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7293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总成,与发动机连接;废气取气管路,连接排气管路总成;动力电池包;加热型腔体,加热型腔体内设有动力电池包,加热型腔体连接废气取气管路,在废气取气管路与排气管路总成连通的情况下,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排气管路总成;废气再循环系统,连接加热型腔体;暖风系统,连接加热型腔体。上述热管理系统中,可以使发动机的废气的热量能够和动力电池包充放电加热、驾驶乘员舱取暖及废气再循环利用合理地结合起来。合理地结合起来。合理地结合起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电池包所采用的加热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PTC(正温度系数)加热、膜加热和自加热。然而,PTC加热技术成本最高,需增加额外零部件,控制策略较复杂。膜加热技术加热速率较慢,且需增加额外零部件,控制策略也较复杂。自加热技术是利用电机电感和电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脉冲循环发热,其使用场景有限,仅可以实现充电加热和预约加热,无法行车加热。以上三种电池加热方案,在

40℃的超低温环境下,会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低温下电池不放电或是放电功率受限时,三种电池加热技术的温升速度均无法满足短时间内整车对动力电池包放电功率的需求。在混动车辆上,作为核心动力部件的发动机,其废气的能量一直未被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发动机大约有60%的能量通过废气的方式被散失掉了。因此,如何将这部分能量和动力电池包充放电加热、驾驶乘员舱取暖及废气再循环利用合理结合起来,一直是人们头疼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000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总成,与发动机连接;废气取气管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总成;动力电池包;加热型腔体,所述加热型腔体内设有所述动力电池包,所述加热型腔体连接所述废气取气管路,在所述废气取气管路与所述排气管路总成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所述排气管路总成;废气再循环系统,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暖风系统,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
[0005]上述热管理系统中,通过设置废气取气管路,可以将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加热型腔体,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加热,废气再循环系统及暖风系统均可以从加热型腔体分流废气,使发动机的废气的热量能够和动力电池包充放电加热、驾驶乘员舱取暖及废气再循环利用合理地结合起来。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气取气管路与所述排气管路总成连通或隔断;
[0007]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与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或隔断;
[0008]所述暖风系统与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或隔断。
[000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型腔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开设有喷孔,所述喷孔连通所述废气取气管路。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气取气管路包括主进气管、两个分进气管和废气分流阀,所述废气分流阀连接所述主进气管和所述两个分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连通所述排气管路总成,所述两个分进气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侧板的喷孔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喷孔。
[00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孔的出口处连接有喷嘴,所述喷嘴呈喇叭状,所述喷嘴
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小端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的侧板内表面,所述大端朝向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
[00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型腔体外侧设有缺口,所述动力电池包连接有线束,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缺口中。
[00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通过废气取气阀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
[00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暖风系统通过暖风取气阀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
[00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暖风系统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暖风取气阀和所述排气管路总成。
[00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的废气排气管。
[0017]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
[0018]上述车辆中,通过设置废气取气管路,可以将发动机的废气导入加热型腔体,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加热,废气再循环系统及暖风系统均可以从加热型腔体分流废气,使发动机的废气的热量能够和动力电池包充放电加热、驾驶乘员舱取暖及废气再循环利用合理地结合起来。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上侧板、下侧板与废气取气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上侧板、下侧板与废气取气管路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上侧板与废气取气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1]本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本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路总成,与发动机连接;废气取气管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总成;动力电池包;加热型腔体,所述加热型腔体内设有所述动力电池包,所述加热型腔体连接所述废气取气管路,在所述废气取气管路与所述排气管路总成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所述排气管路总成;废气再循环系统,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暖风系统,连接所述加热型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取气管路与所述排气管路总成连通或隔断;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与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或隔断;所述暖风系统与所述加热型腔体内部连通或隔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型腔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动力电池包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开设有喷孔,所述喷孔连通所述废气取气管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取气管路包括主进气管、两个分进气管和废气分流阀,所述废气分流阀连接所述主进气管和所述两个分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连通所述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玉龙旷云龙王博王福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