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792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计算方法简单,仅需要一个柔性参数n,即可区分出需要S化的转速区段;无需繁杂的函数计算,无需根据规划距离和加速度计算;应用场景灵活。因为会在没有进入S化处理区域之前,不断检测最终目标转速,计算新的S化区域,即不会因为加速器开度的频繁变动而影响S曲线的实现;驾驶感精细化处理;可以针对每个转速变换尖点,进行特性化的S化处理,改善不同运行状态切换的车辆驾驶感受;系统移植性高。仅需通过速率变换系数m,改变最终输出的加速度a;不会对原有常规的V=V1+a*m*Δt的转速指令处理方式进行改变。令处理方式进行改变。令处理方式进行改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车辆的电机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业车辆的应用中,通常采用转速

电流双闭环对主驱电机进行控制。电机的速度指令由加速旋钮或者加速踏板给定,当转速状态发生切换时(静止—>加速或加速—>匀速或匀速—>减速或减速—>静止),速度在切换点会有一个尖点。加减速率越大,转速切换点也就越尖锐,在该处的电流冲击也就越大,车辆就会有强烈的顿挫感。因此就需要通过S曲线算法,把速度切换点的尖点平滑的过渡,缓解由于电流冲击所带给车辆的顿挫感。
[0003]通常有两类常规方法:1.通过S曲线函数离散化,实时计算出指令转速;2.根据运行的距离和目标转速,把行程分段,在固定行程调用固定公式,或者查表得到指令转速;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缺陷。对于第一种方法,S曲线函数运算对芯片算力要求较高,对于低成本芯片压力较大。对于第二种方法,分行程计算,或查表的方式,只适用于对于行驶路径固定的情况,如电梯等。对于自由度高的工业车辆应用并不适用。
[0004]因此,提供一种方法简单,灵活性强、可移植性高的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灵活性强、可移植性高的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判断运行状态是否切换,并判断切换的状态为加速还是减速。根据切换的不同运行状态,进入不同的S曲线处理区域计算方式;
[0008]步骤2:获取状态切换前的初始速度V1,以及状态切换后的目标速度V2,并计算总的转速区间ΔV=|V2

V1|;
[0009]步骤3:根据设置的“柔性系数”n,把步骤2中的ΔV分为n段,并按照步骤1中得到的不同运行状态,求得S曲线处理区域;
[0010]步骤4:根据实际转速指令,设置速率变换系数m,系数m在S曲线处理区域在[0,1]范围中按照预设曲线变化;
[0011]步骤5:指令转速按照常规公式V=V1+a*m*Δt计算,其中V为指令转速,V1为初始转速,a为系统默认加速度,m速率变换系数,Δt为单位时间;
[0012]步骤6:整个过程中,只要实际指令转速还没进入末段S曲线处理区域,系统就会不断获取步骤2中的最终目标转速V2,并重复后续末段S曲线处理区域的计算过程,以使S曲线处理在随意的目标转速变化中不会被影响。
[0013]所述步骤3中,加速时,起始段为[V1,V1+ΔVn],末尾段为[V2

ΔVn,V2];减速时,起始段为[V1,V1

ΔVn],末尾段为[V2+ΔVn,V2]。
[0014]该系数m在S曲线处理区域在[0,1]范围中按照预设曲线变化如下:起始段m从0变化到1;末尾段m从1变化到0;在非S曲线处理区域恒为1。
[0015]积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计算方法简单,仅需要一个柔性参数n,即可区分出需要S化的转速区段;无需繁杂的函数计算,无需根据规划距离和加速度计算;应用场景灵活。因为会在没有进入S化处理区域之前,不断检测最终目标转速,计算新的S化区域,即不会因为加速器开度的频繁变动而影响S曲线的实现;驾驶感精细化处理;可以针对每个转速变换尖点,进行特性化的S化处理,改善不同运行状态切换的车辆驾驶感受;系统移植性高。仅需通过速率变换系数m,改变最终输出的加速度a;不会对原有常规的V=V1+a*m*Δt的转速指令处理方式进行改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算法结构拓扑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说明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未经过处理的指令转速和已经过S曲线化处理的指令转速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所示,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判断运行状态是否切换,并判断切换的状态为加速还是减速。根据切换的不同运行状态(加速、减速),进入不同的S曲线处理区域计算方式。
[0022]步骤2:获取状态切换前的初始速度V1,以及状态切换后的目标速度V2,并计算总的转速区间ΔV=|V2

V1|。
[0023]步骤3:根据设置的“柔性系数”n,把步骤2中的ΔV分为n段,每一段的转速即为ΔVn=ΔV/n,并按照步骤1中得到的不同运行状态,求得S曲线处理区域;加速时,起始段为[V1,V1+ΔVn],末尾段为[V2

ΔVn,V2];减速时,起始段为[V1,V1

ΔVn],末尾段为[V2+ΔVn,V2]。
[0024]步骤4:根据实际转速指令,设置速率变换系数m,系数m在S曲线处理区域在[0,1]范围中按照预设曲线变化;该系数m在S曲线处理区域在[0,1]范围中按照预设曲线变化如下:起始段m从0变化到1;末尾段m从1变化到0;在非S曲线处理区域恒为1;系统默认的加速度a的变化趋势,比如在要素2的加速例子中,起始段[V1,V1+ΔVn]内的加速度为a*m,其中a从0到1按照设定曲线变化;末尾段[V2

ΔVn,V2]内的加速度为a*m,其中a从1到0按照设定曲线变化;中间常规运行段(V1+ΔVn,V2

ΔVn)内的加速度为a*m,其中m恒定为1。
[0025]步骤5:指令转速按照常规公式V=V1+a*m*Δt计算,其中V为指令转速,V1为初始转速,a为系统默认加速度,m速率变换系数,Δt为单位时间。
[0026]步骤6:整个过程中,只要实际指令转速还没进入末段S曲线处理区域,系统就会不
断获取步骤2中的最终目标转速V2,并重复后续末段S曲线处理区域的计算过程,以使S曲线处理在随意的目标转速变化中不会被影响,通过以上的方式,把S曲线复杂的实现过程,简化成了只需要确定“柔细系数”n,以及在S曲线处理区域中,速率变换系数m在[0,1]之间的变换方式即可。
[0027]以上处理过程描述如图3所示。下面曲线以工业车辆应用为例,该应用中需要启动瞬间、制动瞬间的及时感,故V1和V1

处不做S化处理,仅在V2和V2

处做处理。可以注意到,下图应用中,加速和减速所用到的柔性系数n不相同,因此可以区别对待其S化处理的区域大小,如图3所示,加速过程中柔性系数n分段少,所以V2点的S曲线幅度角更大;而减速过程中柔性系数n分段多,所以V2

点的S曲线幅度角更小。
[0028]同时本专利技术因为可针对V1,V2,V3,V4点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电机控制S曲线的简易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判断运行状态是否切换,并判断切换的状态为加速还是减速;根据切换的不同运行状态,进入不同的S曲线处理区域计算方式;步骤2:获取状态切换前的初始速度V1,以及状态切换后的目标速度V2,并计算总的转速区间ΔV=|V2

V1|;步骤3:根据设置的“柔性系数”n,把步骤2中的ΔV分为n段,并按照步骤1中得到的不同运行状态,求得S曲线处理区域;步骤4:根据实际转速指令,设置速率变换系数m,系数m在S曲线处理区域在[0,1]范围中按照预设曲线变化;步骤5:指令转速按照常规公式V=V1+a*m*Δt计算,其中V为指令转速,V1为初始转速,a为系统默认加速度,m速率变换系数,Δt为单位时间;步骤6:整个过程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筑亚刘毅李飞姚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嘉晨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