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74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具体涉及双离合变速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主体部;差速器孔以及换挡毂销孔,均设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换挡毂销孔外侧固定有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底部固定有弧形板;加强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抗震筋条以及固定在两所述抗震筋条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凸出筋条;其中,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弧形板均与所述壳体主体部固定连接,两所述抗震筋条固定在两所述侧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上,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局部壁薄处刚性不足,导致在换挡毂销孔处出现裂纹,影响双离合变速器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影响双离合变速器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影响双离合变速器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


[0001]本技术属于双离合变速器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

技术介绍

[0002]双离合变速器是基于手动变速器而生产的变速器,却又是自动挡的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相对于传统变速器的一台离合器,双离合变速器有两个离合器。
[0003]现有的双离合变速器在工作时,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局部壁薄处刚性不足,具体如换挡毂销孔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承受载荷与冲击,导致在换挡毂销孔处出现裂纹,影响双离合变速器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局部壁薄处刚性不足,导致在换挡毂销孔处出现裂纹,影响双离合变速器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0005]该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包括:
[0006]壳体主体部;
[0007]差速器孔,设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
[0008]换挡毂销孔,设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换挡毂销孔外侧固定有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底部固定有弧形板;
[0009]加强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抗震筋条以及固定在两所述抗震筋条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凸出筋条;
[0010]其中,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弧形板均与所述壳体主体部固定连接,两所述抗震筋条固定在两所述侧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上,所述抗震筋条、所述加强板的底部均与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
[0011]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通过抗震筋条以及加强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抗冲击能力,具体的,增强了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在换挡毂销孔处的抗冲击能力,可以很好的缓冲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在工作状态下所受到的冲击力,避免因冲击导致换挡毂销孔处产生裂纹,保证双离合变速器能够长时间运行。
[0012]较佳地,所述差速器孔的一侧安装有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的顶面高出所述差速器孔的顶面。
[0013]较佳地,所述顶出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主体部上的第一凸台,以及依次层叠固定在所述第一凸台上的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高出所述差速器孔的顶面。
[0014]较佳地,所述顶出组件呈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顶杆的直径,所述第一顶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顶杆的直径。
[0015]较佳地,所述抗震筋条与所述加强板的外侧均呈弧形设置,所述抗震筋条的外围未超出所述弧形板的边缘位置。
[0016]较佳地,沿所述侧板到所述弧形板的方向,所述抗震筋条的高度逐渐减小。
[0017]较佳地,所述凸出筋条的两侧朝外延伸直至所述凸出筋条的两侧超出所述加强板的内外侧面。
[0018]较佳地,所述加强板上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散热孔。
[0019]较佳地,所述换挡毂销孔一侧固定有若干弧形等距分布的竖向筋条。
[0020]较佳地,所述竖向筋条的顶面与所述换挡毂销孔的顶面平齐设置,且所述竖向筋条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凸台。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第一立体图;
[0023]图2为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24]图3为图1中的B处结构放大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第二立体图;
[0026]图5为图4中的C处结构放大图;
[0027]图6为图4中的D处结构放大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壳体主体部1差速器孔2顶出组件21第一凸台211第一顶杆212第二顶杆213换挡毂销孔3竖向筋条31第二凸台32侧板33弧形板34加强组件35抗震筋条351加强板352凸出筋条353散热孔354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
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3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包括:壳体主体部1、差速器孔2、换挡毂销孔3、加强组件35。
[0035]其中,所述差速器孔2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部1上。
[0036]如图4所示,所述换挡毂销孔3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部1上,所述换挡毂销孔3外侧固定有两侧板33,两所述侧板33底部固定有弧形板34,所述侧板 33与所述弧形板34均为双离合变速器壳体中原有部件,且所述侧板33以及弧形板34用于传递冲击且用于安装加强组件35。
[0037]所述加强组件35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部1上,所述加强组件35包括两抗震筋条351以及固定在两所述抗震筋条351之间的加强板352,所述加强板352 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凸出筋条353,在变速器工作时,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在齿轮的传动过程中,会承受载荷以及冲击力,而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易导致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薄弱处会产生裂纹,而换挡毂销孔3所在的位置,即为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薄弱位置处,在换挡毂销孔3处承受载荷以及冲击力后,抗震筋条3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主体部;差速器孔,设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换挡毂销孔,设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换挡毂销孔外侧固定有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底部固定有弧形板;加强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部上,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抗震筋条以及固定在两所述抗震筋条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凸出筋条;其中,所述侧板以及所述弧形板均与所述壳体主体部固定连接,两所述抗震筋条固定在两所述侧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上,所述抗震筋条、所述加强板的底部均与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孔的一侧安装有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的顶面高出所述差速器孔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主体部上的第一凸台,以及依次层叠固定在所述第一凸台上的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高出所述差速器孔的顶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光蔡婧凌云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