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0139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包括上风道、中风道和下风道,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紧凑,中风道中的风输送至引流风道,安装空间给引流风道提供的合适的安装位置;引流风道内的导风腔在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当风从无经过引流风道时,沿着梯形的两腰向两侧发散,且由于导风腔的面积在第二方向上逐步增大,进一步提升了发散效果,从而降低了压降带来的影响,使得在恒功率下保证车内温度环境;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设有上第一导风板、下第一导风板、上第二导风板、下第二导风板,使得三个风道既能独立开启,又能配合开启,出风模式更加多样,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出风口,具体涉及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


技术介绍

1、汽车的出风口用于将汽车空调吹出风导入车厢内,为了减少风直吹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往往在出风口中设置空气处理件,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变得更加柔和。

2、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汽车空调的无风感出风结构(cn213261882u)公开了一种无风感出风的技术方案,其结构主要包括带有出风风道的出风框,以及带有空气处理件的导风板,导风板设置于出风风道上,当用户需要出风口吹出无风感风时,导风板展开,使得风从空气处理件的孔道穿过,从而减轻气流直吹人体时所造成的不适感,当用户需要出风口吹出常规风时,导风板收拢,使得风从导风板的侧面直接吹出;这种将导风板增设于常规风的出风口中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实现无风感风和常规风的切换,但在无风感模式下,导风板造成的压降较大,恒功率下无法保证车内的温度环境,使得空调的需求功率增加,此外,出风模式仅有常规出风和无风感出风,可供用户选择的模式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常规风和无风感风切换、出风模式更加多样,且无风感模式下压降较小,能够在恒功率下保证车内温度环境的出风口。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一侧的进风风道,以及设置于另一侧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上风道、中风道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和下风道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中风道的出风位置与所述安装空间相通;

3、所述安装空间中设有引流风道,且所述引流风道与中风道的出风位置相连接;所述引流风道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导风腔,以及设置于所述导风腔出口的柔风板;所述导风腔在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所述导风腔的面积在第二方向上逐步增大,以使风从所述导风腔的进口运动至出口的过程中逐步从中间往两侧发散;

4、还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可旋转于所述进风风道两侧壁的上第一导风板和下第一导风板;所述上第一导风板和下第一导风板呈上、下位置设置,通过对向开合控制所述中风道的出风;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可旋转连接于所述上第一导风板上且用于控制所述上风道出风的上第二导风板,以及可旋转连接于所述下第一导风板上且用于控制所述下风道出风的下第二导风板。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包括上风道、中风道和下风道,使得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紧凑,中风道独立于其他常规风道,且中风道的出风位置与上风道和下风道之间的安装空间相通,以便将中风道中的风输送至引流风道,安装空间给引流风道提供的合适的安装位置,且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空间利用率;引流风道内的导风腔在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当风从无经过引流风道时,沿着梯形的两腰向两侧发散,且由于导风腔的面积在第二方向上逐步增大,进一步提升了发散效果,从而降低了压降带来的影响,使得在恒功率下保证车内温度环境;本专利技术还设有用于控制中风道的上第一导风板和下第一导风板、用于控制上风道出风的上第二导风板、用于下风道出风的下第二导风板,通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转动,使得三个风道既能独立开启,又能配合开启,出风模式更加多样,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导风腔包括中间流道,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流道两侧的多道侧流道;所述侧流道的中轴线与所述中间流道的中轴线具有夹角,且夹角的角度随所述侧流道与所述中间流道距离的增加而变大。

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导风腔中设有多片导风片;多片所述导风片将所述导风腔分割为中间流道以及多个侧流道;所述导风片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腔的内导风片以及从所述导风腔的出风口延伸出的外导风片;所述引流风道进一步包括柔风板;所述柔风板被多片所述外导风片支撑。

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柔风板包括通过折弯成型的第一柔风板体和第二柔风板体;所述第一柔风板体和第二柔风板体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柔风板体和第二柔风板体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从中间流道的出风口向两侧的侧流道的出风口分布,且所述通孔的尺寸随与所述中间流道出风口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面积s1、下风道的出风口面积s2以及引流风道的出风口面积s3满足以下关系:s1+s2≤s3。

1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一侧、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轴部、第一盘体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可旋转于所述进风风道两侧壁,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连接驱动机构,以便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

1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二板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一侧且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四连接结构、第五连接结构和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二驱动部、第三转轴、第二轴部;

12、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进一步包括贯穿的轴孔,所述第一盘体包括设置于断面的第一滑槽;

13、所述第三转轴可旋转连接于所述轴孔中,所述第六连接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连接驱动机构,以便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1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轴部中,以使所述第二轴部能够绕着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端部旋转;所述第五连接结构的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轴部中,以使所述第一轴部能够绕着所述五连接结构的端部旋转。

1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中所述中风道进一步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风道两侧壁的两块安装板,以及固定连接于两块所述安装板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中风道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隔板的上、下两端面设有两组限位凸条,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限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于一侧的进风风道(11),以及设置于另一侧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上风道(12)、中风道(13)和下风道(14);所述上风道(12)和下风道(14)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15);所述中风道(13)的出风位置与所述安装空间(15)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22)包括中间流道(221),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流道(221)两侧的多道侧流道(222);所述侧流道(222)的中轴线与所述中间流道(221)的中轴线具有夹角,且夹角的角度随所述侧流道(222)与所述中间流道(221)距离的增加而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22)中设有多片导风片(223);多片所述导风片(223)将所述导风腔(22)分割为中间流道(221)以及多个侧流道(222);所述导风片(223)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腔(22)的内导风片(2231)以及从所述导风腔(22)的出风口延伸出的外导风片(2232);所述引流风道(2)进一步包括柔风板(23);所述柔风板(23)被多片所述外导风片(2232)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柔风板(23)包括通过折弯成型的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所述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上设有多个通孔(233),所述通孔(233)从中间流道(221)的出风口向两侧的侧流道(222)的出风口分布,且所述通孔(233)的尺寸随与所述中间流道(221)出风口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道(12)的出风口面积S1、下风道(14)的出风口面积S2以及引流风道(2)的出风口面积S3满足以下关系:S1+S2≤S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31)包括第一板体(3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体(311)一侧、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连接结构(312)、第二连接结构(313)和第三连接结构(314);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轴(3121)和第一驱动部(3122),所述第三连接结构(314)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轴部(3141)、第一盘体(3142)和第二转轴(3143);所述第一转轴(3121)和第二转轴(3143)分别可旋转于所述进风风道(11)两侧壁,所述第一驱动部(3122)用于连接驱动机构,以便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导风板(3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2)包括第二板体(3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板体(321)一侧且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四连接结构(322)、第五连接结构(323)和第六连接结构(324);所述第四连接结构(322)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二驱动部(3221)、第三转轴(3222)、第二轴部(32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13)的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轴部(3223)中,以使所述第二轴部(3223)能够绕着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13)的端部旋转;所述第五连接结构(323)的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轴部(3141)中,以使所述第一轴部(3141)能够绕着所述五连接结构(323)的端部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风道(13)进一步包括隔板组件(131);所述隔板组件(131)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风道(13)两侧壁的两块安装板(1311),以及固定连接于两块所述安装板(1311)之间的隔板(1312);所述隔板(1312)将所述中风道(13)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隔板(1312)的上、下两端面设有两组限位凸条(13121),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形成限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于一侧的进风风道(11),以及设置于另一侧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上风道(12)、中风道(13)和下风道(14);所述上风道(12)和下风道(14)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15);所述中风道(13)的出风位置与所述安装空间(15)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22)包括中间流道(221),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流道(221)两侧的多道侧流道(222);所述侧流道(222)的中轴线与所述中间流道(221)的中轴线具有夹角,且夹角的角度随所述侧流道(222)与所述中间流道(221)距离的增加而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22)中设有多片导风片(223);多片所述导风片(223)将所述导风腔(22)分割为中间流道(221)以及多个侧流道(222);所述导风片(223)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腔(22)的内导风片(2231)以及从所述导风腔(22)的出风口延伸出的外导风片(2232);所述引流风道(2)进一步包括柔风板(23);所述柔风板(23)被多片所述外导风片(2232)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柔风板(23)包括通过折弯成型的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所述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柔风板体(231)和第二柔风板体(232)上设有多个通孔(233),所述通孔(233)从中间流道(221)的出风口向两侧的侧流道(222)的出风口分布,且所述通孔(233)的尺寸随与所述中间流道(221)出风口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道无风感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道(12)的出风口面积s1、下风道(14)的出风口面积s2以及引流风道(2)的出风口面积s3满足以下关系:s1+s2≤s3。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生锋胡文龙姚乾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