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658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包括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分为多组;均由上到下,倾斜插入两隧道相邻的土体内,以及两隧道相对侧的土体内;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为多个,均位于土体内,由隧道外侧土体插入隧道周向土体内;咬合桩,位于初次放坡的坡下,且位于隧道的左或右侧区域的外侧边缘处,且沿隧道排布。地下连续墙,位于隧道左或右两侧的区域内,在各侧区域内,地下连续墙为两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边缘处,且均与隧道的走向相一致;三轴搅拌桩,为多个,设置于隧道左或右侧区域内,且贴于靠近隧道侧的地下连续墙,沿隧道走向间隔设置。采用该体系降低了软基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扰动。了软基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扰动。了软基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扰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地铁隧道结构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建设要求,地铁隧道工程与基坑工程大量涌现。为了便于出行,地铁必须穿插于各类民生建筑之下。尽管二者在建设时序上往往不一,但施工扰动相互影响,无法避免。
[0003]在以淤泥与粉质黏土等软弱粘性沉积物为主的地区,且分布层深浅,厚度大,且民生建筑的基坑工程大多处在其中。在已建地铁隧道上方的软弱土层中开挖基坑,必然会破坏土体原状结构,且软土低强度、高压缩等特性极易造成力场重新分布,进而改变地铁隧道围压,直接导致隧道变形,轻则渗透漏水,重则威胁运营安全。为了保证下卧地铁隧道的稳定运营,传统基坑支护采用边开挖,边堆载固定,再进行大面积土体与结构加固,可卸载后难以避免基底或结构的变形回弹,引起隧道变形;而且存在支护形式过于单一,基坑稳定性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当前急需一种经济、适用且安全的下卧地铁隧道结构保护体系与基坑支护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采用该体系降低了软基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扰动。
[0005]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包括
[0006]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为多个,且分为多组;均由上到下,倾斜插入两隧道相邻的土体内,以及两隧道相对侧的土体内,且下端部直至达到隧道底部以下;多组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前后相邻的两组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左右交错设置;
[0007]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为多个,均位于土体内,由隧道外侧土体插入隧道周向土体内;
[0008]咬合桩,位于初次放坡的坡下,且位于隧道的左或右侧区域的外侧边缘处,且沿隧道走向排布,由多个一序桩和多个二序桩组成,一序桩与二序桩一一对应间隔布局,多个一序桩与多个二序桩之间相互咬合切割,下端位于隧道上方的土体内;
[0009]地下连续墙,位于隧道左或右两侧的区域内,在各侧区域内,地下连续墙为两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边缘处,且均与隧道的走向相一致;靠近隧道的地下连续墙的底部位于隧道底部的下方区域,其上端位于第三层开挖区域上部;远离隧道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外墙;
[0010]三轴搅拌桩,为多个,设置于隧道左或右侧区域内,且贴于靠近隧道侧的地下连续墙,沿隧道走向间隔设置,各三轴搅拌桩的底部包裹地下连续墙支撑。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搅拌桩,位于隧道上方区域内,且位于左或右两侧,各侧中均有
多个搅拌桩,且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各搅拌桩均位于第五层开挖区域下方的土体内。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砖砌排水沟,位于隧道左或右侧已开挖基坑的底部,且紧贴于三轴搅拌桩,与三轴搅拌桩的走向相一致,且长度相同。
[0013]进一步地,每组中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为两个,左右间隔设置,前后相邻的两组中,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的土体内的部分呈交叉状,且插入土体内的部分呈交叉状。
[0014]进一步地,多个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分为多组,多组沿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一组中,包括数个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且位于同一断面,绕隧道一周间隔排布。
[0015]进一步地,该一序桩为素桩,二序桩为荤桩。
[0016]进一步地,在左或右侧区域内,左右的地下连续墙间左右间隔设置立柱桩。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降低了软基开挖施工对下卧隧道的扰动,减小了开挖卸荷对下卧隧道的隆起变形,咬合桩和地下地连墙底部穿过渗水层,阻止了水分渗透入基坑内,阻止了软土中高含量水分的渗透,最大程度地保障下卧地铁的稳定运营与上覆基坑的正常施工,保证基坑开挖的稳定性。2.采用先固,边挖边支的施工工法,适用于开挖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的工况,可广泛应用于沿海地下深基坑工程。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下卧隧道上方基坑开挖支护体系的整体施工剖面图;
[0019]图2是下卧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的剖面布置示意图;
[0020]图3是下卧隧道两侧袖阀注浆管的平面布置图;
[0021]图4是下卧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的剖面布置示意图。
[0022]其中:1.素填土,2.淤泥,3.粉质黏土,4.中砂,5.砂质黏性土,6.全风化混合花岗岩,7.土状弱风化混合花岗岩,8.中风化混合花岗岩,9.第一层开挖区域, 10.第二层开挖区域,11.第三层开挖区域,12.第四层开挖区域,13.第五层开挖区域,14.咬合桩,141.素桩,142.荤桩,15.搅拌桩,17.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8. 注浆预加固区,19.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20.隧道,21.冠梁,22.第一道钢筋砼支撑,23.第二道钢筋砼支撑,24.砖砌排水沟,25.素填土表面,26.地下连续墙,27. 三轴搅拌桩,28.立柱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4]本技术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适用于开挖规模大,横断面在七八十米左右,地质条件复杂的工况,待开挖区有淤泥层。
[0025]在本实施例中,待开挖基坑所处区域,如图1所示,由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 1、淤泥2、粉质黏土3、中砂4、砂质黏性土5、全风化混合花岗岩6、土状弱风化混合花岗岩7和中风化混合花岗岩8。
[0026]待开挖基坑跨越隧道20上方,并在隧道20左或右扩展,其中,隧道20为基坑开挖前已建的既有结构物,直径为6m,位于砂质黏性土5层中。待开挖基坑的位于隧道20上方的区域采用一层地下室基坑31设计,基坑深度约为7.5m,位于隧道20左或右侧采用三层地下室基坑32设计。整个基坑开挖过程采用先固,边挖边支的施工工序,且先对隧道20左右两侧的区域开挖,并保留隧道20上方核心土层不受扰动,再对隧道20上方的区域开挖。
[0027]待开挖基坑的由地面向下一米左右的区域,即位于素填土1层内,为第一层开挖区域9;在待开挖基坑的位于隧道20左右两侧的区域,在第一层开挖区域9 下,到基坑底部,由上到下分为第二层开挖区域10、第三层开挖区域11和第四层开挖区域12,第二层开挖区域10、第三层开挖区域11和第四层开挖区域12 分别对应于三层地下室基坑32的由上到下的三层。开挖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开挖。
[0028]在待开挖基坑的位于隧道20正上方区域,在第一层开挖区域9下的为第五层开挖区域13,第五层开挖区域13对应于一层地下室基坑31。
[0029]如图1、2、3和4所示,本技术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包括:
[0030]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7,为多个,且分为多组;均由上到下,倾斜插入两隧道20相邻的土体内,以及两隧道相对侧的土体内,且下端部直至达到隧道底部以下不小于3m土体内;多组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7),为多个,且分为多组;均由上到下,倾斜插入两隧道(20)相邻的土体内,以及两隧道(20)相对侧的土体内,且下端部直至达到隧道底部以下;多组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7)沿隧道的走向间隔排布,前后相邻的两组隧道洞外袖阀注浆管(17)左右交错设置;隧道洞内袖阀注浆管(19),为多个,均位于土体内,由隧道(20)外侧土体插入隧道周向土体内;咬合桩(14),位于初次放坡的坡下,且位于隧道(20)的左或右侧区域的外侧边缘处,且沿隧道(20)走向排布,由多个一序桩和多个二序桩组成,一序桩与二序桩一一对应间隔布局,多个一序桩与多个二序桩之间相互咬合切割,下端位于隧道上方的土体内;地下连续墙(26),位于隧道(20)左或右两侧的区域内,在各侧区域内,地下连续墙(26)为两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边缘处,且均与隧道的走向相一致;靠近隧道(20)的地下连续墙(26)的底部位于隧道(20)底部的下方区域,其上端位于第三层开挖区域(11)上部;远离隧道(20)的地下连续墙(26)作为外墙;三轴搅拌桩(27),为多个,设置于隧道(20)左或右侧区域内,且贴于靠近隧道(20)侧的地下连续墙(26),沿隧道走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三轴搅拌桩(27)的底部包裹地下连续墙支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开挖时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体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杜鹏马少坤艾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