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352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9
本申请涉及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包括:主体模块上开设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第一进气孔与第一连接通道连通,第二进气孔与第二连接通道连通,给第一进气孔通气使吸附组件的永磁体接触铁质物体实现吸附,即通过第一进气孔进气使得第一连接通道、容纳腔上部与第二连接通道、容纳腔下部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实现吸附组件受压来带动所述永磁体压缩弹性件运动直至永磁体与被吸附铁质物接触、吸附,给第二进气孔通气使第一连接通道、容纳腔上部与第二连接通道、容纳腔下部形成与之前反向的压差,吸附组件受与之前相反的压力,其产生背向弹性件的运动直至永磁体与被吸附铁质物脱离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操作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且耗能较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吸盘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自动化设备中,吸盘是一种很重要的模块装置。目前吸盘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将橡胶吸盘制成一个含内凹空间的形状,通过机械挤压橡胶从而排除内凹空间的气体,利用大气压将橡胶吸盘压在被吸附物上;第二种是将永磁铁镶嵌在吸盘上制成永磁铁式吸盘,利用永磁铁与铁质被吸附铁质物之间的磁力,将永磁铁式吸盘固定在铁质被吸附物上;第三种是利用高流速气体产生的相对真空压力与大气压形成的气压差将吸盘挤压在吸附物上;第四种是将电磁铁镶嵌在吸盘上制成电磁铁式吸盘,利用电磁铁与铁质被吸附铁质物之间的磁力,将电磁铁式吸盘固定在铁质被吸附物上。
[0003]但目前这四种吸盘基于其原理的限制,均在不同方面存有缺陷,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吸盘装置不便于实现自动化,且第一种存在长期吸附过程中因橡胶吸盘与被吸附物之间密封不严而导致橡胶吸盘从吸附物上脱落的问题,而第三种气动真空吸盘和第四种电磁铁式吸盘在长期吸附过程中耗能较高,且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以解决吸盘装置不便于实现自动化或能实现自动化但在吸附过程中耗能高,且操作复杂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包括:主体组件和多个吸附组件,所述主体组件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多个吸附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内;
[0006]所述多个吸附组件均包括密封件、永磁体和弹性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永磁体上并形成一体,所述弹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内的底部,所述密封件随所述永磁体装配至所述多个容纳腔内,且所述密封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内侧壁紧密接触,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永磁体上,所述多个吸附组件结构相同;
[0007]所述多个容纳腔之间连通并形成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密封件最大外径处有相同外径尺寸部分共同将所述多个容纳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密封件最大外径处有相同外径尺寸部分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分别不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最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最上端;
[0008]所述主体组件包括主体模块、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一密封盖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上,所述第二密封盖设置于固定孔上,所述主体模块上开设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给所述第一进气孔通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所述密封件受压从而带动所述永磁体压缩所述弹性件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铁质被吸附接触,给所述第二进气孔通入带有
一定压力的气体,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受压从而使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产生背向所述弹性件的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铁质被吸附物脱离接触。
[0009]可选地,所述多个容纳腔内均设有第一盲孔、第一螺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一螺孔连接处形成第一沉槽,所述第一螺孔位于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之间;
[0010]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盲孔内,所述密封件随所述永磁体置于所述第二盲孔内,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永磁体上,所述第一密封盖置于所述第一沉槽内并与所述第一螺孔螺接;
[0011]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盲孔上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盲孔下部连通,以使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密封件最大外径处有相同外径尺寸部分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分别不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最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最上端。
[0012]可选地,所述多个容纳腔内均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盲孔之间形成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用于承载所述弹性件。
[0013]可选地,所述永磁体的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密封件设有第一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过盈配合,装配后成为一体,所述永磁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上,所述第二凸台始终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用于所述永磁体的导向和所述容纳腔的密封。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主体模块外,在所述主体模块上形成四个结构相同的所述固定孔,所述第二密封盖置于所述固定孔内并与第二螺纹孔进行螺接。
[0015]可选地,在所述固定孔内设有第三盲孔、第二螺纹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
[0016]所述多个容纳腔为六个容纳腔,所述六个容纳腔之间连通。
[0017]可选地,所述多个容纳腔以沿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轴向分布的三个所述容纳腔为一组,所述多个容纳腔共分为两组所述容纳腔,两组所述容纳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模块的两侧。
[0018]可选地,所述主体模块上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两个安装孔设置于所述主体模块上。
[0019]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0020]本申请通过所述主体模块上开设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当需要吸附铁质物体时,给所述第一进气孔通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所述容纳腔上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所述容纳腔下部之间形成压差,所述密封件受压从而带动所述永磁体压缩所述弹性件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被吸附铁质物接触,此时停止充气,当需要脱离铁质被吸附物体时,给所述第二进气孔通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所述容纳腔上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所述容纳腔下部之间形成较之前的反向压差,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受压从而使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产生背向所述弹性件的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铁质被吸附铁质物脱离接触,此时停止充气,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消了所述
多个吸附组件的重力使所述永磁体在自然状态下不穿越所述第一通孔。
附图说明
[00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结构意图;
[0024]图2为如图1所示沿A

A剖切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内部结构组成及分布示意图;
[002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中的主模块体内部构造示意图。
[0027]主体组件100、容纳腔101、主体模块110、第一密封盖140、第一进气孔120、第二进气孔130、第一盲孔102、第一螺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组件和多个吸附组件,所述主体组件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多个吸附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内;所述多个吸附组件均包括密封件、永磁体和弹性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永磁体上并形成一体,所述弹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内的底部,所述密封件随所述永磁体装配至所述多个容纳腔内,且所述密封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内侧壁密封接触,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永磁体上,所述多个吸附组件之间结构相同;所述多个容纳腔之间连通并形成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多个容纳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密封件最大外径处有相同外径尺寸部分共同将所述多个容纳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密封件最大外径处有相同外径尺寸部分的最上端和最下端分别不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最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最上端;所述主体组件包括主体模块和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一密封盖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腔上,所述主体模块上开设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给所述第一进气孔通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所述密封件受压从而带动所述永磁体压缩所述弹性件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铁质被吸附接触,给所述第二进气孔通入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受压从而使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永磁体产生背向所述弹性件的运动直至所述永磁体与铁质被吸附物脱离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式的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容纳腔内均设有第一盲孔、第一螺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一螺孔连接处形成第一沉槽,所述第一螺孔位于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之间;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盲孔内,所述密封件随所述永磁体置于至所述第二盲孔内,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永磁体,所述第一密封盖盖设于所述第一沉槽上并与所述第一螺孔螺接;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松涛叶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