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及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980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及生产工艺,该窑炉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熔化池、消泡池和澄清池,熔化池与消泡池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消泡池与澄清池通过第二通道连通;玻璃液在熔化池中熔化后通过第一通道流入消泡池进行消泡,消泡后的玻璃液通过第二通道流向澄清池进行澄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窑炉使玻璃液由横向流动改为竖向流动,一方面可使熔化、消泡和澄清工序相互独立,避免熔化产生的粉尘进入消泡池内影响玻璃质量,另一方面可降低窑炉的体积,减少占地面积,并且减小窑炉的散热面积以提高能效。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窑炉还巧妙的设有折流机构、消泡机构、流量调节装置、出料调节机构,其可方便对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并提高玻璃液质量。液质量。液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及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超薄玻璃生产
,更具体的是涉及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及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柔性屏,具有低功耗和可弯曲的特点,为了实现屏幕的可弯曲,柔性屏的玻璃基板采用超薄玻璃制成。
[0003]超薄玻璃和传统玻璃的厚度并不相同,前者的厚度一般小于1mm,后者主要用作建材,厚度一般大于3mm。
[0004]目前,超薄玻璃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浮法、溢流法和流孔下拉法三种。
[0005]由于政策原因,国内8.5代线以上的大板超薄玻璃难以独立生产,8.5代线以上的溢流法生产主要由美国康宁公司垄断,8.5代线以上的浮法生产主要由日本旭硝子(AGC)等公司控制,国内比较缺乏绕开上述公司技术壁垒的生产技术。
[0006]另外,现有的玻璃熔化设备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玻璃液的熔化池的空间和澄清池以及消泡池是连通的,玻璃原料熔化时产生的粉尘容易逸散到消泡池和澄清池内,影响玻璃的质量,一方面,玻璃熔化时,玻璃液的流动方式为水平运动,导致玻璃熔化设备占地面积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实际生产时,玻璃退火和玻璃切割工序的流水线速度较慢,生产厚度越薄的玻璃,需要熔化的玻璃液越少,以0.3mm厚度玻璃为例,日产量一般在20T以下,但是,现有玻璃熔化设备产量较高,日产量一般大于600T,不符合超薄玻璃的实际生产需求,导致大量玻璃熔化产能的浪费,造成玻璃生产效率和能效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及生产工艺。
[0008]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上端设有进料口,下端设有出料口;
[0010]所述炉体包括从上至下分布的熔化池、消泡池和澄清池;
[0011]所述熔化池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澄清池与所述出料口连通;
[0012]所述熔化池与所述消泡池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消泡池与所述澄清池通过第二通道连通;
[0013]在所述熔化池和消泡池外设有加热机构,在所述澄清池外设有用于降温的冷却机构。
[0014]进一步地,在所述熔化池中设有用于延长玻璃液流道长度和流动时间的折流机构,所述折流机构包括:
[0015]第一支撑轴,竖直连接于所述熔化池的底部,并连通所述熔化池与第一通道;
[0016]若干内折流板,沿竖向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轴上;所述内折流板的边缘与所述熔化池的内壁相间隔;
[0017]若干外折流板,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熔化池的内壁上;所述外折流板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支撑轴相间隔;
[0018]其中,所述内折流板与外折流板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
[001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支撑轴的下端设有由其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通孔;
[0020]在所述第一支撑轴上设有沿其径向分布的第一进液孔;
[0021]所述第一进液孔连通所述熔化池与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贯通。
[0022]进一步地,在最下层的内折流板上设有环形挡板部,所述环形挡板部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一进液孔的高度。
[0023]进一步地,在所述消泡池中设有用于消除玻璃液气泡的消泡机构,所述消泡机构包括:
[0024]第二支撑轴,竖直连接于所述消泡池的底部,并连通所述消泡池与第二通道;
[0025]若干内消泡板,沿竖向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轴上,所述内消泡板的边缘与所述消泡池的内壁相间隔;
[0026]若干外消泡板,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消泡池的内壁上;所述外消泡板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支撑轴相间隔;
[0027]其中,所述内消泡板与所述外消泡板依次间隔设置。
[0028]进一步地,在所述内消泡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轴之间形成有可容纳玻璃液的第一锥形池;
[0029]所述内消泡板设有伞状导流部,所述伞状导流部呈环状,其由所述第一锥形池的边缘向下弯曲延伸而形成;
[0030]在所述外消泡板的顶部与所述消泡池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可容纳玻璃液的第二锥形池;
[0031]所述外消泡板设有壶口状导流部,所述壶口状导流部呈环状,其由所述第二锥形池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曲延伸而形成。
[0032]进一步地,所述伞状导流部伸入至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锥形池中;
[0033]所述壶口状导流部伸入至位于其下方的第一锥形池中。
[003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轴的下端设有由其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连通孔;
[0035]所述第二支撑轴上设有沿其径向分布的第二进液孔;
[0036]所述第二进液孔连通所述消泡池与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贯通;
[0037]位于最下层的内消泡板的伞状导流部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二进液孔的高度。
[0038]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通道上设有流量调节装置,
[0039]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沿第一通道径向设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有调节头部,所述调节头部位于第一通道内,所述调节杆的与所述调节头部相对的另一端伸出至炉体外;
[0040]所述调节头部上设有相对于调节杆轴向对称分布的斜面,所述斜面由调节杆的端
部向远离其端部的方向倾斜而形成,所述斜面之间通过端部的平面连接。
[0041]进一步地,在所述出料口处设有出料调节机构,
[0042]所述出料调节机构包括出料内圈与出料外圈,所述出料外圈位于所述出料内圈之外,两者相互间隔而形成所述出料口;
[0043]所述出料外圈和/或出料内圈相向的侧壁设置为非竖直面,所述出料外圈和/或出料内圈可沿轴向进行相对移动而调整所述出料口的大小。
[0044]进一步地,所述澄清池的底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下方设有可活动的冷却板;
[0045]在所述出口内设有封盖,所述封盖与所述出口的内壁之间形成可供玻璃液流动的环状通道,所述环状通道连通所述澄清池与出料口;
[0046]所述出料外圈与所述冷却板固定连接,所述出料内圈固定设于所述封盖的底端。
[0047]进一步地,在所述进料口处设有旋转布料装置,其包括:
[0048]端盖,设有可投入玻璃原料的加料口;
[0049]旋转机构,设于所述端盖上;
[0050]升降调节机构,设于所述端盖上;
[0051]可旋转吊仓,设于所述端盖与熔化池之间,其上端敞口,其下端设有条状的投料口;
[0052]空心转轴,一端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一端与所述可旋转吊仓固定连接;所述空心转轴可在所述旋转机构的驱动下进行旋转并带动所述可旋转吊仓旋转;
[0053]升降调节杆,一端穿过所述空心转轴而与所述升降调节机构连接,一端与所述可旋转吊仓活动连接,在所述升降调节杆上设有流量调节部,所述流量调节部位于所述投料口的上方;所述升降调节杆可在所述升降调节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包括炉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0)上端设有进料口(11),下端设有出料口(12);所述炉体(10)包括从上至下分布的熔化池(20)、消泡池(30)和澄清池(40);所述熔化池(20)与所述进料口(11)连通,所述澄清池(40)与所述出料口(12)连通;所述熔化池(20)与所述消泡池(30)通过第一通道(50)连通;所述消泡池(30)与所述澄清池(40)通过第二通道(60)连通;在所述熔化池(20)和消泡池(30)外设有加热机构(300),在所述澄清池(40)外设有用于降温的冷却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熔化池(20)中设有用于延长玻璃液流道长度和流动时间的折流机构(70),所述折流机构(70)包括:第一支撑轴(71),竖直连接于所述熔化池(20)的底部,并连通所述熔化池(20)与第一通道(50);若干内折流板(72),沿竖向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轴(71)上;所述内折流板(72)的边缘与所述熔化池(20)的内壁相间隔;若干外折流板(73),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熔化池(20)的内壁上;所述外折流板(73)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支撑轴(71)相间隔;其中,所述内折流板(72)与外折流板(73)由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轴(71)的下端设有由其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连通孔(711);在所述第一支撑轴(71)上设有沿其径向分布的第一进液孔(712);所述第一进液孔(712)连通所述熔化池(20)与所述第一连通孔(711),所述第一连通孔(711)与所述第一通道(50)贯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在最下层的内折流板(72)上设有环形挡板部(721),所述环形挡板部(721)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一进液孔(712)的高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泡池(30)中设有用于消除玻璃液气泡的消泡机构(80),所述消泡机构(80)包括:第二支撑轴(81),竖直连接于所述消泡池(30)的底部,并连通所述消泡池(30)与第二通道(60);若干内消泡板(82),沿竖向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轴(81)上,所述内消泡板(82)的边缘与所述消泡池(30)的内壁相间隔;若干外消泡板(83),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消泡池(30)的内壁上;所述外消泡板(83)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支撑轴(81)相间隔;其中,所述内消泡板(82)与所述外消泡板(83)依次间隔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消泡板(82)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轴(81)之间形成有可容纳玻璃液的第一锥形池(85);所述内消泡板(82)设有伞状导流部(821),所述伞状导流部(821)呈环状,其由所述第一锥形池(85)的边缘向下弯曲延伸而形成;在所述外消泡板(83)的顶部与所述消泡池(3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可容纳玻璃液的第
二锥形池(86);所述外消泡板(83)设有壶口状导流部(831),所述壶口状导流部(831)呈环状,其由所述第二锥形池(86)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曲延伸而形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伞状导流部(821)伸入至位于其下方的第二锥形池(86)中;所述壶口状导流部(831)伸入至位于其下方的第一锥形池(85)中。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熔化塔式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轴(81)的下端设有由其端面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连通孔(811);所述第二支撑轴(81)上设有沿其径向分布的第二进液孔(812);所述第二进液孔(812)连通所述消泡池(30)与第二连通孔(811),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艾杨延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超薄玻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