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的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025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至少一个底盘框架(2),至少一个第一轮组(8)和第二轮组(9)耦合到所述底盘框架处并且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单元(17)和第二驱动单元(18)与所述底盘框架相连接。为了实现有利的设计条件而提出,第一耦合杆(24)以铰接的方式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相连接并且以能有弹力地耦合到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厢(1)处的方式来制作。制作。制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轨道车辆的底盘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底盘,具有至少一个底盘框架,至少一个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耦合到所述底盘框架处并且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底盘框架相连接。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纵向随动结构(L
ä
ngsmitnahmen)的拉杆或者拉杆/推杆几乎不能与轨道车辆的底盘的底盘框架的头部支架相连接,因为一方面所述拉杆或者拉杆/推杆的长度太小并且因此由于底盘的外转和俯仰过程引起的角度会变得太大,并且另一方面用于将拉杆或者拉杆/推杆在驱动单元的下面导引至底盘框架的横梁的自由空间由于有限的结构空间预算而仅在小的程度上可用。
[0003]此外,要合适地布置所述拉杆或者拉杆/推杆,以便在轨道车辆的起动或制动过程中降低底盘与车厢之间的重心转移,而这经常会引起困难。
[0004]由现有技术已知例如借助于枢轴颈实现的纵向随动结构。这样的纵向随动结构具有的缺点是,它们必须被制作得沉重并且由于车厢与底盘之间的相对高的力导入点而引起剧烈的重心转移。为了也能够在剧烈的重心转移的情况下将轨道车辆的高的起动牵引力传递到轨道上,必须以电的方式、例如通过驱动调节或者借助于致动器对底盘的轮组处的不同的负荷状态进行补偿。在对重心转移进行电补偿时,必须相应地过量地设计马达、整流器、敷设电缆、轮组轴等的尺寸。
[0005]由现有技术例如已知WO 2015/117678 A1,该文献说明了一种具有车厢的纵向随动结构的轨道车辆,所述纵向随动结构通过底盘经由枢轴颈来实现。
[0006]此外,WO 2011/141510 A1说明了一种轨道车辆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以万向节的方式一方面与轨道车辆的底盘或者车厢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底盘的轮组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由于其以万向节的方式的支承而能够关于两个彼此垂直地定向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运动,所述旋转轴线又垂直于驱动装置的转子旋转轴来定向。
[0007]此外,在EP 3 272 614 A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底盘,该底盘的轮组具有轻便的转向性能,所述轻便的转向性能由于轨道车辆的驱动装置与底盘框架的球关节的连接而实现。
[0008]最后所提到的两种方案尤其在其已知的形式中具有的缺点是,所述驱动装置的相对于轨道车辆的底盘框架、轮组和/或车厢的可动性对轨道车辆或者底盘的特定的种类来说并且/或者对特定的行驶速度范围来说是过大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任务是,说明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进一步开发的底盘,该底盘的纵向随动结构和该底盘的驱动支承结构能够实现低重心转移的加速和减速。
[0010]按照本技术,该任务用一种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底盘来解决,其中第一耦合
杆以铰接的方式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并且以能有弹力地耦合到轨道车辆的车厢处的方式来制作。
[0011]由此实现机械地解除耦合的纵向力传递,其中一方面中等的力被导入到底盘和车厢中并且另一方面车厢下面的底盘的外转运动和向内或者向外弹移运动不受阻碍并且保证了尽可能无冲击的起动和制动。所述第一耦合杆的一个或多个弹簧的弹簧刚性能够以与必需的拉力范围和底盘的必需的内转和外转阻力相匹配的方式来设计。
[0012]能够放弃重且昂贵的用于进行力传递的具有高的位置空间需求的、在轨道车辆的起动及制动过程中引起剧烈的重心转移的组件,例如在底盘上居中地得到支承的轭件。
[0013]有利的是,至少第一驱动单元通过离合器以能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至少第一轮组相连接、通过第一支承装置以有弹力以及能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与至少一个底盘框架的第一横梁相连接、并且通过第二支承装置以有弹力以及能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与至少一个底盘框架的第二横梁相连接,其中,至少第一驱动单元以能围绕着驱动竖轴线旋转运动的方式得到支承,所述驱动竖轴线能够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移动。
[0014]通过这项措施实现通过第一耦合杆与纵向随动结构相匹配的驱动支承结构。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干扰纵向随动结构的运动(也就是围绕着底盘纵轴线以及围绕着底盘横轴线的旋转运动或者摆动运动)得到避免。能够实现围绕着驱动竖轴线的仅细微的旋转运动,所述驱动竖轴线由于第一驱动单元的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的可平移运动性而能够随着第一驱动单元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一同运动。
[0015]尽管受限制的可旋转运动性仍然能够实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有横向弹性的支承,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充当关于横向于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振动的减振器。
[0016]如果所述第一支承装置和第二支承装置的在由底盘纵轴线和底盘竖轴线形成的平面中的第一刚性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和第二支承装置的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的第二刚性能够彼此独立地调节,则获得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由此能够实现,沿底盘纵轴线及底盘竖轴线的方向设置驱动支承结构的刚性的特征并且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设置驱动支承结构的软性的特征。
[0017]在一种有利的解决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承装置和第二支承装置的在由底盘纵轴线和底盘竖轴线形成的平面中的第一刚性大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和第二支承装置的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的第二刚性,这种解决方案一方面引起了与传动机构、离合器和第一耦合杆相协调的特性并且另一方面支持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减振的横向弹性。由此,一方面获得所述底盘的安全的、舒适的且低磨损的运行特性,并且另一方面引起所述底盘和车厢的仅中等的机械负荷。
[0018]如果用至少1比40设定所述第一刚性与所述第二刚性之间的刚性比例,则实现所述第一支承装置和第二支承装置的刚性的特别强烈的分布(Spreizung)并且由此实现抵抗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围绕着底盘纵轴线和围绕着底盘横轴线的旋转或者摆动运动的大的阻力以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的轻便的可平移运动性。
[0019]此外,能够有益的是,所述第一耦合杆通过第二支承装置以铰接的方式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杆通过相对于第一横梁更加靠近第二横梁来布置的关节与第二支承装置相连接。通过这项措施,一方面有效地对所述底盘与所述车厢之间
的相对运动进行补偿,并且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耦合杆本身的调整角在剧烈的外转及俯仰运动的情况下保持是中等的,或者所述第一耦合杆对于剧烈的外转及俯仰运动来说也是足够长的。此外,所述第一耦合杆能够以合适的几何形状来制作,因为避免了所述第一耦合杆的直至第一横梁的导引。
[0020]如果所述第一支承装置以伸到第一横梁的至少一个梁空隙的里面这种方式来布置,则实现一种有利的解决方案。通过这项措施,实现对所述第一支承装置的一定的保护以防止环境影响并且实现节省位置空间的布置。
[0021]此外,有益的是,所述第一支承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弹簧装置与第一横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装置的第一弹簧纵轴线平行于底盘竖轴线来定向。这项措施有助于所述驱动支承结构的沿底盘竖轴线的方向的刚性的特征以及所述驱动支承结构的沿底盘横轴线的方向的软性的特征。
[0022]如果所述第二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轨道车辆的底盘,具有至少一个底盘框架(2),至少一个第一轮组(8)和第二轮组(9)耦合到所述底盘框架处并且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单元(17)和第二驱动单元(18)与所述底盘框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耦合杆(24)以铰接的方式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相连接并且以能有弹力地耦合到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厢(1)处的方式来制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通过离合器(35)以能沿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至少第一轮组(8)相连接、通过第一支承装置(20)以有弹力以及能沿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至少一个底盘框架(2)的第一横梁(5)相连接、并且通过第二支承装置(21)以有弹力以及能沿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至少一个底盘框架(2)的第二横梁(6)相连接,其中,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以能围绕着驱动竖轴线(39)旋转运动的方式得到支承,所述驱动竖轴线能够沿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20)和第二支承装置(21)的在由底盘纵轴线(23)和底盘竖轴线(28)形成的平面中的第一刚性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20)和第二支承装置(21)的沿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的第二刚性能够彼此独立地调节。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20)和第二支承装置(21)的在由底盘纵轴线(23)和底盘竖轴线(28)形成的平面中的第一刚性大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20)和第二支承装置(21)的沿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方向的第二刚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用至少1比40来设定了所述第一刚性与所述第二刚性之间的刚性比例。6.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20)和第二支承装置(21)基本上防止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的围绕着所述底盘纵轴线(23)的第一平行线和围绕着所述底盘横轴线(19)的第二平行线的旋转运动地来构造。7.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杆(24)通过第二支承装置(21)以铰接的方式与至少第一驱动单元(17)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杆(24)通过关节(26)与所述第二支承装置(21)相连接,所述关节相对于所述第一横梁(5)更加靠近所述第二横梁(6)来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2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交通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