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606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前桥转向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支座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向调节轴,所述转向调节轴上表面转动连接有方向盘,述车架内部一侧铰链连接有转向调节器,所述转向调节器与转向调节轴转动连接,所述轮胎转动连接在车架两侧,所述车架内部铰链连接有梯形臂,所述车架内部设置有转向横拉杆,所述车架内部设置有转向直拉杆,通过对于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转向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的配合,减小了轮胎的摩擦,降低了油耗,提高了汽车的经济性和行车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可缓冲路面对转向机构的冲击。可缓冲路面对转向机构的冲击。可缓冲路面对转向机构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双前桥转向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特殊汽车、工程车辆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因此,我国的重载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国外特种车辆生产以重型为主,其经济性能好,动力大,强度大,是中小型专车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物流规模的扩大,道路等级的提高,特种车辆的特种运输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例如德国的散装水泥卡车,其吨位都超过15吨;比利时莫尔公司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制造50

70吨的人型牵引车:比利时的大型粉煤机也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其载重能力在30

60立方米之间;50

1000吨重型车辆吊车已在世界各地上市。目前,国外的重卡产量和保有量约占到了全国80%,而随着国内道路状况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于大型货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0003]我国多轴转向系统主要为双前桥或三轴多轮轴的多轮机械式液压转向,其对车辆的操控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固有的偏移机理又不能保证各个方向轴始终处于最佳位置,导致车辆的转向条件始终不能满足要求。
[0004]该专利技术针对双前桥的汽车转向装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但能够改善其相关的特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由于多轴车辆的转向系统经过适当结构化的设计,既能够达到转向的要求,又可以降低车辆的转向阻力,减少车辆的转弯半径。在此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各个轮胎的转动方向与瞬间的转矩中心重合,避免了侧向滑动,并在整个转向过程中尽量保持完全的滚动,减小了轮胎的摩擦,降低了油耗,提高了汽车的经济性和行车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解决了当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转向机构结构复杂、误差大、转向不协调的问题,同时该机构能够有效减小轮胎的摩擦,降低车辆油耗,能够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和行车安全性以及使用舒适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包括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支座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向调节轴,所述转向调节轴上表面转动连接有方向盘所述车架内部一侧铰链连接有转向调节器,所述转向调节器与转向调节轴转动连接,所述车架两侧转动连接有轮胎,所述车架内部铰链连接有梯形臂,所述车架内部设置有转向横拉杆,所述车架内部设置有转向直拉杆。
[0008]优选的,所述转向调节轴内部一侧设置有连接轴,另一侧设置有万向节,中间部分设置有转向轴。
[0009]转向轴与万向节转动连接,转向轴与连接轴转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车架呈水平卧式布置,所述转向调节轴焊接在车架同侧的支座上。
[0011]优选的,所述转向调节器内部一侧设置有转向器,另一侧设置有垂臂。
[0012]转向器与垂臂通过铰链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梯形臂、所述转向横拉杆、所述转向直拉杆通过圆锥滚子轴承与车架铰接。
[0014]圆锥滚子轴承能够承载轴线方向的力,使得本转向机构的强度和可靠性提高。
[0015]优选的,所述梯形臂内部由横拉杆、直拉杆、摇臂所组成。
[0016]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通过转向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的配合,降低了汽车转向时的转向阻力,减少了车辆的转弯半径,避免了车辆的侧向滑动,在车架的后半部分加装了梯形臂,形成转向梯形机构,确保了全部的车轮围绕一个方向进行纯粹的转动,从而实现了内轮和外轮的完全旋转,从而减少了车辆在转弯时发生的道路对车辆的额外的摩擦和轮胎过度的磨损。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方向盘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转向调节轴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转向调节器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梯形臂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车架、2方向盘、3转向调节轴、31转向轴、32万向节、33连接轴、4转向调节器、41转向器、42垂臂、5梯形臂、6轮胎、7转向横拉杆、8转向直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参照图1,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包括车架1。
[0027]如图1所示,转向调节轴3与方向盘2固定焊接在车架上的支座上。
[002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车辆的操纵与转向的灵活性。
[0029]如图1所示,所述梯形臂6、所述转向横拉杆7、所述转向直拉杆8通过圆锥滚子轴承与车架1铰链连接。
[003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锥滚子轴承能够承载轴线方向的力,使得本转向机构的强度和可靠性提高。
[0031]如图1

图3所示,转向调节轴3一侧设置有连接轴33,另一侧设置有万向节32,中间部分设置有转向轴31。
[00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驾驶员操作车辆时,转动车辆方向盘2,带动连接轴33及转向轴31转动,通过万向节32的配合,可以灵活完成汽车的转向操作。
[0033]如图1

图3所示,转向轴31与万向节32通过转动连接,转向轴31与连接轴33通过转动连接。
[003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汽车转向调节轴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汽车的维修成本。
[0035]如图1

图4所示,所述转向调节器4内部一侧设置有转向器41,所述转向调节器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垂臂42。
[003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转向时,垂臂42与车架1相连接。转向器41通过与垂臂42的连接带动车架1完成转向。
[0037]如图1

图4所示,所述转向器41与垂臂42通过铰链连接。
[003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转向调节器4的稳定性,提高了转向调节器4的使用寿命。
[0039]如图1

图5所示,所述梯形臂5由横拉杆51、直拉杆52、摇臂53构成。
[004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弯过程中,采用梯式转向装置,能确保全部的轮子围绕一个方向进行纯粹的转动,从而实现了内轮和外轮的完全旋转,从而减少了车辆在转弯时发生的道路对车辆的额外的摩擦和轮胎过度的磨损。
[0041]在使用时,当车辆转向时,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支座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向调节轴(3),所述转向调节轴(3)上表面转动连接有方向盘(2),所述车架(1)内部一侧铰链连接有转向调节器(4),所述转向调节器(4)与转向调节轴(3)转动连接,所述车架(1)两侧转动连接有轮胎(6),所述车架(1)内部铰链连接有梯形臂(5),所述车架(1)内部设置有转向横拉杆(7),所述车架(1)内部设置有转向直拉杆(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汽车起重机双前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调节轴(3)内部有转向轴(31),所述转向轴(31)底部与万向节(32)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31)顶部与连接轴(33)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印虎殷宣东张春燕罗旭陆顺顺柏云磊邹梦雅黄阁李雪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