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系统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073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系统以及车辆,燃烧系统包括:气缸盖和气缸、活塞、进气门和排气门、火花塞,活塞可运动地设置在气缸内,且活塞与气缸盖、气缸之间限定出燃烧室,进气门通过进气门导管设置于气缸盖并用于开闭进气道,排气门通过排气门导管设置于气缸盖并用于开闭排气道;火花塞设置于气缸盖且伸入至燃烧室,并适于点燃燃烧室内的燃油混合气;其中,气缸盖邻近进气门的一侧具有进气挤气面,邻近排气门一侧具有排气挤气面,进气门的中心线与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1,排气门的中心线与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2,进气挤气面与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1,排气挤气面与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2,且0.5b1≤a1≤b1,0.5b2≤a2≤b2,以提高点火效率以及燃烧效率。点火效率以及燃烧效率。点火效率以及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烧系统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燃烧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主流的提升燃烧速度的方式是提升点火时刻燃烧室内燃油混合气的湍动能,一般通过提高进气道滚流比或优化燃烧室的形式实现。
[0003]然而,气缸盖的结构空间有限,进气道的滚流比提升难度较大,即便滚流比提升到极限,新鲜空气流动到极限也会伴随进气噪声、失火、爆震现象的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燃烧效率更高,且爆震、失火概率更低的燃烧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燃烧系统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燃烧系统,包括:气缸盖和气缸、活塞、进气门和排气门、火花塞,所述活塞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且所述活塞与所述气缸盖、所述气缸之间限定出燃烧室,所述进气门通过进气门导管设置于所述气缸盖并用于开闭进气道,所述排气门通过排气门导管设置于所述气缸盖并用于开闭排气道;所述火花塞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且伸入至所述燃烧室,并适于点燃所述燃烧室内的燃油混合气;其中,所述气缸盖邻近所述进气门的一侧具有进气挤气面,邻近所述排气门一侧具有排气挤气面,所述进气门的中心线与所述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1,所述排气门的中心线与所述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2,所述进气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1,所述排气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2,且0.5b1≤a1≤b1,0.5b2≤a2≤b2。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烧系统,通过使0.5b1≤a1≤b1,0.5b2≤a2≤b2,以确保进气挤气面与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排气挤气面与气缸盖的夹角均更加合理,可以使汽化燃油与新鲜空气快速、充分混合,以提高燃烧效率,且可以提高燃油混合气的流动平顺性,改善燃烧室内的流体环境,使燃油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点火效率。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a1在10
°
~15
°
范围内,所述排气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2在13
°
~17
°
范围内。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缸盖上还具有底侧挤气面,所述底侧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之间的距离≤5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盖还包括:与所述进气挤气面、所述排气挤气面相邻的侧向挤气面,所述侧向挤气面与所述气缸盖的底面的夹角为a3,且a1≤a3≤a2。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一端上还设置有遮挡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遮挡部邻近所述气缸的中心的一侧定义为遮挡部起点,而所述遮挡部远离所述气缸的中心的一侧定义为遮挡部终点,所述进气门为两个,所述遮挡部起点
与所述遮挡部所在进气门的中点的连线,与两个所述进气门的中点连线的夹角为a4,所述遮挡部终点与所述遮挡部所在的进气门的中点的连线,与两个所述进气门的中点连线的夹角为a5,0.1b1≤a4≤b1,0.1b1≤a5≤b1。
[0013]进一步地,所述遮挡部包括:环绕所述进气道设置的遮挡部第一区、遮挡部第二区和遮挡部第三区,所述遮挡部第一区邻近两个所述进气门之间的中线,所述遮挡部第二区远离两个所述进气门之间的中线,所述遮挡部第三区位于所述遮挡部第一区和所述遮挡部第二区之间,所述遮挡部第一区与所述遮挡部邻近所述火花塞一端的垂线的角度为a6,位于同一侧的所述进气门与所述排气门的中心连线,与两个所述进气门的中心连线所成角度为a7,0.5a7≤a6≤a7,其中80
°
≤a7≤130
°

[0014]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遮挡部第一区的贴合区域限定出遮挡部中间区,所述遮挡部第一区与所述遮挡部中间区的角度为a8,b1≤a8≤2b1。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进气门的盘部的直径为D1,遮挡部的直径为D2,遮挡部第一区与遮挡部中间区之间的距离为L1,D1

D2≤L1≤0.5D1。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系统。
[0017]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烧系统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线A

A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中线B

B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4是图1中线C

C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烧系统的另一个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烧系统的气缸盖的剖视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燃烧系统100,
[0027]气缸盖10,进气道11,排气道12,进气挤气面13,排气挤气面14,底侧挤气面15,侧向挤气面16,
[0028]进气门20,排气门30,
[0029]遮挡部40,遮挡部起点41,遮挡部终点42,遮挡部第一区43,遮挡部第二区44,遮挡部第三区45,遮挡部中间区46,
[0030]火花塞50,
[0031]燃烧室P。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3]下面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燃烧系统100以及车辆。
[003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燃烧系统100,包括:气缸盖10和气缸(图中未示出)、活塞(图中未示出)、进气门20和排气门30、火花塞50。
[0035]其中,火花塞50布置在排气门30与进气门20之间的区域上,靠近气缸盖10的中心位置,且火花塞50优选与气缸盖10的底面垂直布置,利于火花塞50点火能量的利用率,便于火花塞50电极产生的电火花传递至燃烧室P中。
[0036]活塞可运动地设置在气缸内,且活塞与气缸盖10、气缸之间限定出燃烧室P,进气门20通过进气门导管设置于气缸盖10并用于开闭进气道11,排气门30通过排气门导管设置于气缸盖10并用于开闭排气道12;火花塞50设置于气缸盖10且伸入至燃烧室P,并适于点燃燃烧室P内的燃油混合气。
[0037]具体而言,火花塞50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运动,并配合进气门20的开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盖(10)和气缸;活塞,所述活塞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内,且所述活塞与所述气缸盖(10)、所述气缸之间限定出燃烧室(P);进气门(20)和排气门(30),所述进气门(20)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0)并用于开闭进气道(11),所述排气门(30)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0)并用于开闭排气道(12);火花塞(50),所述火花塞(50)设置于所述气缸盖(10)且伸入至所述燃烧室(P),并适于点燃所述燃烧室(P)内的燃油混合气;其中,所述气缸盖(10)邻近所述进气门(20)的一侧具有进气挤气面(13),邻近所述排气门(30)一侧具有排气挤气面(14),所述进气门(20)的中心线与所述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1,所述排气门(30)的中心线与所述气缸的中心线的夹角为b2,所述进气挤气面(13)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的夹角为a1,所述排气挤气面(14)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的夹角为a2,且0.5b1≤a1≤b1,0.5b2≤a2≤b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挤气面(13)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的夹角a1在10
°
~15
°
范围内,所述排气挤气面(14)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的夹角为a2在13
°
~17
°
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10)上还具有底侧挤气面(15),所述底侧挤气面(15)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10)还包括:与所述进气挤气面(13)、所述排气挤气面(14)相邻的侧向挤气面(16),所述侧向挤气面(16)与所述气缸盖(10)的底面的夹角为a3,且a1≤a3≤a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11)与所述燃烧室(P)连通的一端上还设置有遮挡部(40)。6.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雷马京卫叶娜王晋林于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