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448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健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能自由变换骑行姿态问题,提供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包括车身,在车身上设有鞍座和转动连接于车身且分别位于车身两侧的脚蹬,在车身的前端设有车把头,车身设置在底座上,车身与底座之间设有万向连接机构,万向连接机构上设有当车身相对于底座摆动时可产生阻尼的阻尼结构。在模拟骑行过程中可通过万向连接机构实现车身相对于底座左右摆动或车身前端凌空,同时万向连接机构上的阻尼结构对车身提供缓冲和限位,帮助骑行者和车身舒适地复位,实现高沉浸式的模拟骑行体验。行体验。行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健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水平进步和人们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在办公场所或健身房等室内空间的模拟骑行装置越来越多,但结构相对单一,基本是车身与底座相对固定,车身没有摆动的自由度。为了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感,人们探索了各种改进方案。
[000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儿童平衡车训练台[专利申请号:CN201821290900.4],包括:包括底座、固定架以及平衡车,固定架包括纵向固定在底座上的支撑杆和横向安装在支撑杆上的固定杆,平衡车通过卡套固定在固定架上的固定杆上,底座上平铺安设有滑杆,平衡车轮胎与滑杆接触。
[0004]该方案可以实现车身一定程度的摆动,但无法保证骑行者在摆动状态下的安全性,且摆动过程中随着摆动幅度的增加会迅速改变使用者的身体摆动位置,具有顿挫感,而且使用过程中噪音较大,且长期使用易于损坏,使用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沉浸式模拟骑行过程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
[000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VR模拟骑行装置。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8]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包括车身,在车身上设有鞍座和转动连接于车身且分别位于车身两侧的脚蹬,在车身的前端设有车把头,车身设置在底座上,车身与底座之间设有万向连接机构,万向连接机构上设有当车身相对于底座摆动时可产生阻尼的阻尼结构。
[0009]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车身通过万向连接机构悬设于底座上,阻尼结构为万向阻尼结构。
[0010]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万向连接机构一端与底座相连,另一端与车身相连,车身与底座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支撑结构,万向连接机构和支撑结构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阻尼结构至少在相对于车身两侧的方向具有阻尼。
[0011]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车身包括前轮,前轮与底座接触从而形成支撑结构。
[0012]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万向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身底部的球头/碗体和设置在底座的碗体/球头,球头位于碗体内,阻尼结构设置在球头和碗体之间。
[0013]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阻尼结构包括设于球头外围和碗体内壁之间的若干弹性体,弹性体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作用于球头外围和碗体内壁;或者阻尼结构包括设于球头外围和碗体内壁之间的阻尼层。
[0014]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车身包括后轮,后轮与两个脚蹬相连并在脚蹬作用下转动,后轮上连接有阻尼调节机构,阻尼调节机构与控制电路相连。
[0015]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后轮位于万向连接机构上方。
[0016]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碗体设置在底座上且碗体与底座自由转动相连,碗体相对于底座的转动轴平行于底座的横向;车把头被向上提升时车身前端凌空脱离底座。
[0017]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万向连接机构包括前后摆动座,前后摆动座后端与底座转动相连且前后摆动座前端相对于底座可自由摆动,车身与前后摆动座转动相连,前后摆动座与底座转动相连的转动中心线相对于底座横向设置,车身与前后摆动座转动相连的转动中心线相对于底座纵向设置,阻尼结构设置在车身与前后摆动座之间且当车身相对于前后摆动座左右摆动时可产生阻尼。
[0018]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阻尼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左阻尼组件和右阻尼组件,左阻尼组件和右阻尼组件分别包括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与前后摆动座相铰接,另一端与车身相铰接,伸缩杆上套设有两端分别作用于伸缩杆两端的压缩弹簧。
[0019]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前后摆动座前端与底座之间设有前后摆动限位机构,前后摆动限位机构包括上限位结构和下限位结构。
[0020]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上限位结构包括上端穿出前后摆动座前端的限位柱,限位柱上套设有一端作用于限位柱上端且另一端作用于前后摆动座上表面的缓冲弹簧;下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前后摆动座上的挂钩,且当前后摆动座处于水平状态时挂钩挂于底座上。
[0021]在上述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中,还包括VR场景穿戴装置,VR场景穿戴装置与控制电路相连。
[0022]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3]1、在模拟骑行过程中可通过万向连接机构实现车身相对于底座左右摆动或车身前端凌空,同时万向连接机构上的阻尼结构对车身提供缓冲和限位,帮助骑行者和车身舒适地复位,使用过程中噪音小,最大化安全程度的同时实现高沉浸式的模拟骑行体验。
[0024]2、本技术的万向连接机构对前后左右摆动的范围实现最大化保留,保证自由变换骑行姿态的骑行效果在具有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高程度还原,在模拟极限骑行过程中提高骑行者的高沉浸式感受。
[0025]3、本技术还添加有VR场景穿戴装置,为使用者在锻炼过程中增添视觉效果,模拟效果更加逼真。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7]图2是本技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万向连接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万向连接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前端凌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控制电路的连线草图;
[0033]图8是本技术万向连接机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34]图9是本技术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车身10、鞍座11、脚蹬12、车把头13、前轮14、控制电路22、底座24、后轮35、阻尼调节机构36、VR场景穿戴装置39、碗体72、球头73、阻尼结构74、弹性件75、万向连接机构80、前后摆动座101、左阻尼组件102、右阻尼组件103、伸缩杆104、压缩弹簧105、前后摆动限位机构106、上限位结构107、下限位结构108、限位柱109、缓冲弹簧110、挂钩111。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7]实施例一
[0038]结合图1

6所示,本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包括车身10,在车身10上设有鞍座11和转动连接于车身10且分别位于车身10两侧的脚蹬12,在车身10的前端设有车把头13,车身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包括车身(10),在车身(10)上设有鞍座(11)和转动连接于车身(10)且分别位于车身(10)两侧的脚蹬(12),在车身(10)的前端设有车把头(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10)设置在底座(24)上,所述的车身(10)与底座(24)之间设有万向连接机构(80),所述的万向连接机构(80)上设有当车身(10)相对于底座(24)摆动时可产生阻尼的阻尼结构(7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10)通过万向连接机构(80)悬设于底座(24)上,所述的阻尼结构(74)为万向阻尼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万向连接机构(80)一端与底座(24)相连,另一端与车身(10)相连,所述的车身(10)与底座(24)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支撑结构,所述的万向连接机构(80)和支撑结构沿车身(10)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阻尼结构(74)至少在相对于车身(10)两侧的方向具有阻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10)包括前轮(14),所述的前轮(14)与底座(24)接触从而形成所述支撑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万向连接机构(80)包括设置在车身(10)底部的球头(73)/碗体(72)和设置在底座(24)的碗体(72)/球头(73),所述的球头(73)位于碗体(72)内,所述的阻尼结构(74)设置在球头(73)和碗体(72)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结构(74)包括设于球头(73)外围和碗体(72)内壁之间的若干弹性体(75),所述的弹性体(75)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作用于球头(73)外围和碗体(72)内壁;或者所述的阻尼结构(74)包括设于球头(73)外围和碗体(72)内壁之间的阻尼层。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10)包括后轮(3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书畅黄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简泊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