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翻转悬架结构和两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61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翻转悬架结构和两栖车,可翻转悬架结构应用于两栖车,两栖车包括车体和车轮,可翻转悬架结构包括:旋转件,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件,一端与旋转件转动连接;连杆组件,转动的安装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上,连杆组件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组件与车轮连接;旋转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旋转件通过连接件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一位置,使车轮处于陆地工作状态,第一转轴向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转轴通过连接件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二位置,使车轮处于水上工作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悬架结构可以独立设置在车体的一侧,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左右连通的悬架而言,布置时无需将艇体开舱避让,为整车其他系统布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其他系统布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其他系统布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翻转悬架结构和两栖车


[0001]本申请属于两栖车悬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翻转悬架结构和两栖车。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车,陆上行驶时轮胎主要承载,但当在水上行驶时轮胎突出车体底面,会产生较大阻力,影响正常行驶,为减小行驶时阻力,可在水上行驶时将轮胎收起,而为了确保轮胎对行驶阻力的影响达到最小,这就需要轮胎提升到水线以上,这就需要轮胎能提升到较高的高度,这就需要一种轮胎能大行程收放的悬架结构,而现有的悬架结构占用空间大,左右悬架连通,布置时需将艇体开舱避让,使得整车其他系统布置需要较大空间。
[0003]因此,提供一种可使得轮胎能更大程度的收放的可翻转悬架结构,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翻转悬架结构。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一种两栖车。
[0007]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翻转悬架结构,应用于两栖车,两栖车包括车体和车轮,可翻转悬架结构包括:旋转件,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件,一端与旋转件转动连接;连杆组件,转动的安装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上,连杆组件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组件与车轮连接;旋转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旋转件通过连接件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一位置,使车轮处于陆地工作状态,第一转轴向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转轴通过连接件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二位置,使车轮处于水上工作状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翻转悬架结构应用于两栖车,两栖车包括车体和车轮,可翻转悬架结构包括旋转件、连接件和连杆组件,旋转件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就是车体的第一侧所在的平面,该平面垂直于地面;连接件一端与旋转件转动连接;连杆组件转动的安装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上,连杆组件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连杆组件与车轮连接;旋转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旋转件能够带动连接件运动,连接件进一步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一位置,使车轮处于陆地工作状态,旋转件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旋转件能够带动连接件运动,连接件进一步带动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二位置,使车轮处于水上工作状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为旋转件顺时针运动,第二方向为旋转件逆时针运动,或者第一方向为旋转件逆时针运动,第二方向为旋转件顺时针运动。本专利技术的悬架结构,通过旋转件能够实现车轮的升起或者下降实现水上和陆地的两种工作结构,另外,旋转件和连杆组件等结构都设置在车体的同一侧,也即整个车体的左右两个悬架结构是独立存在的,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左右连通的悬架而言,布置时无需将艇体开舱避让,为整车其他系统布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弹性连接件。
[0010]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可以是弹性连接件,这样可以保证在运动过程中的减震效果。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弹性连接件包括油气弹簧。
[0012]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连接件可以是油气弹簧,油气弹簧作为阻尼和减震元件,使得轮胎能更大程度的收放。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杆组件包括下横臂、转向节、上横臂、连接杆,下横臂的中部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下横臂的第一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下横臂的第二端和转向节转动连接,转向节的一端与上横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转向节的另一端与车轮连接,上横臂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杆的一端与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转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节转动连接。
[0014]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杆组件包括下横臂、转向节、上横臂、连接杆,下横臂的中部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下横臂的第一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下横臂的第二端和转向节转动连接,转向节的一端与上横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转向节的另一端与车轮连接,上横臂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杆的一端与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转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节转动连接。这样就当旋转件转动时,就能够通过连接件带动下横臂、转向节、上横臂、连接杆等部件动作,进而驱动车轮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上横臂支架,一端固定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另一端与上横臂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下横臂支架,一端转动设置在连接杆上,另一端与下横臂转动连接。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上横臂支架和下横臂支架,上横臂支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另一端与上横臂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下横臂支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连接杆上,另一端与下横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上横臂支架和下横臂支架,可以提高上横臂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下横臂和连接杆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旋转件包括:第一转轴,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另一端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一转轴能够随着第二转轴同步转动,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驱动件,固定端与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活动端与第二转轴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旋转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另一端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第一转轴带动连接件运动,进而带动连杆组件运动以使车轮处于不同工作状态;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一转轴能够随着第二转轴同步转动,进一步,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驱动件,固定端与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活动端与第二转轴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这样就可以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二转轴运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沿着第一方向运动或者第二方向运动,通过设置驱动件能够提高旋转件的旋转效率。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固定件,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且对应所述第二转轴设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角
度,所述限位块对所述第二转轴进行限位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70
°
小于等于180
°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可翻转悬架结构还包括固定件和限位块,固定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限位块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且对应所述第二转轴设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角度,这样就可以通过限位块限制第二转轴的旋转角度,避免旋转角度过大,导致连杆组件和车轮等结构旋转角度过大,与车体等部件发生碰撞而损坏的问题。进一步,固定件可以是一个固定板,也可以是一个固定支架等。进一步,所述限位块对所述第二转轴进行限位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70
°
小于等于180
°
,这样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翻转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两栖车,所述两栖车包括车体和车轮,所述可翻转悬架结构包括:旋转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一端与所述旋转件转动连接;连杆组件,转动的安装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上,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旋转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一位置,使所述车轮处于陆地工作状态,所述旋转件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旋转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连杆组件运动到第二位置,使所述车轮处于水上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弹性连接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油气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下横臂、转向节、上横臂、连接杆,所述下横臂的中部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下横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下横臂的第二端和所述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节的一端与所述上横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节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上横臂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的第一侧的外立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节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翻转悬架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健邓云海曾立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地面无人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