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286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退火炉和进料箱门,所述进料箱门安装于退火炉的正面,所述退火炉的顶部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右侧设置有余热利用管,所述盖板的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一,所述盖板的右侧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卡箍一,所述固定卡箍一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所述连接套一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热管。该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将冷却水从余热利用管通入,冷却水沿余热利用管进入到换热管内部,与盖板外表面进行热交换,冷却水沿换热管内部流动的同时均在进行热交换,增大了换热的面积,对退火炉的余热进行利用,避免造成能源浪费。避免造成能源浪费。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利用
,具体为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续高温罩式炉,钢卷的温度工艺,炉内可达到1200℃,取向硅钢在主隧道窑内进行工艺加工之后,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缓慢冷却阶段,钢卷本身温度高、性能脆弱,不能进行任何剧烈变化。
[0003]因此钢卷需要在副轨窑炉半密闭隧道窑炉内进行冷却,冷却过程即是热能释放的过程,随着热能释放,大部分释放热能无法得到重复利用,直接逸散至大气,造成了能源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退火炉和进料箱门,所述进料箱门安装于退火炉的正面,所述退火炉的顶部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右侧设置有余热利用管。
[0006]所述盖板的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一,所述盖板的右侧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卡箍一,所述固定卡箍一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所述连接套一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热管。
[0007]优选的,所述余热利用管贯穿导热管的内部且延伸至换热管的内部,所述固定卡箍一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盖板的外表面抵接,在对退火炉的余热进行利用时,首先将冷却水从余热利用管通入,冷却水沿余热利用管进入到换热管内部,与盖板外表面进行热交换,冷却水沿换热管内部流动的同时均在进行热交换,增大了换热的面积,对退火炉的余热进行利用,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0008]优选的,所述退火炉的背部开设有出料口所述退火炉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退火炉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的顶部连接有活动板。
[0009]优选的,所述出料通道和活动板均呈U型,所述活动板的直径大于出料通道的直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出料通道的上表面滑动连接,在退火完成后,从退火炉中取出加工件时,通过工具将加工件拉至活动板的顶部,然后通过拉动活动板在出料通道的上表面滑动,将加工件拉出,避免了加工件在直接与工人接触,造成工人烫伤。
[0010]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提升杆,所述退火炉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架,支撑架对底板起到支撑作用,底板和顶盖保护了退火炉外表面不受损伤。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的外部设置有卡紧环,所述保温套的内部设置有通水管,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板。
[0012]优选的,所述导热板的材质为铝,所述支撑柱贯穿卡紧环,所述卡紧环的外表面与导热板和支撑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通水管贯穿保温套,在对退火炉的余热进行利用时,通过将冷水通入到通水管内部,使冷水沿通水管内部流动,退火炉的余热会通过导热板传递至保温套内,通水管内部的冷水与保温套进行热交换,对退火炉的余热进一步的利用,卡紧环对保温套起到固定作用,支撑柱对保温套和通水管起到支撑作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该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将冷却水从余热利用管通入,冷却水沿余热利用管进入到换热管内部,与盖板外表面进行热交换,冷却水沿换热管内部流动的同时均在进行热交换,增大了换热的面积,对退火炉的余热进行利用,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0015]2.该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从退火炉中取出加工件时,通过工具将加工件拉至活动板的顶部,然后通过拉动活动板在出料通道的上表面滑动,将加工件拉出,避免了加工件在直接与工人接触,造成工人烫伤。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退火炉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退火炉背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余热利用管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通水管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退火炉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退火炉;101、出料口;102、隔板;103、出料通道;104、活动板;2、进料箱门;3、盖板;4、底板;5、余热利用管;501、连接套一;502、导热管;503、换热管;504、固定卡箍一;505、固定卡箍二;506、连接套二;507、进水管;508、蒸汽管;6、支撑架;7、通水管;701、保温套;702、支撑柱;703、导热板;704、卡紧环;8、提升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一:
[0024]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退火炉1和进料箱门2,进料箱门2安装于退火炉1的正面,退火炉1的顶部安装有盖板3,盖板3的右侧设置有余热利用管5,盖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提升杆8,通过提升杆8可以将退火炉1拉升,退火炉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4,底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架6,底板4和顶盖3保护了退火炉1外表面不受损伤。
[0025]退火炉1的背部开设有出料口101退火炉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102,退火炉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出料通道103,出料通道103的顶部连接有活动板104,出料通道103和活动板104均呈U型,活动板104的直径大于出料通道103的直径,活动板104的底部与出料通道103的上表面滑动连接,在退火完成后,从退火炉1中取出加工件时,通过工具将加工件拉至
活动板104的顶部,然后通过拉动活动板104在出料通道103的上表面滑动,将加工件拉出,避免了加工件在直接与工人接触,造成工人烫伤。
[0026]盖板3的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一501,盖板3的右侧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卡箍一504,固定卡箍一504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503,连接套一5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热管502,余热利用管5贯穿导热管502的内部且延伸至换热管503的内部,固定卡箍一504的数量为两个,换热管503的外表面与盖板3的外表面抵接,在对退火炉1的余热进行利用时,换热管503增大了换热的面积,对退火炉1的余热进行利用,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0027]支撑架6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702,支撑柱7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套701,保温套701的外部设置有卡紧环704,保温套701的内部设置有通水管7,底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板703,导热板703的材质为铝,支撑柱702贯穿卡紧环704,卡紧环704的外表面与导热板703和支撑架6的内壁固定连接,通水管7贯穿保温套7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退火炉(1)和进料箱门(2),所述进料箱门(2)安装于退火炉(1)的正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1)的顶部安装有盖板(3),所述盖板(3)的右侧设置有余热利用管(5);所述盖板(3)的右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套一(501),所述盖板(3)的右侧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卡箍一(504),所述固定卡箍一(504)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503),所述连接套一(5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热管(5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管(5)贯穿导热管(502)的内部且延伸至换热管(503)的内部,所述固定卡箍一(504)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换热管(503)的外表面与盖板(3)的外表面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1)的背部开设有出料口(101)所述退火炉(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102),所述退火炉(1)的背部固定连接有出料通道(103),所述出料通道(103)的顶部连接有活动板(1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炉余热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让平袁小东王铁衡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晶龙华特电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