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模块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988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角模块结构及车辆,该角模块结构包括车轮、转向组件及悬架组件,转向组件连接于车轮,转向组件相对车轮的转动中心线为L1,转向组件能够驱动车轮以L1为中心线转动,从而实现车辆的横向行驶、斜向行驶、原地转向的功能,悬架组件包括支架、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支架安装在转向组件上,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用于与车身连接,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等长且相互平行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使得车轮在上下跳动的过程中保证转动中心线L1与车轮的铅垂线同轴,即转动中心线L1始终通过车轮的铅垂线垂直于地面,从而保证车轮的接地点始终不变,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转向阻力矩不变。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转向阻力矩不变。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转向阻力矩不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角模块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角模块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角模块在汽车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角模块是集成了驱动、制动、悬架、转向一体化模块的总成,能够减少大量的机械传动部件,优化整车布置空间,使每个车轮能够独立的转动,进而使汽车更灵活地转向和移动。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角模块包括车轮、悬挂结构、转向结构和驱动电机,其中,驱动电机设置在车轮上,转向结构安装在汽车的下车体,悬挂结构将转向结构和车轮相连,悬挂结构中的弹簧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是,在该角模块中,车轮随悬架跳动及转向时,轮胎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所形成的包络体大,同时,采用的上下摆臂作为车轮垂直跳动的自由度会产生侧向位移,占用侧向空间较大,侧向刚度弱,车轮的接地点始终变化。
[0004]因此,亟需角模块结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角模块结构,车轮能够360度旋转,运动包络小,同时车轮在上下跳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车轮的接地点始终不变,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转向阻力矩不变,并能够保证车辆的垂向、纵向、侧向有足够的刚强度。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角模块结构,包括:
[0008]车轮;
[0009]转向组件,连接于所述车轮,所述转向组件相对所述车轮的转动中心线为L1,所述转向组件能够驱动所述车轮以L1为中心线转动;
[0010]悬架组件,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的第一连接臂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的第二连接臂,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转向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用于与车身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车身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车身的连接位置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平行设置且长度相等,L1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且L1始终与所述车轮的铅垂线同轴。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杆体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平行且沿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杆体和所述连接件一体设置。
[0013]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座、凸设于所述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和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转向组件,且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连接
臂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体。
[0014]优选地,所述角模块结构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身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转向组件包括转向电机、转轴以及转向臂,所述转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臂,所述转向臂安装在所述车轮上,所述转向臂能够在所述转向电机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车轮以L1为中心线转动。
[0016]优选地,所述转向臂的转动中心与L1同轴设置。
[0017]优选地,所述角模块结构还包括制动组件和轮毂电机,所述制动组件包括制动盘和制动钳,所述轮毂电机安装在所述车轮上并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制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所述制动钳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臂,所述制动钳能够夹紧所述制动盘以使所述车轮制动。
[0018]优选地,所述角模块结构还包括安装座和传感器,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转向组件上,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轮以L1为中心线转动的角度。
[0019]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车辆,包括上述的角模块结构。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1]本技术提供的角模块结构,转向组件设置在车轮的上方并连接于车轮,在转向组件的作用下车轮绕着转向组件的转动中心线L1连续转动,即车轮能够360度旋转,从而实现车辆的横向行驶、斜向行驶、原地转向的功能,运动包络小,适合尺寸空间小的车型。支架安装在转向组件上,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一端均用于与车身连接,另一端均与支架转动连接,实现车轮的垂直运动与转向运动的解耦,大大减少车轮的转向运动包络,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等长且相互平行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使得车轮在上下跳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转动中心线L1与车轮的铅垂线同轴,即转动中心线L1始终通过车轮的铅垂线垂直于地面,从而保证车轮的接地点始终不变,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转向阻力矩不变,并且保证车辆的垂向、纵向、侧向有足够的刚强度。
[0022]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角模块结构,该角模块结构安装在车辆上,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接地点不变,转向阻力矩不变,同时,可以实现车轮绕转动中心线L1以360度进行转动,从而实现车辆的横向、斜向、原地转向的行驶功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角模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角模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车轮;
[0031]2、转向组件;21、转向电机;22、转向臂;
[0032]3、悬架组件;31、支架;311、固定座;312、第一连接部;313、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臂;33、第二连接臂;331、第一杆体;332、第二杆体;333、连接件;
[0033]4、减震器;
[0034]5、制动组件;51、制动盘;52、制动钳;
[0035]6、安装座;
[0036]7、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角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1);转向组件(2),连接于所述车轮(1),所述转向组件(2)相对所述车轮(1)的转动中心线为L1,所述转向组件(2)能够驱动所述车轮(1)以L1为中心线转动;悬架组件(3),包括支架(31)、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31)的第一连接臂(32)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31)的第二连接臂(33),所述支架(31)安装在所述转向组件(2)上,所述第一连接臂(32)和所述第二连接臂(33)均用于与车身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32)和所述车身的连接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3)和所述车身的连接位置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臂(32)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3)平行设置且长度相等,L1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设置,且L1始终与所述车轮(1)的铅垂线同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3)包括第一杆体(331)、第二杆体(332)和连接件(333),所述连接件(333)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体(331)和所述第二杆体(33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臂(32)与所述第一杆体(331)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杆体(331)和所述第二杆体(332)平行且沿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331)、所述第二杆体(332)和所述连接件(333)一体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1)包括固定座(311)、凸设于所述固定座(311)的第一连接部(312)和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2)的第二连接部(313),所述固定座(311)安装于所述转向组件(2),且所述固定座(311)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连接,沿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强王东迟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