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79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包括直基本轨(1)、尖轨(2)和转辙器组(3),所述直基本轨(1)和所述尖轨(2)均纵向设置,所述转辙器组(3)固定于所述直基本轨(1)一侧,所述尖轨(2)活动连接所述转辙器组(3),所述转辙器组(3)用于控制所述尖轨(2)移动,所述转辙器组(3)与所述尖轨(2)连接的第一牵引点动程为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为85mm,所述第一牵引点距离所述第二牵引点3625mm,所述第二牵引点距离所述尖轨(2)尖轨固定端567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牵引点动程设计能够满足最小轮缘槽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两个牵引点动程的匹配性较好。程的匹配性较好。程的匹配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

技术介绍

[0002]基于既有的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在使用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结构优化,研发了新型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中,第一牵引点距离第二牵引点3625mm,第二牵引点距离尖轨固定端5675mm。由于对牵引点位置及尖轨长度进行了优化,既有的牵引点动程设计已不适应,因此需要对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
[0003]现需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转换计算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对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的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既有的牵引点动程设计已不适应,因此需要对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通过牵引点动程设计能够满足最小轮缘槽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包括直基本轨、尖轨和转辙器组,直基本轨和尖轨均纵向设置,转辙器组固定于直基本轨一侧,尖轨活动连接转辙器组,转辙器组用于控制尖轨移动,转辙器组与尖轨连接的第一牵引点动程为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为85mm,第一牵引点距离第二牵引点3625mm,第二牵引点距离尖轨尖轨固定端5675mm。
[000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作为优选方式,转辙器组包括第一转辙器和第二转辙器,第一转辙器设置于第一牵引点位置,第二转辙器设置于第二牵引点位置。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作为优选方式,第一转辙器包括设置于直基本轨一侧固定的第一电动转辙机箱,第一电动转辙机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扳道器。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作为优选方式,第二转辙器包括设置于直基本轨一侧固定的第二电动转辙机箱,第二电动转辙机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扳道器。
[0009]本技术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作为优选方式,第一电动转辙机箱包括第一外箱体,第一外箱体的两侧内壁均活动安装有第一固定弹簧,第一固定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片,第一挤压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杆,第一挤压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垫,第一挤压垫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内箱体,第一内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外箱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块,第一外箱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加固锁。
[0010]本技术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作为优选方式,第二电动转辙机箱包括第二外箱体,第二外箱体的两侧内壁均活动安装有第二固定弹簧,第二固定弹簧的
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片,第二挤压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杆,第二挤压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垫,第二挤压垫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内箱体,第二内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第二外箱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块,第二外箱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固锁。
[0011]基于既有的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在使用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结构优化,研发了新型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中,第一牵引点距离第二牵引点3625mm,第二牵引点距离尖轨固定端5675mm。由于对牵引点位置及尖轨长度进行了优化,既有的牵引点动程设计已不适应,因此需要对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
[0012]本专利技术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转换计算模型,基于仿真计算对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
[0013]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道岔转换计算模型:采用实体单元对尖轨进行模拟,材料密度为7850kg/m3,弹性模量取为2.1
×
1011Pa,泊松比取为0.3;充分考虑尖轨变截面的影响,自尖轨尖端至尖轨全断面分别导入尖轨的各个特征截面,分别为尖轨顶宽0mm断面、5mm断面、20mm断面、50mm断面、全断面,各特征截面之间采用线性插值过渡。
[0014]尖轨跟端设置为固定约束,并考虑尖轨扳动过程中摩擦力的影响,采用弹簧单元对尖轨跟端扣件系统及尖轨所受摩擦力进行模拟。
[0015]基于所建立的尖轨转换计算模型,对新型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的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
[0016]首先,根据铁路道岔的通用设计原则,第一牵引点动程固定设计为160mm。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一共设置2个牵引点,因此,需要对第二牵引点动程进行优化设计。
[0017]牵引点动程的设计必须满足最小轮缘槽的要求,即在尖轨斥离状态下,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65mm。由于直基本轨工作边侧刨切了5mm,因此最小轮缘槽宽需要≥70mm。
[0018]基于此要求,设置仿真计算工况:
[0019]工况一:第一牵引点动程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75mm(既有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的设计值);
[0020]工况二:第一牵引点动程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80mm;
[0021]工况三:第一牵引点动程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85mm;
[0022]工况四:第一牵引点动程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90mm;
[0023]不同计算工况下,尖最小轮缘槽计算结果见表1:
[0024]表1最小轮缘槽
[0025]工况一工况二工况三工况四65.2mm70.0mm74.8mm79.6mm
[0026]由计算结果可知,当采用既有的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设计牵引动程时,最小轮缘槽为65.2mm,不能满足要求,会影响列车安全通过道岔。随着第二牵引点动程的增大,最小轮缘槽逐渐增大。当第二牵引点动程达到80mm时,最小轮缘槽为70.0mm,可满足要求,但无安全余量,考虑到制造公差的影响,不能满足要求。当第二牵引点动程达到85mm和90mm时,最小轮缘槽分别为74.8mm和79.6mm,有较充分的安全余量。
[0027]牵引点动程的设计在满足最小轮缘槽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小第一牵引点和第二牵
引点的牵引力,降低转辙机工作功率。另外,需要尽量使尖轨的变形协调,避免尖轨的不均匀变形。
[0028]基于此,设置仿真计算工况:
[0029]工况五:第一牵引点不控制,第二牵引点动程85mm;
[0030]工况六:第一牵引点不控制,第二牵引点动程90mm;
[0031]不同计算工况下,第一牵引点位置的自由动程计算结果见表2:
[0032]表2第一牵引点位置自由动程
[0033]工况五工况六166mm176m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基本轨(1)、尖轨(2)和转辙器组(3),所述直基本轨(1)和所述尖轨(2)均纵向设置,所述转辙器组(3)固定于所述直基本轨(1)一侧,所述尖轨(2)活动连接所述转辙器组(3),所述转辙器组(3)用于控制所述尖轨(2)移动,所述转辙器组(3)与所述尖轨(2)连接的第一牵引点动程为160mm,第二牵引点动程为85mm,所述第一牵引点距离所述第二牵引点3625mm,所述第二牵引点距离所述尖轨(2)尖轨固定端567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辙器组(3)包括第一转辙器(31)和第二转辙器(32),所述第一转辙器(31)设置于所述第一牵引点位置,所述第二转辙器(32)设置于所述第二牵引点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辙器(31)包括设置于直基本轨(1)一侧固定的第一电动转辙机箱(311),所述第一电动转辙机箱(3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器(312),所述第一连接器(3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扳道器(31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辙器(32)包括设置于直基本轨(1)一侧固定的第二电动转辙机箱(321),所述第二电动转辙机箱(32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器(322),所述第二连接器(32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扳道器(32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转辙机箱(311)包括第一外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璞王树国赵振华李伟葛晶王猛杨东升赵磊司道林钱坤杨亮易强王琨淇王钟苑徐旸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