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国科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831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步骤一:在自然坡面上设置多组拦水、植生培养层,每组培养层包括两个培养基质层;步骤二:于每组培养层的培养基质层之间的区域设置截流管用于拦截坡面径流,截流管部分掩埋于地面,在截流管上开设进水孔用于引入拦截的水流,再于截流管内设置蓄水腔体用于蓄水;步骤三:设置多根带孔毛细引流装置,将毛细引流装置的一端置于截流管内的蓄水腔内、另一端置于相对位置较低的培养基质层内,用于解决当前干热河谷区坡面水分蒸发快、地表径流利用效率低、植被覆盖率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修复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干热河谷区是干旱河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致使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极其低,且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春季和初夏的植物生长季节,水热矛盾尤为突出,是我国生态修复的重点及难点地区。近年来,西南山区生态修复迅速发展,如何有效恢复脆弱生态区植被则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用于解决当前干热河谷区坡面水分蒸发快、地表径流利用效率低、植被覆盖率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修复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步骤一:在坡面上设置多组培养层,培养层包括拦水层和植生培养层,每组培养层包括两个培养基质层;
[0007]步骤二:于每组培养层的培养基质层之间的区域设置截流管用于拦截坡面径流,截流管部分掩埋于地面,在截流管上开设进水孔用于引入拦截的水流,再于截流管内设置蓄水腔体用于蓄水;
[0008]步骤三:设置多个毛细引流装置,将毛细引流装置的一端置于截流管内的蓄水腔内、另一端置于海拔较低的培养基质层内。
[0009]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的培养基质层包括植物编制层,植物编制层内设有植物孕育层,植物孕育层由保水剂、草木灰和种子混合而成。在编制层的作用下降低雨水对泥土的冲刷,减少坡面径流中泥沙含量,提高保土能力,同时避免大量泥沙进入截流管内。
[0010]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的截流管倾斜设置。被截流管拦截的水流可沿截流管流动,避免截流管外部拦截水流体量过大越过拦截管再次形成径流。
[0011]进一步,所述截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上两个拦截板构成集水槽,任一所述拦截板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管体于集水槽内等间距开设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管体内设有多个蓄水板,相邻两蓄水板之间形成蓄水腔,所述管体内设有导水槽和静流板,导水槽位于第一进水孔下方,所述静流板位于导水槽内,所述静流板临近导水槽的一面与导水槽的槽壁平行、且间距为8mm~12mm。第一进水孔开设于拦截板内,水流逐渐蓄积后自第一进水孔流入导水槽内,拦截板倾斜设置用于防止大量泥沙随流水充入第一进水孔内;
自第一进水孔进入导水槽的水流沿导水槽流动,同时流水可自静流板与导水槽之间的间隙流入蓄水腔内,通过静流板可稳定水流,使位于静流板与导水槽之间的间隙中水体相对较为平缓,降低导水槽内泥沙随水流波动被冲入蓄水腔内的概率;集水槽用于直接收集雨水并通过第二进水孔进入蓄水腔内,避免大量泥沙进入蓄水腔内堆积而影响蓄水能力。
[0012]进一步,所述导水槽上设有拦截条,所述拦截条的高度为3mm~5mm。强化对导水槽内泥沙的拦截能力,可更好降低泥沙进入蓄水腔概率。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进水孔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孔。减小第二进水孔与管体连通处的孔径,有利于气温较高时减少管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0014]进一步,所述导水槽的底部呈圆弧形。沿导水槽流动水流中泥沙不易堆积。
[0015]进一步,所述毛细引流装置为由吸水棉编制的引流绳。吸水效果较好,同时使用寿命较长。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通过设置培养层降低雨水对泥土的冲刷,减少坡面径流中泥沙含量,提高保土能力;通过设置拦截管对径流进行拦截同时进行引流、蓄水,蓄水位于截流管内不易蒸发散失,并在毛细引流装置的作用下将蓄水引出补充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便于生态修复;
[0018]2、当干旱较为严重自然降雨不足导致蓄水量较少需要人为干预时,可自截流管一端向内部导水槽以下的空间注水,依次对截流管内部的蓄水腔进行蓄水,直至截流管末端有水流出现则表明各蓄水腔内注满,再由毛细引流装置吸水灌溉即可,避免直接浇灌导致水分大量蒸发,节水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19]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培养层、截流管3和毛细引流装置4的分布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培养层、截流管3和毛细引流装置4的分布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拦截管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4]坡面1、培养基质层2、截流管3、管体31、拦截板32、第二进水孔321、第二进水孔 321、第一进水孔33、导水槽34、拦截条341、静流板35、蓄水板36、。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3所示,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步骤如下:
[0027]步骤一:在坡面1上设置多组培养层,培养层包括拦水层和植生培养层,每组培养层包括两个培养基质层2。其中,培养基质层2包括植物编制层,植物编制层内设有植物孕育层,植物孕育层由保水剂、草木灰和种子混合而成,在编制层的作用下降低雨水对泥土的冲刷,减少坡面1径流中泥沙含量,提高保土能力,同时避免大量泥沙进入截流管3内。
[0028]步骤二:于每组培养层的培养基质层2之间的区域沿山坡倾斜设置截流管3(如图1所示)用于拦截坡面1径流,使被截流管3拦截的水流可沿截流管3流动,避免截流管3外部拦
截水流体量过大越过拦截管再次形成径流,截流管3部分掩埋于地面,在截流管3上开设进水孔用于引入拦截的水流,再于截流管3内设置蓄水腔体用于蓄水;截流管3包括管体31,管体31上两个拦截板32构成集水槽,任一拦截板32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33,管体31于集水槽内等间距开设有第二进水孔321,管体31内设有多个蓄水板36,相邻两蓄水板36之间形成蓄水腔,管体31内设有导水槽34和静流板35,导水槽34位于第一进水孔 33下方,静流板35位于导水槽34内,静流板35临近导水槽34的一面与导水槽34的槽壁平行、且间距为8mm~12mm,本实施例中流板35临近导水槽34的一面与导水槽34的槽壁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0mm。
[0029]在安装截流管3时,使拦截板32位于管体31的最顶端,同时使第一进水孔33所在的拦截板32位于上坡位(如图2所示)。第一进水孔33开设于拦截板32内,水流逐渐蓄积后自第一进水孔33流入导水槽34内,拦截板32倾斜设置用于防止大量泥沙随流水充入第一进水孔33内;自第一进水孔32进入导水槽34的水流沿导水槽34流动,导水槽34的底部呈圆弧形,沿导水槽34流动的水流中泥沙不易堆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在自然坡面(1)上设置多组培养层,每组培养层包括两个培养基质层(2);步骤二:于每组培养层的培养基质层(2)之间的区域设置截流管(3)用于拦截坡面(1)径流,并在截流管(3)上开设进水孔用于引入拦截的水流,再于截流管(3)内设置蓄水腔体用于蓄水;步骤三:设置多个毛细引流装置(4),将毛细引流装置4的一端置于截流管(3)内的蓄水腔内、另一端置于海拔较低的培养基质层(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培养基质层(2)包括植物编制层,植物编制层内设有植物孕育层,植物孕育层由保水剂、草木灰和种子混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的截流管(3)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坡面陡坎梯坎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管(3)包括管体(31),所述管体(31)上两个拦截板(32)构成集水槽,任一所述拦截板(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洋洋王玉宽徐佩严坤刘勤逯亚峰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