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片式散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671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鳍片式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本体,散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散热面和与第一散热面被相对应设置的第二散热面,所述第一散热面具有沉槽,所述沉槽内阵列设有一或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所述散热鳍片的顶端不超出第一散热面。散热板本体对散热鳍片形成保护,散热鳍片不容易受到外力的撞击,更不容易变形或损坏;同时散热鳍片不会增加散热板本体的厚度,较之传统的鳍片式散热板的厚度叠加方式,本申请可使鳍片式散热板的厚度相对变小,采用本申请的鳍片式散热板的电子设备的厚度也可以进一步变小。一步变小。一步变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鳍片式散热板


[0001]本技术涉及发热元件的散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鳍片式散热板。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设备中,发热量大的元件一般都要配置散热结构,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地运行,比如中央处理器(CPU)、显卡、发光二极管(LED)等等。市场上现有的散热结构,大多是散热板的正面与发热元件接触,散热鳍片设置在散热板的背面,为了保证散热效果和降低成本,散热鳍片一般都设计得比较薄,在生产、运输、组装和维护过程中,一旦受到外力的撞击,容易变形或损坏;另外,由于散热鳍片设置在散热板的背面,导致鳍片式散热板厚度较大,相应的电子设备也难以进一步减小厚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鳍片式散热板,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前提下,散热板的厚度较薄,散热鳍片稳定性好,不会轻易被外力撞击导致变形。
[000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鳍片式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本体,散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散热面和与所述第一散热面被相对应设置的第二散热面,所述第一散热面具有沉槽,所述沉槽内阵列设有一或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的顶端不超出所述第一散热面。
[0005]其中,每个所述散热鳍片平行布置。
[0006]其中,每个所述散热鳍片呈辐射状布置。
[0007]其中,每个所述散热鳍片为分段式结构。
[0008]其中,所述沉槽的周边还设有下沉台,每个所述散热鳍片的顶端低于所述第一散热面。
[0009]其中,所述第二散热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容置发热元件。
[0010]其中,所述第二散热面的两端均设有所述凹槽。
[0011]其中,所述沉槽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面的中部区域,所述沉槽的侧壁向内倾斜设置。
[0012]其中,所述发热元件和凹槽底面之间还涂覆有导热胶。
[0013]其中,所述散热板本体的截面自所述发热元件向各个所述散热鳍片为由厚至薄过渡的斜面结构。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鳍片式散热板在第一散热面上设置了沉槽,并在沉槽内阵列设置多个散热鳍片,由于散热鳍片的顶端不超出第一散热面(相当于散热鳍片隐藏在沉槽内),散热板本体对散热鳍片形成保护,所以散热鳍片不容易受到外力的撞击,更不容易变形或损坏;又由于散热鳍片不会增加散热板本体的厚度,较之传统的鳍片式散热板的厚度叠加方式,本申请可使鳍片式散热板的厚度相对变小,采用本申请鳍片式散热板的电子设备的厚度也可以进一步变小。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配合发热元件的散热结构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配合发热元件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6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配合发热元件的散热结构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的鳍片式散热板配合发热元件的散热结构的局部细节图。
[0022]其中,1、散热板;11、散热板本体;12、第一散热面;13、第二散热面;14、沉槽;15、散热鳍片;16、凹槽;17、下沉台;2、线路板;21、发热元件;3、导热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述鳍片式散热板1的实施例,包括散热板本体11,散热板本体11包括第一散热面12和与第一散热面12被相对应设置的第二散热面13,所述第一散热面12具有沉槽14,所述沉槽14位于第一散热面12的中部区域,所述沉槽14的侧壁向内倾斜设置,所述沉槽14的内部被阵列布设有一或多个散热鳍片15,所述散热鳍片15的顶端不超出第一散热面12。
[0025]所述鳍片式散热板的第一散热面12被设置沉槽14,且沉槽14的内部被阵列设置一或多个散热鳍片15,由于散热鳍片15的顶端不超出第一散热面12(也就是,散热鳍片15被隐藏在沉槽14的内部),散热板本体11对散热鳍片15形成保护效果,从而使得散热鳍片15不会轻易被外界的作用力破坏,不会轻易发生变形或损坏;同时散热鳍片15被设置在沉槽14的内部,不会导致散热板本体11的厚度的增加,因此,较之传统的散热结构的厚度叠加方式,本技术的所述鳍片式散热板可使散热板的厚度相对减小,从而使得采用本技术的所述鳍片式散热板的电子设备的厚度相对减小,从而缩小设备的整体体积,提升便携性和使用感。
[0026]在本实施例中,一或多个所述散热鳍片15可以被平行布置,也可以呈辐射状被布置,也可以为分段式被布置,各个所述散热鳍片15的排列方式多样化,在此不作限制。
[0027]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所述鳍片式散热板1被应用于散热结构的实施例,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线路板2、发热元件21,所述鳍片式散热板1被应用于所述散热结构,所述鳍片式散热板1的第二散热面13设有凹槽16,所述第二散热面13的两端均设有凹槽16,所述凹槽16用于容置散热结构的发热元件21,所述散热板1与线路板2被固定连接,所述发热元件21被固定在线路板2上,同时所述发热元件21被嵌入散热板1且恰好地被第二散热面13上的凹槽16容纳。在本实施例,线路板2可以是但不限于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被设于散热板1。通过所述散热结构的所述线路板2和本技术所述鳍片式散热板1的上述配合方式,使得采用所述散热结构的设备的整体组装厚度能够减少一个发热元件21的厚度。
[0028]在具体实施场景中,将发热元件21放置在散热鳍片15的两端,并且散热板本体11
的截面材料从发热元件21向散热鳍片15为由厚至薄过渡的斜面结构,符合散热设计原理,能提高热传导效果的同时,还可增加散热鳍片15的强度。所述凹槽16优选与散热鳍片15的位置错开,避免影响散热鳍片15的高度设置。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21和凹槽16底面之间还涂覆有导热胶3,传热效果更好,热量能快速传导至散热板1。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槽14的周边还设有下沉台17,使散热鳍片15的顶端低于第一散热面12,对散热鳍片15的防护效果更好。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鳍片式散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本体,散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散热面和与所述第一散热面被相对应设置的第二散热面,所述第一散热面具有沉槽,所述沉槽内阵列设有一或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所述散热鳍片的顶端不超出所述第一散热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式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鳍片平行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式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鳍片呈辐射状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式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鳍片为分段式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式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的周边还设有下沉台,每个所述散热鳍片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应亮鲁超谢洋王杰刘为
申请(专利权)人:盛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