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659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包括下壳和防护降噪机构,所述防护降噪机构设置于下壳的下方,所述防护降噪机构中的连接壳安装于下壳的外侧,所述防护降噪机构还包括有阻尼隔音毡、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防护罩、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孔木吸音板和聚酯纤维吸音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防护降噪机构的设置,可使其具备防护防碰撞保护以及降噪的功能,不仅可用于对其外壳进行防护,而且还可用于减少噪音的污染,利用连接壳、阻尼隔音毡、孔木吸音板和聚酯纤维吸音板的作用可达到降噪隔音的作用,而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防护罩和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则用于起到防撞缓冲保护的作用,经降温机构的设置,可使其具备降温的作用。可使其具备降温的作用。可使其具备降温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油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油泵
,具体涉及发动机的油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油泵一般由进油管、泵体、机油泵转子、机油泵驱动机构等部件组成。发动机工作时,油底壳内的机油进入到机油泵,并通过机油泵将机油加压后输送到发动机各个需润滑的部位,也就是机油泵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流到各相互摩擦的运动件表面进行润滑。传统的机油泵结构本身直接是将外壳裸露在外,而外壳的内部则流动着机油,当遇到碰撞的力会使外壳受损严重情况下出现裂缝导致漏油,同时其在工作时由于转子在被带动的情况下会发出较大的噪音,不利于起到降噪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可使其具备防碰撞保护以及降噪的功能,不仅可用于对其外壳进行防护,而且还可用于减少噪音的污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包括下壳和防护降噪机构,所述防护降噪机构设置于下壳的下方,所述防护降噪机构中的连接壳安装于下壳的外侧;
[0005]所述防护降噪机构还包括有阻尼隔音毡、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防护罩、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孔木吸音板和聚酯纤维吸音板,所述孔木吸音板安装于连接壳的外侧,所述聚酯纤维吸音板安装于孔木吸音板的外侧,所述阻尼隔音毡安装于聚酯纤维吸音板的外侧,所述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分别安装于连接壳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分别安装于连接壳的两侧,所述防护罩安装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的一端。
[0006]优选的,所述连接壳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的一端安装。
[0007]优选的,所述防护罩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的一端安装。
[0008]优选的,所述下壳的顶部栓接有上壳,所述上壳内腔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顶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
[0009]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有主动转子,所述主动转子的一侧啮合有从动转子,所述从动转子和主动转子的另一端均与下壳内腔的底部活动安装。
[0010]优选的,所述上壳的顶部设置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冷却箱、半导体制冷片、隔板、泵机、风扇和循环输送管。
[0011]优选的,所述冷却箱安装于上壳的顶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安装于冷却箱内腔的顶部。
[0012]优选的,所述隔板安装于下壳内腔的中部,所述泵机安装于隔板顶部的一侧。
[0013]优选的,所述循环输送管安装于冷却箱内腔的下部,所述泵机的出液端通过管道于循环输送管的顶部连通。
[0014]优选的,所述循环输送管的出液端与冷却箱一侧的上部连通,所述风扇分别安装于隔板底部的两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防护降噪机构的设置,可使其具备防护防碰撞保护以及降噪的功能,不仅可用于对其外壳进行防护,而且还可用于减少噪音的污染,利用连接壳、阻尼隔音毡、孔木吸音板和聚酯纤维吸音板的作用可达到降噪隔音的作用,而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防护罩和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则用于起到防撞缓冲保护的作用。
[0017]2、本技术经降温机构的设置,可使其具备降温的作用,以便于内部在炎热且持续高速元转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降温保护工作,以保证其能够稳定运行,利用冷却箱、半导体制冷片、隔板、泵机、风扇和循环输送管的配合,可使其达到制冷循环降温工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主动转子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阻尼隔音毡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孔木吸音板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循环输送管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下壳;2、防护降噪机构;21、连接壳;22、阻尼隔音毡;23、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4、防护罩;25、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6、孔木吸音板;27、聚酯纤维吸音板;3、上壳;4、降温机构;41、冷却箱;42、半导体制冷片;43、隔板;44、泵机;45、风扇;46、循环输送管;5、电机; 6、主动转子;7、从动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包括下壳1和防护降噪机构2,防护降噪机构2设置于下壳1的下方,防护降噪机构2中的连接壳21安装于下壳1的外侧,利用连接壳21则用于连接和安装阻尼隔音毡22、孔木吸音板26和聚酯纤维吸音板27;
[0026]如图1、3和4所示,防护降噪机构2还包括有阻尼隔音毡22、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防护罩24、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孔木吸音板26和聚酯纤维吸音板27,孔木吸音板26安装于连接壳21的外侧,聚酯纤维吸音板27 安装于孔木吸音板26的外侧,而利用孔木吸音板26和聚酯纤维吸音板27可用于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
[0027]阻尼隔音毡22安装于聚酯纤维吸音板27的外侧,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 23分别安装于连接壳21底部的两侧,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分别安装于连接壳21的两侧,防护罩24安装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的一端,同时利用阻尼隔音毡22配合孔木吸音板26和聚酯纤
维吸音板27则用于增加其所需的效果,当防护罩24受到碰撞的力后会挤压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和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利用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和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对其进行缓冲减震工作,从而到保护效果。
[0028]另外,如图3所示,连接壳2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一端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的一端安装,利用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滑动连接的关系,方便使防护罩24侧面受力时能够存在移动的活动空间,从而方便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进行工作。
[0029]另外,如图3所示,防护罩24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与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的一端安装,利用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的关系,方便使防护罩24底部受力时能够存上下移动的活动空间,以便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的工作。
[0030]另外,如图1和2所示,下壳1的顶部栓接有上壳3,上壳3内腔安装有挡板,挡板顶部的一侧安装有电机5,利用上壳3、挡板方便起到密封隔离的作用,以便于通过电机5带动主动转子6进行转动驱动工作。
[0031]另外,如图2和3所示,电机5的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包括下壳(1)和防护降噪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降噪机构(2)设置于下壳(1)的下方,所述防护降噪机构(2)中的连接壳(21)安装于下壳(1)的外侧;所述防护降噪机构(2)还包括有阻尼隔音毡(22)、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防护罩(24)、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孔木吸音板(26)和聚酯纤维吸音板(27),所述孔木吸音板(26)安装于连接壳(21)的外侧,所述聚酯纤维吸音板(27)安装于孔木吸音板(26)的外侧,所述阻尼隔音毡(22)安装于聚酯纤维吸音板(27)的外侧,所述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分别安装于连接壳(21)底部的两侧,所述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分别安装于连接壳(21)的两侧,所述防护罩(24)安装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2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与第一阻尼弹簧减震器(23)的一端安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24)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阻尼弹簧减震器(25)的一端安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1)的顶部栓接有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海张宁董红李正国
申请(专利权)人:丹江口市十诚汽车零部件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