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及船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264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及船舶。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包括两组燃料供给组件和一个喷射器,每组燃料供给组件均包括气体供给泵、控制阀、增压泵、燃料箱和燃料供给泵,气体供给泵的出气口与控制阀的进气口连通,控制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增压泵的两个进出气口连通,燃料供给泵的进油口与燃料箱连通,燃料供给泵的出油口与增压泵的进油口连通;两组燃料供给组件中的增压泵的出油口均与喷射器的进油口连通,喷射器能够向发动机的气缸内喷油。两组燃料供给组件的燃料箱内可以盛放不同的燃料,提高了系统燃料使用的灵活性,并且还能降低系统的碳排放;另外两组燃料供给组件共用一个喷射器,能够降低系统的成本。系统的成本。系统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的柴油发动机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船用发动机的排放标准。因此,寻求低碳、零碳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成为解决船舶碳排放的一个非常关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甲醇、乙醇、LPG、LNG、氨、氢、DME等各类新型燃料在技术上已被证实可以用于往复式内燃机燃烧,也即可以替代传统柴油燃料,用于发动机使用,且根据燃料种类,可以不同程度上降低船舶碳排放量。但是,不同于传统柴油燃料,上述新型燃料存在共性的低粘度、低闪电、低热值特点及强腐蚀、强毒性等个性特点。从而使得燃料喷射系统需要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的燃料喷射系统,使得船舶改造、使用成本高昂,燃料的使用灵活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及船舶,提高了系统燃料使用的灵活性,降低了系统的碳排放。
[0004]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包括:
[0006]两组燃料供给组件,每组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均包括气体供给泵、控制阀、增压泵、燃料箱和燃料供给泵,所述气体供给泵的进气口与气源连通,所述气体供给泵的出气口与所述控制阀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控制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所述增压泵的两个进出气口连通,所述燃料供给泵的进油口与所述燃料箱连通,所述燃料供给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增压泵的进油口连通;
[0007]喷射器,两组所述燃料供给组件中的所述增压泵的出油口均与所述喷射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喷射器能够向发动机的气缸内喷油。
[0008]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压泵包括气体腔、燃料腔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包括连杆、设置于所述连杆一端的第一活塞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杆另一端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滑动设置于所述气体腔,所述第二活塞滑动设置于所述燃料腔,所述增压泵的两个进出气口均设置于所述气体腔的腔壁,且其中第一进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活塞背离所述第二活塞的一侧,第二进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活塞面向所述第二活塞的一侧,所述增压泵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设置于所述燃料腔。
[0009]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杆上的中间活塞,所述中间活塞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所述中间活塞滑动设置于所述气体腔内;所述气体腔的腔壁上还设置有第三进出气口,所述第三进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与中间活塞之间,所述第三进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出气口连通至所述控制阀的同一工作口;
[0010]所述控制阀的工作口与所述第三进出气口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减压阀和与所述减压阀并联的背压阀。
[0011]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背压阀为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配置为由所述第三进出气口至所述控制阀的工作口方向单向导通。
[0012]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活塞杆的移动行程。
[0013]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增压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喷射器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被配置为由所述增压泵的出油口至所述喷射器的进油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0014]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蓄能器,所述燃料供给泵的出油口与所述蓄能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蓄能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增压泵的进油口连通。
[0015]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能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增压泵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被配置为由所述蓄能器的出油口至所述增压泵的进油口方向单向导通。
[0016]作为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阀为两位四通电控换向阀。
[0017]船舶,包括如上任一方案所述的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包括两组燃料供给组件和一个喷射器,两组燃料供给组件的燃料箱内可以盛放不同的燃料,例如其中一个燃料箱可以盛放常用的柴油,另一个燃料箱可以盛放甲醇、乙醇、LPG、LNG、氨、氢、或DME等低碳燃料,两组燃料供给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燃料的供给,从而提高了系统燃料使用的灵活性,并且还能降低系统的碳排放;另外两组燃料供给组件共用一个喷射器,能够降低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增压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
[0023]10、气体供给泵;11、控制阀;12、增压泵;121、气体腔;122、燃料腔;123、连杆;124、第一活塞;125、第二活塞;126、中间活塞;127、位置传感器;13、减压阀;14、第一单向阀;15、燃料箱;16、燃料供给泵;17、蓄能器;18、第三单向阀;19、第二单向阀;
[0024]20、喷射器;30、气缸;4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燃料供给组件,每组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均包括气体供给泵(10)、控制阀(11)、增压泵(12)、燃料箱(15)和燃料供给泵(16),所述气体供给泵(10)的进气口与气源连通,所述气体供给泵(10)的出气口与所述控制阀(1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控制阀(11)的两个工作口分别与所述增压泵(12)的两个进出气口连通,所述燃料供给泵(16)的进油口与所述燃料箱(15)连通,所述燃料供给泵(16)的出油口与所述增压泵(12)的进油口连通;喷射器(20),两组所述燃料供给组件中的所述增压泵(12)的出油口均与所述喷射器(20)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喷射器(20)能够向发动机的气缸(30)内喷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泵(12)包括气体腔(121)、燃料腔(122)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包括连杆(123)、设置于所述连杆(123)一端的第一活塞(124)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杆(123)另一端的第二活塞(125),所述第一活塞(124)滑动设置于所述气体腔(121),所述第二活塞(125)滑动设置于所述燃料腔(122),所述增压泵(12)的两个进出气口均设置于所述气体腔(121)的腔壁,且其中第一进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活塞(124)背离所述第二活塞(125)的一侧,第二进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活塞(124)面向所述第二活塞(125)的一侧,所述增压泵(12)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设置于所述燃料腔(1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燃料协同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杆(123)上的中间活塞(126),所述中间活塞(126)位于所述第一活塞(124)与所述第二活塞(125)之间,所述中间活塞(126)滑动设置于所述气体腔(121)内;所述气体腔(1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李明董晶瑾杨丽黑小芙伊尔迪里姆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