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通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5828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单车道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单元包括底基层、设于底基层上的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上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的两侧设有阶梯状约束构件,阶梯状约束构件上设有抗剪栓钉,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与阶梯状约束构件表面设有纵向刻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和阶梯状约束构件能够对道路交叉口起到抗车辙的作用;采用纵向刻槽可以提供排水通道、提高人行横道的抗滑性能;采用抗剪栓钉能够抵抗行车荷载的冲切力,保证该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能。较好的整体性能。较好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夏季雷暴雨频发,因人行横道线湿滑导致行人和非机动车侧滑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近期市政洒水作业较为频繁,交通标线湿滑的现象客观存在;部分地区人行横道线所使用的油漆在地面有2

3厘米的凸起,遇水湿滑的问题非常普遍。因此在雨雪天气或者洒水车过后路面较湿的情况下,交通标线湿滑极易造成人员受伤事故。同时,道路交叉口的沥青路面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轮迹处下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的车辙现象,其通常随着交通量的增加、重载超载车辆比例上升而日趋严重。城市道路交叉口区域最大的特点是车辆频繁的制动启动,交通渠化严重且车辆停驻时间极长,与其他路段交通状况大为不同,此处的道路病害尤为明显,其中以车辙病害为主,出现在停止线前后部位。
[0003]目前,国际上将沥青路面的车辙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性车辙、失稳性车辙和磨耗性车辙。结构性车辙是由于荷载过大而超出路面各层的强度承载能力,包括路基在内的整体结构下陷,形成结构性车辙,该类车辙易发生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的地区。失稳性车辙是由于温度较高条件下,荷载的长期反复作用,荷载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混合料抗剪强度,混合料发生流动变形而形成永久性车辙,该类车辙易发生于荷载较大或者有水平力存在区域。磨耗性车辙主要是由于车轮摩擦和自然因素持续不断的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该类车辙在我国比较少见。
[0004]针对人行横道线雨天防滑问题,现有的方法是改用防滑性油漆涂料(从化学角度提高防滑性);采用高透水铺装结构,采用防滑透水砖,设计防滑结构(增加透水路径和从物理角度提高防滑性)。但从目前的安装和使用情况来看,新型防滑性油漆涂料因价格昂贵导致大规模使用困难;人行横道防滑或透水结构未考虑实际行车作用和季节等的影响,如城市道路交叉口区域的车辆频繁制动和启动致使沥青路面承受较大的水平力,导致路面发生推挤和拉裂破坏,形成波浪、拥包和裂缝;由于信号控制等原因,车辆长时间停驻;夏季炎热季节,沥青路面极易发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兼顾原沥青路面耐磨性、耐久性与可视性等前提下,通过对道路交叉口处的人行横道进行结构设计以加大摩擦系数、提升防滑性和抗车辙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包括设于人行横道线上的单车道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单元:
[0008]所述单车道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单元包括底基层、设于底基层上的钢筋混
凝土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上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的两侧设有阶梯状约束构件,所述阶梯状约束构件上设有抗剪栓钉,所述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与阶梯状约束构件表面设有纵向刻槽;
[0009]相邻两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之间开设有刻槽,所述刻槽内填充有沥青填料,所述沥青填料包括基层、以及设于基层上方的面层;
[0010]所述面层包括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所述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0011]所述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阶梯状约束构件的表面标高和沥青路面标高一致。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0013]S1、钢筋混凝土板现浇施工:在人行横道处的底基层上现浇一块钢筋混凝土板,保证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的整体性能与刚度,单车道钢筋混凝土板长度L2=7~10m,宽度与单个机动车道宽度D
车道
一致,高度H2=100mm;首先支模板;然后绑扎钢筋,L
长跨
:L
短跨
<1.5时按双向板设计,L
长跨
:L
短跨
>1.5时按单向板设计,板中短跨负筋、短跨底筋、长跨底筋、长跨负筋的直径d=8~12mm、间距L
间距
=70~200mm;再预埋单排抗剪栓钉抵抗行车荷载的冲切力,单排抗剪栓钉位于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两侧,且抗剪栓钉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上,抗剪栓钉高度H=100mm~200mm,抗剪栓钉埋入深度H3=1/2H~1/3H,抗剪栓钉中心与钢筋混凝土板边缘的距离L3=1/12L1,相邻两个抗剪栓钉的中心间距D3=D1+D2;最后养护、拆除模板;
[0014]S2、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和阶梯状约束构件现浇施工: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位于人行横道线处,单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长度L4=2.5~4.5m,宽度与D1一致,高度H1=100~170mm=H
面层
+H
基层

H2;相邻两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间距与D2一致;阶梯状约束构件位于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两侧,单个阶梯状约束构件长度L
约束
=1/2L1,宽度与单个机动车道宽度D
车道
一致,高度H
约束
=H1=100~170mm,其中第一阶梯的长度L
阶梯1
=1/6L1,高度H
阶梯1
=50~70mm=H
上面层
+H
中面层
;第二阶梯的长度L
阶梯2
=1/3L1,高度H
阶梯2
=50~70mm=H
上面层
+H
中面层
;在施工完成的混凝土底板上现浇阶梯状约束构件和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首先支模板;然后预埋双排抗剪栓钉抵抗行车荷载的冲切力,双排抗剪栓钉位于人行横道线两侧、阶梯状约束构件上,抗剪栓钉高度H=100mm~200mm,埋入深度H3=1/2H~1/3H,相邻两个抗剪栓钉在人行横道线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间距D3=D1+D2、在人行横道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间距L5=1/3L
阶梯2
,外侧抗剪栓钉中心与阶梯状约束构件边缘的距离与L5一致;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阶梯状混凝土块的顶标高与沥青上面层标高一致;最后养护、拆除模板;
[0015]S3、人工拉毛处理和刻槽施工:先在阶梯状约束构件和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制作细观构造,然后等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再进行刻槽施工,制作宏观构造;待混凝土表面水膜消失后进行人工拉毛处理,采用粗麻布、土工布或麻袋片在裸露于沥青路面上的混凝土表面进行纵向拖拉,以制作细观构造,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40%后再进行刻槽施工;阶梯状约束构件和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表面的纵向刻槽尺寸为槽深H4=2~5mm,槽宽D4=3~5mm,槽间距D5=15~30mm;刻槽时,锯片下降至与路面将要接触的状态调整方向角度,对齐事先划好的墨线,用锯片切割混凝土,同时控制刻
槽深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人行横道线上的单车道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单元;所述单车道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单元包括底基层、设于底基层上的钢筋混凝土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上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均匀间隔设置,若干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的两侧设有阶梯状约束构件,所述阶梯状约束构件上设有抗剪栓钉,所述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与阶梯状约束构件表面设有纵向刻槽;相邻两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之间留有间隔,所述间隔内填充有沥青填料,所述沥青填料包括基层、以及设于基层上方的面层;所述面层包括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所述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阶梯状约束构件的表面标高和沥青路面标高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施工步骤如下:S1、钢筋混凝土板现浇施工:在人行横道处的底基层上现浇一块钢筋混凝土板,保证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的整体性能与刚度,单车道钢筋混凝土板长度L2=7~10m,宽度与单个机动车道宽度D
车道
一致,高度H2=100mm;首先支模板;然后绑扎钢筋,L
长跨
:L
短跨
<1.5时按双向板设计,L
长跨
:L
短跨
>1.5时按单向板设计,板中短跨负筋、短跨底筋、长跨底筋、长跨负筋的直径d=8~12mm、间距L
间距
=70~200mm;再预埋单排抗剪栓钉抵抗行车荷载的冲切力,单排抗剪栓钉位于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两侧,且抗剪栓钉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上,抗剪栓钉高度H=100mm~200mm,抗剪栓钉埋入深度H3=1/2H~1/3H,抗剪栓钉中心与钢筋混凝土板边缘的距离L3=1/12L1,相邻两个抗剪栓钉的中心间距D3=D1+D2;最后养护、拆除模板;S2、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和阶梯状约束构件现浇施工: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位于人行横道线处,单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长度L4=2.5~4.5m,宽度与D1一致,高度H1=100~170mm=H
面层
+H
基层

H2;相邻两个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间距与D2一致;阶梯状约束构件位于人行横道线防滑构件两侧,单个阶梯状约束构件长度L
约束
=1/2L1,宽度与单个机动车道宽度D
车道
一致,高度H
约束
=H1=100~17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勋倩李玉季海萍陈达楷万国智顾钰雯单光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