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7105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通过抗病毒药剂的浸泡降低了甘蔗原种苗带毒量,结合传统的温水脱毒,有效的降低了脱毒种苗中的带毒率,同时对组培苗多次茎尖脱毒,可大大的减少脱毒过程中原种茎的使用量,多次脱毒的效果也大大优于一次脱毒的效果,线条花叶病的脱毒效率可以达到20%,脱毒的周期缩短约50%,成苗时间为60天左右。改善了甘蔗茎尖脱毒成苗困难的情况,突破了甘蔗常规脱毒方法线条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难以脱除的技术瓶颈。瓶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和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是重要的世界性甘蔗病害。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和浙江等主要蔗区普遍发生。甘蔗在种植过程中感染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而引起品种种性退化,直接影响了甘蔗的品质及产量,严重阻碍了甘蔗的生产和利用。甘蔗组培脱毒技术是解决甘蔗种性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因此,甘蔗脱毒种苗越来越受到广大甘蔗栽培者的欢迎。我国在甘蔗茎尖组培脱毒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建成了组培脱毒苗的繁育产业化技术体系。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是甘蔗脱毒苗产业化的基础,优质快速的茎尖组培脱毒技术为甘蔗新品种脱毒苗和脱毒苗的生产赢得了时间和效益。通过组织培养途径,建立脱毒种苗生产体系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控制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重要方法。
[0003]目前还少有抗病毒药剂在甘蔗组培脱毒方面的应用研究,而在甘蔗种苗脱毒方法上常用一次茎尖脱毒,但切取的茎尖小,成活率低,很难达到一次脱毒成功的效果。导致使用的种苗原材料量大,而脱毒效率低下,工作量大但脱毒效率低。同时茎尖脱毒过程中大多使用分化培养的方法,1

3mm的茎尖在分化培养基中,出苗的速度慢,成活率低。
[0004]因此本方法提出一方面甘蔗材料的前期加强营养管理,另一方面使用抗病毒药剂以减少材料的带毒量。同时在组培苗阶段进行多次茎尖脱毒处理,大大的提高了甘蔗组培苗的脱毒效率,大大减少了原种苗的使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蔗组培茎尖脱毒效率高、成苗率和脱毒效率均比较高的甘蔗茎尖脱毒方法。
[0006]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7](1):用于脱毒的甘蔗种原材料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加强水肥管理,甘蔗种原材料生长充分,从田间选择生长健壮的甘蔗植株,选取中段成熟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
[0008](2):选取步骤(1)中的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茎节的芽选择成熟饱满的芽,茎节切成三至五个芽一段,放于恒温水浴锅中;
[0009](3):步骤(2)温水处理过的甘蔗种茎,切成单芽后浸泡于抗病菌药液泡种10分钟, 38

42℃恒温催芽1周;
[0010](4):步骤(3)中恒温催芽得到10cm的芽,在无菌的超净工作台中切取1

3mm茎尖,接种于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出愈伤组织,分化出试管苗;
[0011](5):步骤(4)中的试管苗经过分化长出10

30个芽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5天,可再次切取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出愈伤组织,分化出新的试管苗;
[0012](6):步骤(5)根据品种和PCR检测的结果,带毒的试管苗重复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步骤(4)和(5)中获得的试管苗取叶片进行病毒的检测;通过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检测,分离出不带病毒的健康组培种苗单株,并通过组培快繁的方法大量繁育出甘蔗的健康种苗,推广应用于甘蔗种植区。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放于恒温水浴锅中的温度为52

58℃,温水浸泡时间为 30

120min。
[0014]进一步的;所述骤(3)中,抗病菌药液由2.5%咯菌腈悬浮剂1200倍液、8%宁南霉素水剂 1200倍液、5%氨基寡糖素水剂2000倍液、30%盐酸吗啉胍1500倍液、螯合锌肥1000倍液组成。
[0015]进一步的;所述骤(5)中,切取茎尖分生组织的长度为1

3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骤(4)和(5)中,液体培养基中含有1

3mg/L 2,4

D的MS。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0018]第一、可以在相对短的周期内获得甘蔗脱毒试管苗;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使用愈伤诱导的方法获得茎尖组织的分化试管苗,成活率高,多次脱毒而分化培养效率高,时间短。
[0019]第二、获得的种苗脱毒效率高;具体地,由于常用的茎尖脱毒方法是使用大量的甘蔗种茎,52℃温水处理2小时后,催芽后取一次茎尖组织,分化出芽后,通过PCR检测筛选出无毒种苗,再通过遗传鉴定后快繁,用于生产。而本专利技术通过提高植物的营养生长和使用抗病毒药剂,利用脱过毒的组培苗多次脱毒,减少了种苗的使用量,缩短了脱毒的周期,提高了脱毒的效率。
[0020]第三、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抗病毒药剂的浸泡降低了甘蔗原种苗带毒量,结合传统的温水脱毒,有效的降低了脱毒种苗中的带毒率,同时对组培苗多次茎尖脱毒,可大大的减少脱毒过程中原种茎的使用量,多次脱毒的效果也大大优于一次脱毒的效果,线条花叶病的脱毒效率可以达到20%,脱毒的周期缩短约50%,成苗时间为60天左右。改善了甘蔗茎尖脱毒成苗困难的情况,突破了甘蔗常规脱毒方法线条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难以脱除的技术瓶颈。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2]实施例1
[0023]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1):用于脱毒的甘蔗种原材料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加强水肥管理,包括有机肥、复合肥等,甘蔗种原材料生长充分,从田间选择生长健壮的甘蔗植株,选取中段成熟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具体的,甘蔗在干旱和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带毒量会增加。增加甘蔗脱毒原材料的水肥条件,可以提高甘蔗的免疫能力,减少植株的带毒量。相同的生长条件下,健壮的植株带毒率要比长势弱的低,因此在栽种甘蔗材料的条件要好,并选择其中生长健壮的植株作为脱毒的材料。
[0025](2):选取步骤(1)中的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茎节的芽选择成熟饱满的芽,茎节切
成三至五个芽一段,放于恒温水浴锅中;茎节切成三至五个芽一段,在52℃温水浸泡时甘蔗两端会因为甘蔗切面组织在温水的作用下出现坏死,而导致两端的芽死亡率较高,因此,甘蔗茎节切成长段有利于后期芽的成活。
[0026](3):步骤(2)温水处理过的甘蔗种茎,切成单芽后浸泡于抗病菌药液泡种10分钟, 38℃恒温催芽1周;具体的,甘蔗在抗病菌药液的作用下,一方面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可以减少组织的进一步坏死,提高温水处理后甘蔗的发芽率。另一方面,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可以钝化病毒,降低病毒活力的作用,螯合锌肥则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0027](4):步骤(3)中恒温催芽得到10cm的芽,在无菌的超净工作台中切取1mm茎尖,接种于MS液体培养基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甘蔗组培脱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用于脱毒的甘蔗种原材料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加强水肥管理,甘蔗种原材料生长充分,从田间选择生长健壮的甘蔗植株,选取中段成熟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2):选取步骤(1)中的茎节作为脱毒的材料,茎节的芽选择成熟饱满的芽,茎节切成三至五个芽一段,放于恒温水浴锅中;(3):步骤(2)温水处理过的甘蔗种茎,切成单芽后浸泡于抗病菌药液泡种10分钟,38

42℃恒温催芽1周;(4):步骤(3)中恒温催芽得到10cm的芽,在无菌的超净工作台中切取1

3mm茎尖,接种于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出愈伤组织,分化出试管苗;(5):步骤(4)中的试管苗经过分化长出10

30个芽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5天,可再次切取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出愈伤组织,分化出新的试管苗;(6):步骤(5)根据品种和PCR检测的结果,带毒的试管苗重复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步骤(4)和(5)中获得的试管苗取叶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转娣郭家文吴才文吴建明徐超华昝逢刚李松黄杏刘家勇赵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