界空气进入燃烧室,提高发动机进气量,增大发动机喷油量,最终达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
[0003]如上述原理不难看出,涡轮增压器提高发动机功率的效果取决于发动机的排气能量,排气能量越大,涡轮机叶轮转速越快,压气机叶轮单位时间内吸入的空气量越大;发动机处于冷启动或急加速或低转速或低负荷工况时,气缸排出的废气能量较小,连带涡轮机叶轮转动速度较小,压气机叶轮的转速也较小;如此,单个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处于冷启动或急加速或低转速或低负荷工况时,要么因缺乏动力而几乎无法起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作用,要么响应迟钝,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0004]基于此,技术人员一般会设置多个增压器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拥有多个增压器的进气系统部件繁多,布置所需空间大,且气体在被多个增压器吸入并压缩提速后,其温度将升高,体积发生膨胀,最终反而导致发动机进气量过低,无法实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专利技术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歧管、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第一增压器、第二增压器、第一进气主路以及第二进气主路,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排气歧管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气缸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所述第一增压器包括连通压气机叶轮的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以及连通涡轮机叶轮的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一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进气主路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与所述排气歧管相连,所述第二进气主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增压器的所述第一出气端和所述进气歧管之间,且所述第二进气主路上设有第一中冷器,所述第二增压器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的一部分管路并联,且所述第二增压器位于所述第一中冷器的下游,所述进气歧管内集成有第二中冷器。
[0007]可选地,所述第二中冷器集成于所述进气歧管的稳压腔内。
[0008]可选地,所述第二增压器包括增压入口与增压出口,所述增压入口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增压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管路与位于其上游的部分第二进气主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管路与位于其下游的部分第二进气主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进气主路与所述第二增压器并联的部分管路上设有电子节流阀。
[0011]可选地,还包括回流支路以及设于所述回流支路上的电动阀,所述回流支路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主路,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主路,所述回流支路与所述第一进气主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增压器的上游,所述回流支路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所述第二管路的下游。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进气主路上还设有节气门,所述节气门位于所述回流支路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的连接点的下游。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增压器为涡轮增压器,所述第二增压器为电动增压器,所述第二增压器与48V电源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冷器、所述第二中冷器以及所述第二增压器各自通过独立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冷却。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中冷器的体积小于第一中冷器的体积。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第一增压器和第二增压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配合方式,明确空气在发动机进气系统内的流向策略,并针对第一增压器和第二增压器布置多个中冷器,再合理配置每个中冷器在进气系统中的位置与体积,以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部件精简,布置灵活,所需空间少,且该进气系统即使在发动机处于不利于增压器工作的工况时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强大的动力。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增压器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I

第一进气主路,II

第二进气主路,III

回流支路;
[0022]1‑
第一增压器,101

第一进气端,102

第一出气端,103

第二进气端,104

第二出气端;
[0023]2‑
第二增压器,201

增压入口,202

增压出口;
[0024]3‑
第一中冷器,4

第二中冷器,5

进气歧管,6

发动机气缸,7

排气歧管,8

48V电源,9

电子节流阀,10

第一管路,11

第二管路,12

节气门,13

电动阀,14

空气滤清器,15

后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14、第一进气主路I、第二进气主路II、第一增压器1、由48V电源8供能的第二增压器2、第一中冷器3、第二中冷器4、进气歧管5、发动机气缸6、排气歧管7以及后处理系统15。
[0028]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第一增压器1为涡轮增压器,第二增压器2为电动增压器。请一并参阅图2,第一增压器1包括连通压气机叶轮的第一进气端101和第一出气端102,以及连通涡轮机叶轮的第二进气端103和第二出气端104。
[0029]第一进气端101与第一进气主路I的一端连通,第一出气端102与第二进气主路II的一端连通,第一进气主路I的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14连通,用于吸入外界空气,第二进气主路II的另一端与进气歧管5连通,进气歧管5与发动机气缸6相连,发动机气缸6与排气歧管7相连,排气歧管7与第一增压器1的第二进气端103连通,第一增压器1的第二出气端104与后处理系统15连通。当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歧管(5)、发动机气缸(6)、排气歧管(7)、第一增压器(1)、第二增压器(2)、第一进气主路(I)以及第二进气主路(II),所述进气歧管(5)和所述排气歧管(7)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气缸(6)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所述第一增压器(1)包括连通压气机叶轮的第一进气端(101)和第一出气端(102)以及连通涡轮机叶轮的第二进气端(103)和第二出气端(104),所述第一进气端(101)与所述第一进气主路(I)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103)与所述排气歧管(7)相连,所述第二进气主路(II)连接于所述第一增压器(1)的所述第一出气端(102)和所述进气歧管(5)之间,且所述第二进气主路(II)上设有第一中冷器(3),所述第二增压器(2)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II)的一部分管路并联,且所述第二增压器(2)位于所述第一中冷器(3)的下游,所述进气歧管(5)内集成有第二中冷器(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冷器(4)集成于所述进气歧管(5)的稳压腔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压器(2)包括增压入口(201)与增压出口(202),所述增压入口(201)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II)之间通过第一管路(10)连接,所述增压出口(202)与所述第二进气主路(II)之间通过第二管路(11)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10)与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英铭占文锋韦静思徐琳吕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