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469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光学膜的结构,其包含一基板层、多个光学层以及一棱镜层,该基板层下方设置一第一光学结构,使该第一光学结构汇聚并改变入光一光源,透过该些个光学层的结构使该光源的无效偏振光转换为有效偏振光,进一步,该第一光学结构调整该光源入光时的一光聚焦点,使该光源的光通量及辉度增加。使该光源的光通量及辉度增加。使该光源的光通量及辉度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膜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结构,特别是一种光学膜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LCD显示屏幕为一种新式的显示技术,其优点在于发光效率高、耗电量少、可靠性高以及可使用时间长(使用寿命长),是目前被公认为现代最具发展性的高
之一。
[0003]LCD背光模块依据光源位置分成两种结构:
[0004]1.侧光式(Edge Type):光源在面板四周,利用导光板从屏幕边缘发射的光,透过导光板传送到屏幕中央。
[0005]2.直下式(Direct Type):光源在面板后方,利用扩散板来均匀分散光线,再透过增亮膜来聚集光线。
[0006]增亮膜为LCD背光模块提供高增益亮度,是LCD背光模块中最重要的元件之一,透过光循环折射以及整理内部反射原理所产生的。
[0007]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是一种由多层折射率各向异性薄膜材料交迭而成的增亮膜,增亮膜为背光模块提供高增益亮度,是背光模块最重要的光学元件之一,主要功能是偏折光线至正面视角方向,具集光增亮效果,又称聚光片。
[0008]增亮膜是藉由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利用棱镜片修正光的方向,使光线正面集中,并将视角外未被利用的灿线可以回收与利用。同时提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达到增亮效果。
[0009]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很多常见的光学物质都具有各向同性,例如玻璃,这些物质会维持波的偏振态不变,不会因偏振态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物理行为。
[0010]可是,有些重要的双折射物质或光学活性物质具有各向异性,因此,偏振方向的不同,波的传播状况也不同,或者,波的偏振方向会被改变,增亮膜可使入射的光让朝着某特定方向偏振的光波通过,因此,可以将非偏振光变为偏振光。
[0011]也就是说,当无偏光(自然光源)由LED发出后,投射至DBEF中,此时P偏振光通过,而S偏振光被DBEF反射,经过背光模块的漫反射后又变为无偏光,然后再次回射至DBEF中。
[0012]这样一来,可以利用DBEF将S偏振光循环利用,进提高入射至液晶屏幕中光通量的利用率。因此在半导体照明显示的技术来说,DBEF于LED显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0013]而增亮膜主要的功能是在提高背光模块的高度让彩色手机、平板、数码相机等产品画质更加清晰明亮同时也可以减少耗电量也是背光模块最重要的光学元件之一。
[0014]此外,现在传统习知的增亮膜,均透过拉伸材料方式形成双折射薄膜,加工方式复杂且加工的成本较高昂,另外目前所使用的增亮膜无法调整聚焦位置,使视角改变并调整光通量以及辉度。
[0015]为此,如何可以调整光学膜的聚焦点以及改善光通量以及辉度,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的结构,其透过基板层下方的光学结构来达到调整光源入光时的聚焦位置,利用调整聚焦位置使光源通过光学膜的光通量及辉度增加。
[0017]针对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基板层、多个光学层以及一棱镜层,其中,该些个光学层设有一第一光学层及一第二光学层,该第一光学层的一第一材质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该第二光学层的一第二材质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当一光源由该基板层的下方进入该基板层,经由一第一光学结构改变该光源的一入光角度,使该光源产生一光聚焦点,由该基板层进入该些个光学层,透多个光学粒子、该第一折射率及该第二折射率调整该光源的一第一偏振相位与一第二偏振相位为同一出光相位后穿透该棱镜层。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基板层的材料为PMMA、PET或PC。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本体的上方包含一第二光学结构。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光学结构及该第二光学结构为一非球面结构或一网点结构。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棱镜层上方包含一玻璃层。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棱镜层包含至少一凹部以及至少一凸部,该至少一凹部及该至少一凸部相邻且以一非直线结构排列。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至少一凸部具有一顶部,该顶部上设有一圆角,该圆角的半径介于0.01~0.05mm。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光学粒子的材料为PMMA或PS。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光学层具有一第一厚度,该第二光学层具有一第二厚度,该第一厚度及该第二厚度介于40nm至200nm之间。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材质及该第二材质为PMMA或PS。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实施例,其中该光聚焦点聚焦于基板层的内侧、该棱镜层的内侧或于该光学膜的外侧。
附图说明
图1A: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B: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凹凸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C: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D: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A: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非球面结构示意图;图2B: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网点结构示意图;图3A: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图3B: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二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以及图3C: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三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图号对照说明】10基板层12本体
14第一光学结构16第二光学结构20光学层22第一光学层24第二光学层26光学粒子30棱镜层32凹部322顶部3221曲面34凸部36非直线结构40非球面结构42弧面421弧面半径50网点结构52孔洞60玻璃层R半径D直径H高度L光源θ出光角度P光聚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特用较佳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0029]传统习知的增亮膜,均透过拉伸材料方式形成双折射薄膜,加工方式复杂且加工的成本较高昂,另外目前所使用的增亮膜无法调整聚焦位置,使视角改变并调整光通量以及辉度。
[003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膜的基板层下方设置第一光学结构,使第一光学结构汇聚并改变入光光源,再透过光学层的结构使入光光源的无效偏振光转换为有效偏振光,另外,第一光学结构来达到调整光源入光时的聚焦位置,利用调整聚焦位置使光源通过光学膜的光通量及辉度增加。
[0031]在下文中,将藉由图式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然而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型式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例示性实施例。
[0032]首先,请参阅图1A,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包含一基板层10、多个光学层20、一棱镜层30。
[0034]该基板层10包含一本体12及一第一光学结构14,该第一光学结构14设置于该本体12的下方,该基板层10的材料使用PMMA、PET或PC。
[0035]该些个光学层20设置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基板层,其包含一本体及一第一光学结构,该第一光学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下方;多个光学层,其设置于该基板层的上方,该些个光学层中具有一第一光学层及一第二光学层,该第一光学层的一第一材质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该第二光学层的一第二材质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该第一光学层及该第二光学层内分别设有多个光学粒子;以及一棱镜层,其设置于该些个光学层的上方;其中,当一光源由该基板层的下方进入该基板层,经由该第一光学结构改变该光源的一入光角度,使该光源产生一光聚焦点,由该基板层进入该些个光学层,透过该些个光学粒子、该第一折射率及该第二折射率调整该光源的一第一偏振相位与一第二偏振相位为同一出光相位后穿透该棱镜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层的材料为PMMA、PET或PC。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的上方设有一第二光学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光学结构及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玟豪黄必达
申请(专利权)人:弘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