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644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顶端设置有转盘,所述调节组件的底端设置有推板。该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通过设置推板、齿板、齿轮、活塞板、活塞筒、气囊和螺纹杆,移动壳体,正转转盘,四个转动的螺纹杆同时旋进安装孔内,使得该装置可快速的完成安装,同时气囊鼓起,鼓起的气囊可对地面和壳体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使得外界空气中的水汽不易附着在螺纹杆的外表面进而对螺纹杆造成腐蚀,当工作人员反转转盘时,四个螺纹杆可顺利的从安装孔内移出,使得工作人员可顺利的对该装置进行拆卸。可顺利的对该装置进行拆卸。可顺利的对该装置进行拆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梯
,具体为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梯停电应急装置在进行安装时,大多需要使用工具反复将多个螺栓穿过该装置进而旋在地面上的多个安装孔内才能进行安装,操作较为麻烦,且螺栓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可能会发生锈蚀进而影响工作人员对该装置进行拆卸,因此需要一种方便拆卸和防护功能的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电梯停电应急装置在进行安装时,大多需要使用工具反复将多个螺栓穿过该装置进而旋在地面上的多个安装孔内才能进行安装,操作较为麻烦,且螺栓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可能会发生锈蚀进而影响工作人员对该装置进行拆卸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顶端设置有转盘,所述调节组件的底端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左右两侧面通过四个销轴分别与四个转动杆的顶端铰接,所述转动杆的底端通过销轴设置有驱动组件,四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四个驱动组件相靠近的一面均设置有齿轮。
[0007]所述齿轮设置在转动组件的外表面,所述转动组件设置在第二轴承内,四个第二轴承卡接在壳体内壁的下表面,所述转动组件内设置有弹簧和螺纹杆,所述推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壁的下表面,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卡接有气囊,所述气囊的上表面与活塞组件相连通,所述壳体的左侧面通过两个合页与门板的左侧面铰接。
[0008]所述门板的背面与壳体的正面卡接,所述推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相远离的一面均设置有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设置在凹槽内,两个凹槽分别开设在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丝杆设置在第一轴承内,所述丝杆的顶端与转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底端螺纹连接在丝杆筒内,所述丝杆筒的底端与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板,所述齿板的顶端通过销轴与转动杆的底端铰接,所述齿板滑动连接在导向杆的外表面,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与壳体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齿板与齿轮相啮合。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筒,所述转筒设置在第二轴
承内,所述转筒卡接在齿轮内,所述转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上表面通过弹簧与转筒内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的下表面与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动块的形状设置为矩形,所述转筒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外圆内方形。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顶端与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板滑动连接在活塞筒内,所述活塞筒的下表面与壳体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筒与气囊相连通。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右侧面与连接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板的左侧面与凹槽内壁的左侧面搭接,所述防护板的左侧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散热孔相错位。
[0015](三)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该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通过设置丝杆、丝杆筒、推板、齿板、齿轮、活塞板、活塞筒、气囊和螺纹杆,移动壳体,当壳体带动四个螺纹杆均移动到地面上设置的安装孔的正上方时,正转转盘,四个转动的螺纹杆同时旋进安装孔内,使得该装置可快速的完成安装,同时向下运动的推板带动活塞板在活塞筒内向下运动,向下运动的活塞板将活塞筒内的气体压入气囊内,使得气囊鼓起,鼓起的气囊可对地面和壳体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使得外界空气中的水汽不易附着在螺纹杆的外表面进而对螺纹杆造成腐蚀,当工作人员反转转盘时,四个螺纹杆可顺利的从安装孔内移出,使得工作人员可顺利的对该装置进行拆卸。
[0018]2、该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通过设置防护板、通孔、散热孔、连接杆和推板,当该装置在进行安装时,向下运动的推板通过连接杆带动防护板在凹槽内向下运动,当该装置完成安装后,向下运动的防护板带动通孔与散热孔相连通,使得该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通孔和散热孔排出,当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移动时,防护板带动通孔与散热孔相错位,防护板可对散热孔进行遮挡,使得外界的灰尘与雨水不易通过散热孔进入该装置内进而对该装置造成污染。
[0019]3、该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通过设置导向杆和齿板,因齿板滑动连接在导向杆的外表面,导向杆可对齿板进行限位,使得齿板在运动时不会发生晃动,使得齿板可顺利的带动齿轮转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壳体正视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壳体俯视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转筒局部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壳体、2第一轴承、3调节组件、31丝杆、32丝杆筒、4转盘、5推板、6转动杆、7驱动组件、71齿板、72导向杆、8齿轮、9转动组件、91转筒、92活动块、10第二轴承、11弹簧、12螺纹杆、13活塞组件、131活塞板、132活塞筒、14气囊、15连接杆、16凹槽、17防护组件、171防护板、172通孔、18散热孔、19门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6]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卡接有第一轴承2,通过设置第一轴承2,因丝杆31设置在第一轴承2内,第一轴承2可对丝杆31进行限位固定,第一轴承2内设置有调节组件3,调节组件3的顶端设置有转盘4,通过设置转盘4,因转盘4与丝杆31连接在一起,工作人员可通过转盘4方便的对丝杆31进行转动,调节组件3的底端设置有推板5,推板5的左右两侧面通过四个销轴分别与四个转动杆6的顶端铰接,转动杆6的底端通过销轴设置有驱动组件7,四个驱动组件7分别设置在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四个驱动组件7相靠近的一面均设置有齿轮8。
[0027]齿轮8设置在转动组件9的外表面,转动组件9设置在第二轴承10内,四个第二轴承10卡接在壳体1内壁的下表面,转动组件9内设置有弹簧11和螺纹杆12,推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活塞组件13,活塞组件13设置在壳体1内壁的下表面,壳体1的下表面卡接有气囊14,气囊14的上表面与活塞组件13相连通,壳体1的左侧面通过两个合页与门板19的左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卡接有第一轴承(2),所述第一轴承(2)内设置有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的顶端设置有转盘(4),所述调节组件(3)的底端设置有推板(5),所述推板(5)的左右两侧面通过四个销轴分别与四个转动杆(6)的顶端铰接,所述转动杆(6)的底端通过销轴设置有驱动组件(7),四个驱动组件(7)分别设置在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四个驱动组件(7)相靠近的一面均设置有齿轮(8);所述齿轮(8)设置在转动组件(9)的外表面,所述转动组件(9)设置在第二轴承(10)内,四个第二轴承(10)卡接在壳体(1)内壁的下表面,所述转动组件(9)内设置有弹簧(11)和螺纹杆(12),所述推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活塞组件(13),所述活塞组件(13)设置在壳体(1)内壁的下表面,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卡接有气囊(14),所述气囊(14)的上表面与活塞组件(13)相连通,所述壳体(1)的左侧面通过两个合页与门板(19)的左侧面铰接;所述门板(19)的背面与壳体(1)的正面卡接,所述推板(5)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两个连接杆(15)相远离的一面均设置有防护组件(17),所述防护组件(17)设置在凹槽(16)内,两个凹槽(16)分别开设在壳体(1)内壁的左右两侧面,所述壳体(1)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停电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丝杆(31),所述丝杆(31)设置在第一轴承(2)内,所述丝杆(31)的顶端与转盘(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丝杆(31)的底端螺纹连接在丝杆筒(32)内,所述丝杆筒(32)的底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漆学鹏漆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威斯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