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25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包括采用六轮车体结构或八轮车体结构的车身、排水元件和锁止机构;车身用于行驶在陆地或水中,具有朝上敞口设置的驾驶室,由柴油、汽油和电池之一供能,具有操作系统和推进系统。排水元件设置在车身上,具有闲置状态和使用状态;锁止机构设置在车身和排水元件之间,用于限定排水元件的状态。在进行紧急排涝时,将车身行驶至内涝区域,并将排水元件切换为使用状态,实现应急排涝的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能够及时行驶至内涝区域进行排涝,确保了应急抢险的时效性。确保了应急抢险的时效性。确保了应急抢险的时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


[0001]本申请属于抢险排涝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而没有了土地、草地保护,城市内涝在国内肆虐。根据已有的信息统计,以前的城市内涝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且地势较低的区域,而现有的城市内涝已经发展到了内陆中,并呈现出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积水时间长的特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安全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0003]现有技术中,对内涝区域的排水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首先于内涝区域的岸边安装固定支架,随后将延伸臂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并令其一端伸入内涝区域内,最后利用机械设备吸出内涝区域的积水,实现排涝效果。
[0004]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过程中所需要的准备时间过长,影响抢险救灾的效率;并且在准备阶段,内涝区域会不断增大,进而影响到救灾人员的准备工作,降低了抢险救灾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抢险救灾效率低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包括:
[0008]车身,用于行驶在陆地或水中,采用六轮车体结构或八轮车体结构,且其轮胎用于划水;所述车身通过汽油、柴油和电池的其中之一供能,具有朝上敞口设置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内具有用于控制所述车身移动的操控系统,且所述操控系统选用方向盘式操作器或操纵杆式操作器;所述车身上还安装有推进系统,所述推进系统用于在水中向后推进,以辅助或替代所述轮胎划水的驱动方式;
[0009]排水元件,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用于吸收并排出水分,具有闲置状态和使用状态;以及
[0010]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车身和所述排水元件之间,用于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排水元件,以使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闲置状态或所述使用状态;
[0011]其中,在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闲置状态时,所述排水元件高于地面和水平;在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使用状态且所述车身位于水中时,所述排水元件的吸水部位适于伸入水下。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元件包括:
[0013]支撑台,沿水平方向铰接设置在所述车身上;以及
[0014]排水泵,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连接有动力系统;所述排水泵具有进水端和排
水端,且所述排水端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其中一端用于固定在内涝区域中;
[0015]其中,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车身和所述支撑台之间;所述支撑台能够摆动至所述排水泵高于地面和水面,还能够摆动至所述进水端适于进入水下。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泵为液压潜水泵,所述动力系统为液压动力站;其中,所述液压动力站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处于所述驾驶室后方,且通过液压管与所述液压潜水泵连通。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上固定设置有设备仓;所述设备仓处于所述驾驶室的后方,具有朝后开口的容纳腔,且所述液压动力站固定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0019]拉带,采用柔性材质制成,其中一端与所述支撑台的摆动端相连,另一端适于伸入所述驾驶室内,以用于所述驾驶室内人员控制;
[0020]其中,人员拉动所述拉带能够使所述支撑台摆动至所述排水泵高于地面和水面,人员松开所述拉带能够使所述支撑台摆动至所述进水端适于进入水下。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驾驶室的内侧面具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上具有适于供所述拉带通过的通孔,且所述拉带的端部具有适于与所述限位件抵接的限位部。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的外侧面具有向外延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上具有适于供所述拉带通过的导向孔。
[00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台包括:
[0024]两个摆臂,沿所述车身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前端面上,且均与所述车身沿左右方向铰接;以及
[0025]连接臂,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摆臂的自由端相连,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连接臂相连;
[0026]其中,所述排水泵固定设置在所述摆臂上,且所述进水端自两个所述摆臂之间伸出至所述摆臂下方。
[00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元件包括:
[0028]排水泵,沿上下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车身上,连接有用于控制自身升降的升降驱动元件。
[00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浮筒,所述浮筒用于增大所述车身在水中的浮力。
[0030]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排水元件摆动至闲置状态,从而避免对车体的正常行驶造成干预。在进行紧急排涝作业时,将车身行驶至内涝区域,并将排水元件切换为使用状态,实现应急排涝的目的。
[0031]在上述过程中,使用人员能够通过锁止机构限定排水元件的位置,从而确保排水元件能够稳定的处在闲置状态和使用状态中。
[0032]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车身能够行驶至排涝区域,因此能够及时进行排涝作业,确保了应急抢险的时效性。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设备仓和动力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限位件、凸起部和拉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11、驾驶室;12、设备仓;121、容纳腔;13、限位件;131、通孔;14、凸起部;141、导向孔;2、支撑台;21、摆臂;22、连接臂;3、排水泵;31、进水端;32、排水端;321、排水管;4、动力系统;5、拉带;51、限位部;6、浮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38]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申请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进行说明。本申请所提出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包括车身1、排水元件和锁止机构。
[0039]车身1具有行驶在陆地或水中的功能,所用车型为六轮车体结构或八轮车体结构,且为了增强行驶的稳定性,两侧的车轮上均可以加装履带。
[0040]车身1行驶的能量来源可选用汽油、柴油和电池的其中之一。
[0041]车身1的表面能够装载对排涝作业起到正面作用的工具,例如:应急照明灯、伸缩式照明灯、警报器、喊话器、车辆定位器、车辆行驶记录仪、应急指挥装置、泵的远程遥控装置、动力源远程遥控装置、绞盘等。同时,车身1还能够加装无人机(及机器的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用于行驶在陆地或水中,采用六轮车体结构或八轮车体结构,且其轮胎用于划水;所述车身通过汽油、柴油和电池的其中之一供能,具有朝上敞口设置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内具有用于控制所述车身移动的操控系统,且所述操控系统选用方向盘式操作器或操纵杆式操作器;所述车身上还安装有推进系统,所述推进系统用于在水中向后推进,以辅助或替代所述轮胎划水的驱动方式;排水元件,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用于吸收并排出水分,具有闲置状态和使用状态;以及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车身和所述排水元件之间,用于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排水元件,以使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闲置状态或所述使用状态;其中,在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闲置状态时,所述排水元件高于地面和水平;在所述排水元件处于所述使用状态且所述车身位于水中时,所述排水元件的吸水部位适于伸入水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元件包括:支撑台,沿水平方向铰接设置在所述车身上;以及排水泵,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连接有动力系统;所述排水泵具有进水端和排水端,且所述排水端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其中一端用于固定在内涝区域中;其中,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车身和所述支撑台之间;所述支撑台能够摆动至所述排水泵高于地面和水面,还能够摆动至所述进水端适于进入水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泵为液压潜水泵,所述动力系统为液压动力站;其中,所述液压动力站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处于所述驾驶室后方,且通过液压管与所述液压潜水泵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栖全地形应急排涝车,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赛王东王颖王彬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