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966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该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包括前轮转向机构、后轮转向机构,所述前轮转向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连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受力角一端,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受力角一端,所述第一受力角与第二受力角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向节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节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前轮毂。通过前轮转向机构与后轮转向机构的同时设置,使前轮转向时,后轮根据行驶速度进行同向或反向转向辅助,提高了汽车在高速行驶或在侧向风力作用时的操作稳定性,减小了车辆低速转向时的转弯半径,从而提高了车辆低速操纵的轻便性及泊车敏捷性。纵的轻便性及泊车敏捷性。纵的轻便性及泊车敏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为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伴随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其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因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其转向装置一般采用线控转向的方式,取消了方向盘与转向总成之间的机械连接。
[0003]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购买量的逐年增加,车企也在不断推出较为高端的车型,我国人民喜爱购买车身较大的车辆,但车身较大这导致车辆轴距增加,车辆的重心偏高,无疑使驾驶车辆转向时带来诸多不便,如高速行驶时变向或侧向风力作用时都会导致车辆操作的不稳定,转弯时转弯半径变大,使得狭小空间转弯变得极为困难,同时夜间行车转弯时,会出现灯光照射死角,不利于行车安全,且作为高度电控化的新能源车,若转向驱动出现故障,会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解决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包括前轮转向机构、后轮转向机构,所述前轮转向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连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受力角一端,所述连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受力角一端,所述第一受力角与第二受力角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向节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节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前轮毂,所述第一传动杆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前后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后轮转向机构包括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三受力角一端,所述第三受力角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向节一端,所述第二转向节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后轮毂,所述第二传动杆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后部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连杆外壁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端转动连接有探照灯,所述探照灯固定连接在固定杆一端,所述固定杆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套外壁中上部。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杆后部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传动杆前部设置有第二齿条。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贯通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套后部,所述第一防护罩内部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齿端啮合连接在第一齿条齿端,所述第一防护罩右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速机,所述第一减速机输出端贯穿第一防护罩右壁并固定连接在第一齿轮中部,所述第一减速机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二防护罩贯通并固定连接在
第一滑套前部,所述第二防护罩内部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齿端啮合连接在第二齿条齿端,所述第二防护罩右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减速机输出端贯穿第二防护罩右壁并固定连接在第二齿轮中部,所述第二减速机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杆后部设置有第三齿条。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防护罩,所述第三防护罩贯通并固定连接在第二滑套后部,所述第三防护罩内部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齿端啮合连接在第三齿条齿端,所述第三防护罩左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减速机,所述第三减速机输出端贯穿第三防护罩左壁并固定连接在第三齿轮中部,所述第三减速机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受力角、第二受力角与第一转向节一体成型。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三受力角与第二转向节一体成型。
[0014]优选的,所述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一、当车高速行驶并需要变向时,转动方向盘,此时车载控制器通过转角与转矩传感器检测到的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转矩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启动第一电机并转动一定行程,进而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减速机减速并提高扭矩,第一减速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传动杆移动,进而第一传动杆推动第一转向节倾斜,达到前轮转向的目的,同时第三第一电机通过第三减速机减速并提高扭矩,第三减速机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传动杆移动,进而第二传动杆推动第二转向节略微倾斜,达到后轮转向与前轮转向方向一致的目的,提高了车辆变向的效率与稳定性;
[0016]步骤二、当车低速行驶并需要转弯时,转动方向盘,此时车载控制器通过转角与转矩传感器检测到的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转矩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启动第一电机并转动一定行程,进而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减速机减速并提高扭矩,第一减速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传动杆移动,进而第一传动杆推动第一转向节倾斜,达到前轮转向的目的,同时第三第一电机通过第三减速机减速并提高扭矩,第三减速机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二传动杆移动,进而第二传动杆推动第二转向节略微倾斜,达到后轮转向与前轮转向方向相反的目的,减小了车辆转弯的半径,提高了车辆在狭小空间内转弯的机动性;
[0017]步骤三、当夜间驾驶车辆转弯时,第一转向节倾斜带动连杆移动,此时连杆带动探照灯往转向方向转动,使得探照灯照射范围覆盖转弯视线死角,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前轮转向机构与后轮转向机构的同时设置,使前轮转向时,后轮根据行驶速度进行同向或反向转向辅助,提高了汽车在高速行驶或在侧向风力作用时的操作稳定性,减小了车辆低速转向时的转弯半径,从而提高了车辆低速操纵的轻便性及泊车敏捷性。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杆与探照灯的配合,使车辆转向时探照灯往转向方向转动,达到了减少夜间行车转弯时视线死角的范围,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0021]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前轮转向机构上设置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使得在第一驱动机构出现故障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进行转向驱动,避免了转向驱动机构损坏而造成的危险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立体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局部剖面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局部剖面图;
[0027]图6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8]其中,1、第一传动杆;2、连杆;3、第一转向节;4、第一受力角;5、第二受力角;6、前轮毂;7、第一滑套;8、第一防护罩;9、第二防护罩;10、第一减速机;11、第一电机;12、第二减速机;13、第二电机;14、第二传动杆;15、第三受力角;16、第二转向节;17、后轮毂;18、第二滑套;19、第三防护罩;20、第三减速机;21、第三电机;22、固定套;23、探照灯;24、固定杆;25、第一齿轮;26、第二齿轮;27、第一齿条;28、第二齿条;29、第三齿轮;30、第三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包括前轮转向机构、后轮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向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1)、连杆(2),所述第一传动杆(1)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受力角(4)一端,所述连杆(2)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受力角(5)一端,所述第一受力角(4)与第二受力角(5)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向节(3)一端,所述第一转向节(3)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前轮毂(6),所述第一传动杆(1)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7),所述第一滑套(7)前后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后轮转向机构包括第二传动杆(14),所述第二传动杆(14)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三受力角(15)一端,所述第三受力角(15)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向节(16)一端,所述第二转向节(16)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后轮毂(17),所述第二传动杆(14)外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套(18),所述第二滑套(18)后部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外壁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套(22),所述固定套(22)上端转动连接有探照灯(23),所述探照灯(23)固定连接在固定杆(24)一端,所述固定杆(24)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套(7)外壁中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杆(1)后部设置有第一齿条(27),所述第一传动杆(1)前部设置有第二齿条(2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防护罩(8),所述第一防护罩(8)贯通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套(7)后部,所述第一防护罩(8)内部设置有第一齿轮(25),所述第一齿轮(25)齿端啮合连接在第一齿条(27)齿端,所述第一防护罩(8)右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速机(10),所述第一减速机(10)输出端贯穿第一防护罩(8)右壁并固定连接在第一齿轮(25)中部,所述第一减速机(10)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防护罩(9),所述第二防护罩(9)贯通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套(7)前部,所述第二防护罩(9)内部设置有第二齿轮(26),所述第二齿轮(26)齿端啮合连接在第二齿条(28)齿端,所述第二防护罩(9)右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速机(12),所述第二减速机(12)输出端贯穿第二防护罩(9)右壁并固定连接在第二齿轮(26)中部,所述第二减速机(12)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杆(14)后部设置有第三齿条(3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转向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田晶何绘娜
申请(专利权)人: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