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0059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包括:透光面罩、光导支架、光导组件和多个LED模组,透光面罩上设置有透光部;光导支架和透光面罩连接,且光导支架和透光面罩之间形成收容腔;光导组件设置在收容腔内,光导组件包括光导板和多个光导柱,光导板与光导支架固定连接且与透光部对应,多个光导柱每两个一组,每一组光导柱的出光端分别与光导板连接,每一组光导柱的入光端相向弯曲;多个LED模组设置在收容腔内,每一个LED模组对应一组光导柱,每一个LED模组包括两个LED灯和模组壳体,两个LED灯平行设置在模组壳体内,模组壳体与光导支架连接,模组壳体在两个LED灯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光导入口。开设有光导入口。开设有光导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灯具配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内饰氛围灯在汽车中广泛应用。起初的点光源发光以及后续发展的细长式的线放光,不仅容易造成发光不均匀的现象,而且造型单一无法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随之而来的3D造型便兴起。面发光的3D造型的内饰氛围灯,使得造型的可塑性大大加强,使氛围灯更加玄幻、更加具备科技感,因此,基于该需求而来的车灯的光学结构及均匀性的诉求,使得一种汽车内饰氛围灯的面发光系统的需要极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包括:透光面罩,所述透光面罩上设置有透光部;光导支架,所述光导支架和所述透光面罩连接,且所述光导支架和所述透光面罩之间形成收容腔;光导组件,所述光导组件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光导组件包括光导板和多个光导柱,所述光导板与所述光导支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透光部对应,多个所述光导柱每两个一组,每一组所述光导柱的出光端分别与所述光导板连接,每一组所述光导柱的入光端相向弯曲;多个LED模组,多个所述LED模组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每一个所述LED模组对应一组所述光导柱,每一个所述LED模组包括两个LED灯和模组壳体,所述两个LED灯平行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内,所述模组壳体与所述光导支架连接,所述模组壳体在所述两个LED灯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光导入口。
[0004]优选地,所述模组壳体包括安装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两个LED灯平行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和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开设所述光导入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电源。
[0005]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本体430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本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设置有卡勾,所述本体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卡勾对应的卡槽,所述卡勾和所述卡槽配合使所述上盖和所述本体可拆卸地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LED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两个LED灯并列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的两侧开设有配合部,所述上盖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限位部配合以固定所述电路板。
[0008]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上盖底面的凸筋,所述凸筋的两端设置限位柱,所述配合部为开设在所述电路板两侧的凹槽,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凹槽卡持。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椭圆柱形壳体,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光导入口处设置有环形挡片。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条形槽。
[0011]优选地,所述光导支架还包括模组支架,所述模组支架包括多个定位部,且多个所述定位部与多个所述LED模组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定位部套接。
[0012]优选地,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底边分别与所述模组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顶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定位孔套接。
[0013]优选地,所述光导板的两端设置锯齿状的阶梯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光导板的两侧边设置锥形凸起。
[0015]优选地,所述光导板朝向所述透光面罩的一侧面均匀设置点状光导齿。
[0016]优选地,多个所述光导柱的端部向所述透光面罩的方向弯曲。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通过将两个LED灯平行设置在同一个LED模组内以减小LED模组的占用空间,增加LED灯的数量;同时利用模组壳体对LED灯进行固定并进行遮光,通过开设光导入口与光导柱配合使LED灯的光通过光导板均匀的发散。
[0019](2)通过将光导柱弯曲避免LED灯照出的光直射;通过在光导板的两侧边设置锥形凸起增加光导板和光导支架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在光导板的一侧面设置点状光导齿使光导板均匀发光。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LED模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模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LED模组的爆炸图;
[0025]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LED模组的剖面图;
[0026]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LED模组与模组支架示意图;
[0027]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B

B向剖视图;
[0028]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剖视图;
[0029]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的光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透光面罩;20、光导支架;21、模组支架;211、第一面板;212、第二面板;213、第一侧板;214、第二侧板;30、光导组件;31、光导板;32、光导柱;40、LED模组;41、LED灯;42、模组壳体;43、安装部;44、第一连接部;45、第二连接部;46、电路板;401、光导入口;430、本体;
431、上盖;432、卡勾;433、卡槽;434、限位部;461、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0033]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透光饰条的发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面罩(10),所述透光面罩(10)上设置有透光部;光导支架(20),所述光导支架(20)和所述透光面罩(10)连接,且所述光导支架(20)和所述透光面罩(10)之间形成收容腔;光导组件(30),所述光导组件(30)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光导组件(30)包括光导板(31)和多个光导柱(32),所述光导板(31)与所述光导支架(20)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透光部对应,多个所述光导柱(32)每两个一组,每一组所述光导柱(32)的出光端分别与所述光导板(31)连接,每一组所述光导柱(32)的入光端相向弯曲;多个LED模组(40),多个所述LED模组(40)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每一个所述LED模组(40)对应一组所述光导柱(32),每一个所述LED模组(40)包括两个LED灯(41)和模组壳体(42),所述两个LED灯(41)平行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42)内,所述模组壳体(42)与所述光导支架(20)连接,所述模组壳体(42)在所述两个LED灯(41)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光导入口(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42)包括安装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所述两个LED灯(41)平行设置在所述安装部(43)内,所述第一连接部(44)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44)的第一端和所述安装部(4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4)的第二端开设所述光导入口(401),所述第二连接部(45)和所述安装部(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5)用于连接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43)包括本体430和上盖(431),所述上盖(431)与所述本体(43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本体(43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5)分别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431)的下表面设置有卡勾(432),所述本体(430)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卡勾(432)对应的卡槽(433),所述卡勾(432)和所述卡槽(433)配合使所述上盖(431)和所述本体(430)可拆卸地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彦宇刘丽丽罗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