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759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车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分别沿纵向延伸,且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设置于第一纵梁背离第二纵梁的一侧上,且第一冷却模块安装在第一纵梁上,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第一风扇,第一风扇为轴流风扇,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与第一纵梁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增程式汽车的逐渐应用,针对增程式汽车的冷却模块的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增程式汽车一般设置有两个冷却模块,一个冷却模块用于发动机冷却回路,另一个冷却模块用于电机和空调冷却回路。
[0003]现有技术中,两个冷却模块在车辆内部的布置不够合理,并且两个冷却模块内各部件的布置不够合理,车辆的冷却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冷却模块的布置更加合理,散热效率更高。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背离所述第二纵梁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上,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
°
≤α≤90
°

[0006]由此,通过将第一风扇倾斜设置,并且使第一风扇与第一纵梁之间的夹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在满足车辆的横向边界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一风扇的迎风面积较大,增强第一风扇乃至第一冷却模块的散热能力,提高车辆的散热效果。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α满足关系式:25
°<br/>≤α≤90
°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扇相对所述第一纵梁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中冷器、高温散热器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中冷器、所述高温散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扇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温散热器夹持固定于所述中冷器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冷器具有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处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温散热器具有第一上水室、第一下水室和第一导流腔室,所述第一导流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所述第一下水室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所述第一下水室相连通;所述第一上水室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下水室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处于所述第一上水室和第
一下水室之间。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还包括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所述冷凝器、所述低温散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扇在纵向上依次设置。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温散热器夹持固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温散热器具有第二上水室、第二下水室和第二导流腔室,所述第二导流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所述第二下水室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所述第二下水室相连通;所述第二上水室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下水室设置有第二出水口;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一风扇处于所述第二上水室和第二下水室之间。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高温散热器,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包括低温散热器,所述高温散热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低温散热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高温散热器在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低温散热器在邻近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水温传感器。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00、车辆;
[0026]10、车架;11、第一纵梁;12、第二纵梁;
[0027]20、第二冷却模块;21、中冷器;211、进气口;212、出气口;22、高温散热器;221、第一上水室;2211、第一进水口;222、第一下水室;2221、第一出水口;223、第一导流腔室;23、第二风扇;
[0028]30、第一冷却模块;31、冷凝器;32、低温散热器;321、第二上水室;3211、第二进水口;322、第二下水室;3222、第二出水口;323、第二导流腔室;33、第一风扇;40、第一水温传感器;50、第二水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0]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
[0031]结合图1

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包括:车架10、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其中,车架10可以包括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并且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第一纵梁11背离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并且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第一纵梁11上,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并且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
[0032]具体地,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并且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第一纵梁11背离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并且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第一纵梁11上,这样在第一冷却模块30可以用于电机和空调冷却回路,保证对电机以及空调进行冷却散热的前提下,可以使第一冷却模块30的前方无直接遮挡,增大有效迎风面积,提升第一冷却模块30的散热效果。
[0033]进一步地,将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并且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上,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在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用于发动机机冷却回路,保证对发动机高温气体和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散热的前提下,使第二冷却模块20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0),所述车架(10)包括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分别沿纵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冷却模块(30),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背离所述第二纵梁(12)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11)上,所述第一冷却模块(30)包括第一风扇(33),所述第一风扇(33)为轴流风扇,所述第一风扇(33)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纵梁(11)之间形成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10
°
≤α≤90
°
。第二冷却模块(20),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之间,且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11)和所述第二纵梁(12)上,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和第一冷却模块(3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α满足关系式:25
°
≤α≤9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33)相对所述第一纵梁(11)朝向背离纵向的方向倾斜延伸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20)包括中冷器(21)、高温散热器(22)和第二风扇(23),所述第二风扇(23)为轴流风扇,所述中冷器(21)、所述高温散热器(22)和所述第二风扇(23)在纵向上依次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散热器(22)夹持固定于所述中冷器(21)和所述第二风扇(23)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21)具有在横向上间隔设置的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在纵向方向的投影上,所述第二风扇(23)处于所述进气口(211)和所述出气口(212)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鹏松李紫帝杨秋雷忠琦赵光胤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