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486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将出风口进行隐藏,并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占用空间小。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空调出风口是汽车必备的部件之一,为满足不同身高、不同体型、不同习惯的驾驶员对温度的要求,空调出风口沿旋转中心旋转以获得习惯的风速与温度。目前市面上的常规出风口,安装至汽车的面板上后,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出风口的开口及叶片,破坏了面板的整体性,虽然目前出现了新型的出风口,通过将出风口的开口倾斜设置,安装至汽车的面板上后,能够将出风口的开口进行部分隐藏,但是仍然能够被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出风口的开口,破坏了面板的整体性,而且这种出风口设置有两个出风通道,两个出风通道输出的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两股气流的大小来进行风向调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精准控制最终的出风方向,影响最终的出风效果,此外现有的出风口为了实现上下导风、左右导风和风量控制的功能,需要主叶片、次叶片和风门等机构,零件数量多,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能够将出风口进行隐藏,并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出风口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所述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所述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所述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出风口,通过在出风通道内设置导风件,导风件将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使得出风口安装至汽车面板上后,出风口与汽车面板造型融为一体,从驾驶舱内观察,汽车面板上不存在任何风道,实现了完全将出风口隐藏,并且通过在上出风通道内设置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下出风通道内设置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的转动配合,能够使得第一气流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的转动配合,能够使得第二气流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吹风角度精准,调节简单,而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能够对用户进行集中吹风。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中间集风部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上出风区域包括上独立区域和上集中区域,下出风区域包括下独立区域和下集中区域,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一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
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一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且此时上独立区域和下独立区域分隔设置,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互不干涉;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二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集中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二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集中区域,且此时上集中区域和下集中区域交叠以形成所述中间集风部,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之间存在交汇。通过上述改进,使得仅有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仅有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吹风角度能够精准控制,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能吹向中间集风部,进行集中吹风。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上独立区域位于中间集风部的上方,下独立区域位于中间集风部的下方。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40
°
,第二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
°‑
50
°
;第一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
20
°
,第二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
30
°
;所述第一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40
°
,第二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
°‑
50
°
;第一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
20
°
,第二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
30
°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安装于面向乘客舱的面板上,所述面板上具有与上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上引流部以及与下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下引流部,所述上引流部倾斜朝上设置,所述下引流部倾斜向下设置。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上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均能从上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上出风通道外,且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向上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上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上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上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上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上引流部和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所述下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下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均能从下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下出风通道外,且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向下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下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下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下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下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下引流部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一气流会受上引流部的影响,被上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一气流不受上引流部的影响;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二气流会受下引流部的影响,被下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二气流不受下引流部的影响。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上导风件将上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所述下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下导风件将下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使得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在面板上不具有可见的出口。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将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时,导风件与上引流部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上引流部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所述下导风件将下出风通道的出
口关闭时,挡风件与下引流部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下引流部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美观。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出风口还包括上执行器和下执行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出风口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所述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所述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所述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集风部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上出风区域包括上独立区域和上集中区域,下出风区域包括下独立区域和下集中区域,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一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一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且此时上独立区域和下独立区域分隔设置,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互不干涉;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二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集中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二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集中区域,且此时上集中区域和下集中区域交叠以形成所述中间集风部,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之间存在交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40
°
,第二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
°‑
50
°
;第一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
20
°
,第二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
30
°
;所述第一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40
°
,第二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
°‑
50
°
;第一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
20
°
,第二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
30
°
。5.根据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星吕克岩闫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