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2141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五通阀和第二五通阀,第一五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和第五阀口;第二五通阀具有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散热器的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连通,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九阀口连通;换热器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七阀口连通;电驱部件的第三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八阀口连通,第三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一阀口连通;电池的第四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六阀口连通,第四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三阀口连通。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的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会造成单车成本较高的问题。的热管理系统会造成单车成本较高的问题。的热管理系统会造成单车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对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热泵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日趋智能化,能量控制也更加精细化。
[0003]当前新能源汽车普遍应用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解决纯电动汽车冬季续航里程变短的有效方案。利用空调的“逆卡诺”循环,热泵可将车外低温空气中的热量,“泵”至驾驶室内。冬季使用热泵空调制热,与使用传统PTC加热器制热相比,可降低60%的能耗,增加约25%左右的续航里程。
[0004]传统空调的制冷原理,是利用制冷剂的物态变化,由气态变液态会散发热量,而由液态变气态则会吸热的原理。用于车内制热的“逆卡诺”循环与传统空调的制冷原理相反,利用一个电磁换向阀,即可实现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使车内得到冷气或热气。冬天利用换向阀可改变空调制冷剂的流向,此时使蒸发器在反向循环中充当冷凝器放热,形成“热源”。此时只消耗小部分电能,就能将外界大量热量,搬运“泵”进纯电动汽车内。
[0005]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般通过水阀切换控制冷却液流向,实现整车热能的合理利用。
[0006]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般可实现如下功能:1、夏季高温工况:通过散热器为电机及高压部件降温,空调通过中间换热器为电池降温;2、冬季低温工况:利用高压加热器为乘员舱加热,或利用电机系统的余热加热电池,提高电池温度,减少电池能量衰减,从而提升续航里程并减少充电时间;3、春秋季工况:电池在充电时或充电后温度较高,需要散热,此时利用散热器为电池散热,这样可以不启动空调系统,达到节能目的。
[0007]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虽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基本的热管理需求,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与乘员舱同时有加热请求时,由于电池与高压加热器直连,为了确保电池温度不超过43℃,需要控制高压加热器的加热功率,从而导致采暖效果不好;2、现有的热管理系统可实现的工作模式较少,会造成单车成本大幅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在实现较多工作模式的情况下会造成单车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其应用于电动汽车中,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五通阀,第一五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和第五阀口;第二五通阀,第二五通阀具有第六阀口、第七阀口、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散热器,散热器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连通,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九阀口连通;散热器用于对流经第一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冷却;换热器,换热器具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七
阀口连通;换热器用于对流经第二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冷却;电驱部件,电驱部件具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八阀口连通,第三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一阀口连通;电池,电池具有第四通道,第四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六阀口连通,第四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三阀口连通。
[0010]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二通道与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五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或者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三阀口和第五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一通道、第三通道、第二通道、第四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或者通过使第三阀口和第五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九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七阀口和第八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三通道和第二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
[0011]进一步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凝器,冷凝器具有第五通道,第五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五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一管路的管腔连通;其中,通过使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一通道、第三通道和第五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
[0012]进一步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沿第一管路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管路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具有第六通道,第六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六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一连接位置处的管腔连通;加热器用于对流经第六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加热;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二连接位置处的管腔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二管口与第十阀口连通。
[0013]进一步地,通过使第十阀口和第六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六通道和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第七阀口和第八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或者通过使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八阀口和第十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二通道、第四通道、第六通道、第三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
[0014]进一步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沿第一管路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第一管路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具有第六通道,第六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四阀口之间通过第五管路连通,加热器用于对流经第六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加热;供暖部件,供暖部件具有第七通道,第七通道的第一端口与六通道的第二端口连通,第七通道的第二端口与第一管路的第一连接位置处的管腔之间通过第四管路连通;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四管路的管腔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二管口与第五管路的管腔连通;其中,第三阀口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流通截面面积呈预设比例地设置;第四阀口和第五
阀口分别与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连通,且第六阀口和第十阀口之间连通。
[0015]进一步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管路的管腔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二管口与第十阀口连通;其中,通过使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之间连通,并通过使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连通,以使第四通道和第二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第一阀口和第五阀口之间连通,且第八阀口和第十阀口之间连通。
[0016]进一步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第五阀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应用于电动汽车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五通阀(10),所述第一五通阀(10)具有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第三阀口(13)、第四阀口(14)和第五阀口(15);第二五通阀(20),所述第二五通阀(20)具有第六阀口(21)、第七阀口(22)、第八阀口(23)、第九阀口(24)和第十阀口(25);散热器(30),所述散热器(30)具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五阀口(15)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九阀口(24)连通;所述散热器(3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冷却;换热器(40),所述换热器(40)具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12)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七阀口(22)连通;所述换热器(4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冷却;电驱部件(50),所述电驱部件(50)具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八阀口(23)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阀口(11)连通;电池(60),所述电池(60)具有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六阀口(21)连通,所述第四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1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二阀口(12)和所述第三阀口(13)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六阀口(21)和所述第七阀口(22)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五阀口(15)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八阀口(23)和所述第九阀口(24)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或者通过使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二阀口(12)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三阀口(13)和所述第五阀口(15)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六阀口(21)和第七阀口(22)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八阀口(23)和所述第九阀口(24)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或者通过使所述第三阀口(13)和所述第五阀口(15)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六阀口(21)和第九阀口(24)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二阀口(12)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七阀口(22)和所述第八阀口(23)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五阀口(15)之间通过第一管路(210)连通,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凝器(70),所述冷凝器(70)具有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14)连通,所述第五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210)的管腔连通;其中,通过使所述第八阀口(23)和所述第九阀口(24)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四阀口(14)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通过使所述第二阀口(12)和所述第三阀口(13)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六阀口(21)和所述第七阀口(22)之间连通,以使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五阀口(15)之间通过第一管路(210)连通;沿所述第一管路(21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
第一管路(210)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位置(2101)和第二连接位置(2102);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加热器(80),所述加热器(80)具有第六通道,所述第六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14)连通,所述第六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2101)处的管腔连通;所述加热器(80)用于对流经所述第六通道内的流体进行加热;第二管路(220),所述第二管路(220)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连接位置(2102)处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管路(220)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十阀口(25)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十阀口(25)和所述第六阀口(21)之间连通,并通过使所述第三阀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文张爱文张福双侯国政李英戴鑫鑫张艳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