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70094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刻蚀的沟槽结构使得导电沟道位于沟槽的侧壁之上,元胞尺寸取决于SiC刻蚀精细程度,不受沟道长度、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SiC 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制备


技术介绍

[0002]SiC MOSFET作为一种重要的开关型功率器件,兼备了硅MOSFET的高频开关特性及硅IGBT的高电压阻断和低导通损耗能力,且易于驱动控制,是SiC功率器件领域内研究的重点。
[0003]SiC MOSFET器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据报导目前阻断电压超过10kV,单芯片通流能力超过200A。在器件结构上已经发展出了平面栅、沟槽栅等传统硅功率器件的关键技术;其中,平面栅技术的大部分结构都处于同一平面上,元胞尺寸受限,且导电沟道处于表面,沟道迁移率受限于现有工艺,沟道电阻降低的幅度有限;沟槽栅技术则需要单独对沟槽栅底部进行合适的电场屏蔽,以确保栅氧不会暴露在过强的电场下,难以兼顾强场屏蔽和低阻电流通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披露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SiC单晶衬底,SiC单晶衬底的背面设置有漏极金属电极,SiC单晶衬底正面外延有第一掺杂外延层,第一掺杂外延层的顶面外延有第二掺杂外延层,第二掺杂外延层的顶面两侧均注入有第二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二重掺杂基区,第二重掺杂基区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内,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和第二掺杂外延层的顶面构成注入面,注入面的部分区域注入有第一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一重掺杂源区,第一重掺杂源区的顶面和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构成刻蚀面,刻蚀面上刻蚀有沟槽,沟槽的两侧延伸至第二重掺杂基区内,沟槽的中部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内,沟槽的内壁上氧化有栅氧介质,沟槽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栅极金属电极、栅

源隔离介质和多晶硅栅,刻蚀面上设置有源极金属电极。
[0006]SiC单晶衬底正面和第一掺杂外延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掺杂缓冲层。
[0007]第一掺杂为N掺杂,第二掺杂为P掺杂。
[0008]第一掺杂为P掺杂,第二掺杂为N掺杂。
[0009]所有沟槽相互平行,沟槽横穿刻蚀面,沟槽与所述半导体器件的纵向线垂直或有一定夹角。
[0010]多晶硅栅覆盖整个沟槽槽底和槽壁、或者部分覆盖沟槽槽底和槽壁。
[001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准备SiC单晶衬底,在SiC单晶衬底正面外延形成第一掺杂外延层;在第一掺杂外延层上,外延形成第二掺杂外延层;
在第二掺杂外延层上形成掩蔽层,图形化去除掩蔽层两侧部分,离子注入第二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二重掺杂基区,去除剩余掩蔽层;在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和第二掺杂外延层的顶面形成掩蔽层,图形化去除部分区域的掩蔽层,离子注入第一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一重掺杂源区,去除剩余掩蔽层;退火,以激活注入的掺杂杂质;在第一重掺杂源区的顶面和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形成掩蔽层,并刻蚀形成沟槽;牺牲氧化,在沟槽的内壁形成栅氧介质;淀积掺杂多晶硅填充沟槽,图形化形成多晶硅栅;淀积栅

源隔离介质,并图形化形成接触孔;淀积金属,退火形成源极接触,图形化形成栅极金属电极和源极金属电极;制作SiC单晶衬底背面漏电极,并退火形成漏极金属电极;制作正面钝化保护介质,并图形化形成栅极金属电极和源极金属电极接触窗口。
[0012]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刻蚀的沟槽结构使得导电沟道位于沟槽的侧壁之上,元胞尺寸取决于SiC刻蚀精细程度,不受沟道长度、栅

源隔离和JFET区宽度的限制,可实现元胞尺寸减小、沟道密度提高、导通电阻下降的有益效果,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基区位于沟槽之下,具有屏蔽强电场,保护栅氧介质的有益效果,且不增加源区到漏区的导通电阻;2、本专利技术的沟槽方向可以与基区成一定的偏角,使得位于沟槽侧壁的导电沟道可以在特定偏角的晶向上,以取得更高的沟道迁移率,而不牺牲电压阻断能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例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例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5]如图1和2所示,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SiC单晶衬底、漏极金属电极8、第一掺杂外延层1、第二掺杂外延层2、第二重掺杂基区4、第一重掺杂源区3、沟槽5、栅氧介质、栅极金属电极、栅

源隔离介质、多晶硅栅6和源极金属电极7。
[0016]SiC单晶衬底的背面设置漏极金属电极8,SiC单晶衬底的正面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掺杂缓冲层,在第一掺杂缓冲层上外延,形成第一掺杂外延层1。
[0017]第一掺杂可以为N掺杂,那么相应的第二掺杂为P掺杂,当然第一掺杂也可以为P掺杂,那么相应的第二掺杂就为N掺杂,这里的实施例中以第一掺杂为N掺杂,第二掺杂为P掺杂为例,即上述第一掺杂缓冲层为N掺杂缓冲层,即N掺杂外延层(4H

SiC层),N掺杂外延层的厚度在2~200μm之间,掺杂浓度在1
×
10
15
cm
‑3~1
×
10
17
cm
‑3之间,N掺杂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小于N掺杂缓冲层的掺杂浓度。
[0018]在第一掺杂外延层1的顶面外延形成第二掺杂外延层2,即低掺杂浓度的P掺杂外
延层(4H

SiC层),外延厚度在0.1~2μm之间,掺杂浓度在1
×
10
16
cm
‑3~1
×
10
18
cm
‑3之间。可选的,在此之前在第一掺杂外延层1的顶面外延一层高掺杂浓度外延层,即N型掺杂的4H

SiC层,掺杂浓度大于第一掺杂外延层1。
[0019]第二掺杂外延层2的顶面两侧均离子注入第二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二重掺杂基区4,即P+基区,P+基区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1内,第一掺杂外延层1内两侧的P+基区之间为JFET区。
[0020]定义第二重掺杂基区4的顶面和第二掺杂外延层2的顶面构成注入面,注入面的部分区域注入第一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一重掺杂源区3,即N+源区,N+源区整体呈n形。
[0021]定义第一重掺杂源区3的顶面和第二重掺杂基区4的顶面构成刻蚀面,刻蚀面上刻蚀若干沟槽5,所有沟槽5相互平行,沟槽5的两侧延伸至第二重掺杂基区4内,沟槽5的中部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1内,沟槽5横穿刻蚀面,沟槽5与所述半导体器件的纵向线垂直(见图1)或有一定夹角(见图3),存在偏角的结构,使得位于沟槽5侧壁的导电沟道(图2中箭头)可以在特定偏角的晶向上,以取得更高的沟道迁移率,而不牺牲电压阻断能力。
[0022]沟槽5的槽壁上制作有栅氧介质,沟槽5内从上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SiC单晶衬底,SiC单晶衬底的背面设置有漏极金属电极,SiC单晶衬底正面外延有第一掺杂外延层,第一掺杂外延层的顶面外延有第二掺杂外延层,第二掺杂外延层的顶面两侧均注入有第二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二重掺杂基区,第二重掺杂基区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内,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和第二掺杂外延层的顶面构成注入面,注入面的部分区域注入有第一掺杂类型杂质,形成第一重掺杂源区,第一重掺杂源区的顶面和第二重掺杂基区的顶面构成刻蚀面,刻蚀面上刻蚀有沟槽,沟槽的两侧延伸至第二重掺杂基区内,沟槽的中部延伸至第一掺杂外延层内,沟槽的内壁上氧化有栅氧介质,沟槽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栅极金属电极、栅

源隔离介质和多晶硅栅,刻蚀面上设置有源极金属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SiC单晶衬底正面和第一掺杂外延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掺杂缓冲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掺杂为N掺杂,第二掺杂为P掺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掺杂为P掺杂,第二掺杂为N掺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有沟槽相互平行,沟槽横穿刻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祎英仇坤徐傲雪史志扬骆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瑞联研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