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去除眼球晶状体的旋转式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023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碎化和去除哺乳动物眼的眼球晶状体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直线形或曲线形的旋转式晶状体碎化探针器械,所述探针器械包括一个管状外护套,一可旋转驱动轴穿过其延伸。旋转式晶状体碎化头件位于驱动轴远端上。碎化头件的外形和结构便于拉动液流和晶状体物质与其相接触,以此促进整个晶状体的完全碎化,而无需探针在晶状体囊内有明显的轴向(即纵向)移动。管状护套的远端部分最好这样造型,使得能在操作过程中遮护晶状体碎化头的一部分,避免意外伤害晶状体囊。另外,护套远端部分可以瞄准或定位以引导由旋转头产生的液流在晶状体囊内沿最佳流道流动。该器械还包括将液体注入眼内和/或将液体和/或碎片从中抽出的装置。(*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整体涉及一种用于去除眼球晶状体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和方法尤其是用于去除白内障眼球晶状体以恢复视力。相关申请本专利申请是1992年11月30日提交的、名为“眼球晶状体去除装置及方法”(OPHTHALMIC LENS REMOVAL APPARATUS AND METHOD)、系列号为No.07/984,229的申请的继续申请。现有技术概述人类眼睛的晶状是一个晶状的透明双凸的眼内组织,该组织有助于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该晶状体封闭在一个晶状体囊中,由晶状体皮层和晶状体晶核组成。该晶状体囊是一个裹住晶状体的弹性袋,靠附着在睫状肌肉上的细微韧带(小带)悬吊着。这些肌肉径向伸展并使囊放松,从而改变所包晶状体的光学特性,提供图象的理想聚焦。通常这称为眼的调节。晶状体皮层是晶状体的胶状物部分,位于稠密的内晶核和弹性的外囊之间。晶状体晶核是一个在晶状体中央较稠密的光学定义区。该晶核随年纪的增长会变得更加稠密,最后会硬化并逐渐扩展至整个晶状体空间。另外晶状体会变混浊。晶状体的这种不透明和混浊通常称为白内障,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因外伤、疾病或年老引起。内障性的晶状体阻碍光线通过,并会妨碍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象。目前外科手术是为因白内障而失明的病人恢复视力的唯一方法。当因白内障而引起视力下降越来越明显时,用外科手术去除眼球晶状体就很必要了。丧失的视力通常通过植入一个人工眼球晶状体来恢复。白内障已经成为老龄人群中视觉丧失和失明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原因。白内障手术是目前65岁以上的人最经常做的外科手术。1991年共完成4百万(美国1.6百万;外国2.4百万)个白内障手术,这个数目以5%的年增长率增长。白内障手术的典型方法是通过一个7-10mm的切口将整个晶状体取出,换一个用生物相容的聚合物作成的眼球晶状体。这种囊外白内障手术可以恢复视力,但常常因切口太大引起术后并发症,包括愈合期延长,增加了外伤以及散光。然而,美国目前所做的白内障手术约半数是采用这种囊外技术去除完整的晶状体。近来越来越多的依赖超声波的晶状体乳化器械被用来乳化晶状体,然后以较短的手术时间通过3-5mm的切口将晶状体取出。这种技术使康复更容易并消除了大部分在传统囊外白内障手术中因较大的切口而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在乳化手术中,需做一个3-5mm的角膜缘切口或角膜切口,使仪器的尖端能沿基本平行于虹膜的方向插入到前腔中。一旦开好切口,前部晶状体囊的中央部分必须张大以利于晶状体晶核的乳化及皮层的清洗,同时利于将眼球晶状体理想地放于后腔的沟内。晶状体乳化可在眼睛的前腔或后腔内进行。如果在前腔进行晶状体乳化,设法使白内障晶状体移动到切开的前腔内,再从腔中取出。前腔晶状体乳化比后腔晶状体乳化对角膜内皮层造成的外伤更大些,但对外科大夫来说更容易完成。后腔晶状体乳化包括切开或剪开晶状体的中央部分,而晶状体仍然处在晶状体囊中。这种方法因可能使后部晶状体囊裂开从而暴露出充满于内部眼球容积的玻璃体液而使完成起来更加困难。与传统的囊外白内障去除手术相比,晶状体乳化技术具有小切口、术后眼球因减少了散光而更健康、伤口愈合更好、减少了外伤以及视力提高更快等优点。但是,晶状体乳化手术不能用于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前腔较浅、缩瞳、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少、或者患近视(晶状体整个硬化)的病人。晶状体乳化技术还要求操作者在操作超声波探针切开白内障晶状体晶核方面受到高度训练。杂散的超声波能量可能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破坏性,最终导致其完全退化。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目前在美国只有一半的外科大夫愿意采用这种晶状体乳化方法去除白内障而不用传统的囊外方法。对采用晶状体乳化器械完成囊内白内障去除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种方法中,必须切除白内障晶状体而同时使晶状体囊的前后两侧都保留完整。这种手术的极度困难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美国白内障去除手术中只有1%是用这种囊内技术完成的。除了上述的晶状体乳化器械,现有技术中还包括用于碎化和去除遭受白内障的晶状体的马达驱动切除仪器,如1983年1月18日公开的名为“外科仪器”(SURGICAL INSTRUMENT)的美国专利No.4,368,734(Banko)所描述的那样。在美国专利No.4,368,734中所描述的仪器据称可插入到晶状体晶核内并可用来捣碎及割下遭受白内障的晶状体。在美国专利No.4,368,734中所描述的外科仪器包括一个与仪器切割件相对的抓取工具(如钩状物),该抓取工具用来抓取待去除的物质或目标(如眼球晶状体)。为从晶状体囊内部去除碎化的晶状体物质,该仪器还包括抽吸和冲洗管腔。目前,还需要开发一种新的眼球晶状体去除装置,该装置能够费时较少、技巧要求不太高、同时对后部晶状体囊的医原性伤害风险最小地完成囊内晶状体去除。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包括对系列号为No.07/984,229的专利申请中所描述的旋转式眼球晶状体去除器械的改进和变形,本申请是其继续申请。大体上,系列号为No.07/984,229的专利申请中所描述的器械是一种旋转式晶状体碎化器械,它包括一手持件,自该手持件沿远端方向延伸出一个细长的探针。一根细长的可旋转驱动轴纵向通过探针,并在其远端终止于晶状体碎化头内。一保护性管状护套装在可旋转轴周围。该可旋转轴和/或护套可轴向移动,从而使晶状体碎化头可选择地处于a)第一非手术位置,其中晶状体碎化头完全位于管状护套的内腔中,使其在仪器插入和抽出过程中受到保护;或者b)第二手术位置,其中晶状体碎化头从护套的远端向前伸出,从而接触并碎化晶状体物质。该晶状体碎化头的特别造型使头的旋转能产生并维持晶状体囊内液体的一种受力循环。这种晶状体囊内的受力循环使眼球晶状体被推或被拉而与旋转晶状体碎化头相接触,而不必在晶状体碎化头旋转时明显地轴向移动或操作探针。器械能够在晶状体碎化头旋转的同时无需明显的轴向移动或操作探针而完成眼球晶状体的完全碎化的能力减少了后部晶状体囊在手术过程中医原性穿孔的几率。同样,在系列号为No.07/984,229的母专利申请中描述的优选器械包括一个纵向穿过探针延伸的单通道,该通道还可用于将冲洗液体注入到晶状体囊中以及从晶状体囊中抽吸出液体/碎片。使本专利技术不同于母专利申请系列号No.07/984,229中所特别描述的内容的变形和改进包括以下方面●提供一种变形的保护性管状护套,该护套有一呈锥形的、成斜面的或其他不对称形状的远端,从而使得护套的一部分延续至盖住或遮蔽晶状体碎化头的一部分(如一侧),即使在晶状体碎化头处于其“手术”位置时也是这样。借助这种结构,保护性护套的非对称远端在使用时可遮蔽晶状体碎化头的一部分(如一侧),从而防止晶状体碎化头意外地使晶状体囊位于紧挨晶状体碎化头受保护部分(如一侧)的那部分穿孔。另外,保护性护套远端的这种不对称形状可以引导自旋转式晶状体碎化头释放出的液体沿晶状体囊邻壁流走,从而减小了液体冲击晶状体囊的严重性或冲击力。而且,保护性护套远端的这种不对称形状提供了一个密封面,该密封面与周围的晶状体囊的穿刺口或切口相接触,从而有利于操作仪器,而护套仅有很少部分插入晶状体囊中。由于仪器成一定角度插入,因而晶状体囊中的开口一般呈长椭圆形。同样,护套远端的外形最好能够使由晶状体碎化头旋转产生的液体受力循环发生偏斜或偏转。当探针保持在晶状体囊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哺乳动物眼睛的晶状体囊内部碎化眼球晶状体的器械,所述器械包括:一个可插入晶状体囊的细长探针,所述探针包括:i)一细长管状护套;ii)一纵向穿过所述细长管状护套延伸的可旋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具有一个远端;iii)一位于所 述驱动轴远端的可旋转晶状体碎化头;iv)所述管状护套的构造和定位,在器械的操作过程中可使护套的远端遮护晶状体碎化头的一部分,同时碎化头未被遮护的剩余部分可以接触并碎化晶状体物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T索伦森迈克尔米特尔斯坦索莱拉米哈森米
申请(专利权)人:奥普特克斯眼科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