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悬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379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独立悬架总成,该独立悬架总成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及空气弹簧,第一摆臂位于第二摆臂的上方,第一摆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呈叉形,第二摆臂包括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呈叉形,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安装于副车架和轮边总成之间,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安装于副车架和轮边总成之间,空气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副车架,且其下端固定连接于轮边总成,空气弹簧位于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之间,并位于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之间,空气弹簧沿竖直方向向上不会占用车身的空间,且空气弹簧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不会占用电池包等其它车辆零部件的布置空间,从而便于车辆其它零部件的布置。其它零部件的布置。其它零部件的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立悬架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独立悬架总成。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钢板弹簧式非独立悬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车型,但是钢板弹簧亦具有摩擦力大、载荷适应性差、平顺性差等缺点。空气弹簧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钢板弹簧的缺点。使用空气弹簧悬架时,可以实现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不同载荷下悬架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
[0003]目前已有的横臂式独立悬架,一般都是将空气弹簧布置于横臂的两侧,或者布置于整个横臂结构的上方。其中,布置于横臂的两侧的空气弹簧会占用车辆其它零部件的布置空间,尤其对于电动汽车,布置于横臂的两侧的空气弹簧会占用电池包的布置空间,不利于电池包的布置,而布置于整个横臂结构的上方的空气弹簧则会占用车身的空间。
[0004]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立悬架总成,以解决布置于横臂的两侧的空气弹簧会占用车辆其它零部件的布置空间,尤其对于电动汽车,布置于横臂的两侧的空气弹簧会占用电池包的布置空间,不利于电池包的布置,而布置于整个横臂结构的上方的空气弹簧则会占用车身的空间的问题。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独立悬架总成,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位于所述第二摆臂的上方,所述第一摆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呈叉形,所述第二摆臂包括第三支臂和第四支臂,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呈叉形,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于副车架上,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安装于轮边总成上,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于所述副车架上,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总成还包括空气弹簧,所述空气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所述空气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边总成,所述空气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之间。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通过第一枢轴转动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上,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通过第二枢轴转动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上。
[0009]作为优选,所述轮边总成包括转向节支架及车轮,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通过所述第一枢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节支架,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通过所述第二枢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节支架,所述转向节支架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车轮上,所述销轴为主销。
[0010]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副车架的纵梁的下方,并位于车架的正下方,所述空气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节支架。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均通过第一球铰活动连接于所述副车架,所述第三支臂和所述第四支臂通过第二球铰活动连接于所述副车架。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摆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摆臂的长度,所述第一枢轴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枢轴的中心线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球铰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球铰的中心线的间距。
[0013]作为优选,所述独立悬架总成的侧倾中心的高度大于90mm。
[0014]作为优选,所述独立悬架总成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通过减震器支架与所述转向节支架连接。
[0015]作为优选,所述独立悬架总成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通过稳定杆连杆与所述转向节支架连接。
[0016]作为优选,所述独立悬架总成的杠杆比为1。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空气弹簧沿竖直方向向上不会占用车身的空间,且空气弹簧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不会占用电池包等其它车辆零部件的布置空间,从而便于车辆其它零部件的布置。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独立悬架总成、轮边总成及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独立悬架总成、轮边总成及副车架的主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独立悬架总成、轮边总成及副车架的俯视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10、第一摆臂;111、第一支臂;112、第二支臂;113、第一枢轴;114、第一球铰;120、第二摆臂;121、第三支臂;122、第四支臂;123、第二枢轴;124、第二球铰;130、空气弹簧;141、减震器;142、减震器支架;151、稳定杆;152、稳定杆连杆;
[0025]200、副车架;210、纵梁;
[0026]300、轮边总成;310、转向节支架;311、内伸臂;320、车轮;330、销轴;400、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1]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独立悬架总成,该独立悬架总成包括第一摆臂110和第二摆臂120,第一摆臂110位于第二摆臂120的上方,第一摆臂110包括第一支臂111和第二支臂112,第一支臂111和第二支臂112呈叉形,第二摆臂120包括第三支臂121和第四支臂122,第三支臂121和第四支臂122呈叉形,第一支臂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立悬架总成,包括第一摆臂(110)和第二摆臂(120),所述第一摆臂(110)位于所述第二摆臂(120)的上方,所述第一摆臂(110)包括第一支臂(111)和第二支臂(112),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呈叉形,所述第二摆臂(120)包括第三支臂(121)和第四支臂(122),所述第三支臂(121)和所述第四支臂(122)呈叉形,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于副车架(200)上,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安装于轮边总成(300)上,所述第三支臂(121)和所述第四支臂(12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于所述副车架(200)上,所述第三支臂(121)和所述第四支臂(12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30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总成还包括空气弹簧(130),所述空气弹簧(13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副车架(200),所述空气弹簧(130)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轮边总成(300),所述空气弹簧(130)位于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三支臂(121)和所述第四支臂(12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通过第一枢轴(113)转动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300)上,所述第三支臂(121)和所述第四支臂(122)通过第二枢轴(123)转动安装于所述轮边总成(30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独立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边总成(300)包括转向节支架(310)及车轮(320),所述第一支臂(111)和所述第二支臂(112)通过所述第一枢轴(113)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节支架(3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银陈皓利邹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苇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