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797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包括: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左线区间隧道内;第二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右线区间隧道内;道床集水沟,设置于道床内部,所述道床集水沟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潜水泵组;至少两个潜水泵组中的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至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其中一个,至少两个潜水泵组中的另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且跨过左线区间隧道与右线区间隧道之间的联络通道,连接至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另一个。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减低潜水泵组内各个潜水泵的流量,降低所需要的集水沟的有效容积,减小对道床结构的影响,提高整体道床横向稳定性,加强排水安全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安全疏散要求,轨道交通两条单线区间隧道之间设置有联络通道。常规区间隧道纵断面采用“V”型坡,区间最低点处需要设置排水泵站。传统的排水泵站与区间的联络通道合建,在联络通道下方开挖泵站。对于工程条件复杂,开挖泵站施工风险较大的区间则需要采取其他的技术方案。
[0003]目前,一般为各单线区间独立设置道床内置式集水坑,集水坑内设置一组(两台)潜水泵,两台潜水泵并联联接至邻近车站排至室外。但该种泵站布置方式,集水坑需要至少5m3的有效容积。道床内置式集水坑仅可利用道床与隧道结构之间的空间,导致集水坑的深度有限。同时潜水泵设备自身有最低停泵水位,使得集水坑的有效深度进一步减小。为满足潜水泵所需的有效容积及水泵安装自身所需高度要求,目前,一般通过在潜水泵安装位置设置特殊钢管片来增加集水坑高度和有效容积;或通过增加集水坑长度至20m以上,达到有效容积要求。但是,设置特殊钢管片需要水泵安装位置的混凝土管片改为钢管片,而钢管片长期有积水,腐蚀风险大;增加集水坑长度将影响整体道床横向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以解决通过设置特殊钢管片或增加集水坑长度来增加集水坑的有效容积,导致水泵安装位置的钢管片易被腐蚀,且影响整体道床的横向稳定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包括:
[0007]第一压力排水主管,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左线区间隧道内;
[0008]第二压力排水主管,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右线区间隧道内;
[0009]道床集水沟,所述道床集水沟设置于道床内部,所述道床集水沟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潜水泵组;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一部分所述潜水泵组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其中一个,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另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且跨过所述左线区间隧道与所述右线区间隧道之间的联络通道,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另一个。
[0010]优选地,各个所述潜水泵组均包括至少两个潜水泵,同一所述潜水泵组内的各个所述潜水泵并联布置。
[0011]优选地,所述道床集水沟内设置有两个潜水泵组,每个所述潜水泵组包括两个潜水泵,所述潜水泵的流量为10m3/h。
[0012]优选地,所述道床集水沟设置于所述道床的中心位置。
[0013]优选地,所述道床集水沟内设置有水泵坑,所述水泵坑的底面标高低于所述道床
集水沟的底面标高。
[0014]优选地,所述水泵坑的底面与所述左线区间隧道或所述右线区间隧道的盾构管片的表面平齐。
[0015]优选地,所述道床集水沟设置于所述左线区间隧道或所述右线区间隧道的最低点区段。
[0016]优选地,所述道床集水沟的两端各连接一个横截沟。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在每个道床集水沟内布置至少两个潜水泵组,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至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其中一个,另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且跨过联络通道连接至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另一个,一方面,可有效减低潜水泵组内各个潜水泵的流量,从而降低所需要的集水沟的有效容积。由于潜水泵的流量降低,其设备本身尺寸减小有利于在狭小的道床集水沟内安装,可不设置特殊钢管片。集水沟的有效容积降低减小了集水沟的设置长度,减小对道床结构的影响,提高整体道床横向稳定性。另一方面,单线区间隧道内的潜水泵组分别连接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可加强排水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的断面示意图;
[0021]图中,10、左线区间隧道;20、右线区间隧道;30、道床;40、盾构管片;50、联络通道;
[0022]1、第一压力排水主管;2、第二压力排水主管;3、道床集水沟;31、水泵坑;4、第一潜水泵组;41、第一潜水泵;42、第二潜水泵;5、第二潜水泵组;51、第三潜水泵;52、第四潜水泵;6、第三潜水泵组;61、第五潜水泵;62、第六潜水泵;7、第四潜水泵组;71、第七潜水泵;72、第八潜水泵;8、横截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包括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和道床集水沟3,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布置于左线区
间隧道10内;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布置于与左线区间隧道10相邻的右线区间隧道20内,左线区间隧道10与右线区间隧道20之间设置有联络通道50;左线区间隧道10内和右线区间隧道20内各设置一个道床集水沟3,所述道床集水沟3设置于道床30内部,所述道床集水沟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潜水泵组;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一部分所述潜水泵组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中的其中一个,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另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且跨过所述左线区间隧道10与所述右线区间隧道20之间的联络通道50,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中的另一个。左线区间隧道10内的积水可分别通过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排出;右线区间隧道20内的积水可分别通过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排出。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和第二压力排水主管2均连接至轨道交通区间外的主废水池。
[0027]本专利技术在一个道床集水沟3内设置至少两个潜水泵组,将同一个道床集水沟3内的潜水泵组与第一压力排水主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力排水主管,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左线区间隧道内;第二压力排水主管,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布置于右线区间隧道内;道床集水沟,所述道床集水沟设置于道床内部,所述道床集水沟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潜水泵组;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一部分所述潜水泵组并联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其中一个,至少两个所述潜水泵组中的另一部分潜水泵组并联连接且跨过所述左线区间隧道与所述右线区间隧道之间的联络通道,连接至所述第一压力排水主管和所述第二压力排水主管中的另一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潜水泵组均包括至少两个潜水泵,同一所述潜水泵组内的各个所述潜水泵并联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区间排水泵站,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远东林良栋李志龙陈耀升陈颖黄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