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2999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其通过将车载以太网信号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方便PC机调试多路车载以太网,通过USB接口与PC机直接通讯,简化物理连接,提高稳定性,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PHY模块通过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第一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到RGMII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通过RGMII接口与第一PHY模块相连接,第二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RGMII接口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通过USB接口连接PC机,在传输车载以太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以太网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与迭代更新,目前大部分新的车型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车载以太网来实现大量的数据传输以适应与日俱增的功能叠加,由于车载以太网较传统以太网存在本质区别,不可直接与PC通讯,实际在研发时存在以下问题:
[0003]随着车载网关逐渐集成百兆及千兆车载以太网,单个产品通常具有多路车载以太网,常规的电脑一般只有一个网口(TX),要实现多路车载以太网同时调试比较困难;市面上买到的车载以太网转接板使用起来稳定性比较差,且只有100Base

T1到100Base

Tx的转接,用来研发及测试时时常无法区分问题出自待测产品还是转接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及通讯系统,其通过将车载以太网信号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方便PC机调试多路车载以太网,通过USB接口与PC机直接通讯,简化物理连接,提高稳定性。
[0005]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
[0006]第一PHY模块,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所述第一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到RGMII接口进行传输;
[0007]第二PHY模块,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RGMII接口与所述第一PHY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RGMII接口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所述USB接口连接PC机,在传输车载以太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MCU模块,所述MCU模块与所述第一PHY模块及所述第二PHY模块相连接,用于切换所述第一PHY模块对于千兆车载以太网信号和百兆车载以太网信号的支持。
[0009]进一步的,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拨码开关,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拨码开关切换千兆车载以太网/百兆车载以太网的配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二拨码开关,所述第二拨码开关用于切换车载以太网的Master/Slave工作模式。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PHY模块包括第一PHY芯片,所述第一PHY芯片的型号为RTL9010,所述第二PHY模块包括第二PHY芯片,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型号为LAN7801。
[0012]第一PHY模块包括PHY芯片U3,PHY芯片U3通过千兆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PHY芯片U3的18、19端口分别连接到TVS二极管D2的1、4端口,TVS二极管D2的2、3端口连接到L2的1、4端口,L2的2、3端口分别连接电容C32、C33后连接到1000Base

T1连接器J2
的2、1端口,电感L2是用于大电流注入(BCI)防护的共模电感,1000Base

T1连接器J2的3、4、5、6、7、8端口接地,1000Base

T1连接器J2的2端口连接电阻R35、电容C44连接并联的电阻R41、电阻R42后接地,1000Base

T1连接器J2的1端口连接电阻R34、电阻R39连接并联的电阻R41、电阻R42后接地,电阻R35、电容C44之间还有线路连接到电阻R34、电阻R39之间。
[0013]第二PHY模块包括PHY芯片U2,PHY芯片U3与PHY芯片U2相连接,PHY芯片U3的29、28、27、26、25、23端口连接到PHY芯片U2的12、14、15、16、17、13端口,PHY芯片U3的36、35、34、33、32、31端口连接到PHY芯片U2的8、6、5、4、9、10端口;PHY芯片U2的38、39、40、41、43、44端口分别连接到USB连接器J1的2、3、8、9、5、6端口,USB连接器J1的4、7、10、11端口接地,USB连接器J1的1端口提供5V电压,给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进行供电。
[0014]MCU芯片U4的12、11端口分别与PHY芯片U3的45、46端口以及PHY芯片U2的55、56端口相连接,MCU芯片U14的18端口连接到第一拨码开关J4的2端口,第一拨码开关J4的1、3端口分别对应百兆车载以太网100Base

T、千兆车载以太网1000Base

T1的配置;MCU芯片U4的19端口连接到第二拨码开关J3的2端口,第二拨码开关J4的1、3端口分别对应了车载以太网的Master和Slave的模式,通过调节第二拨码开关J3,对应切换车载以太网的Master/Slave工作模式。
[0015]一种多路车载以太网设备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多个上述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连接多路车载以太网设备,多路所述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分别通过USB接口连接USB

HUB设备,所述USB

HUB设备与PC机相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实现了百兆车载以太网信号和千兆车载以太网信号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方便PC机调试多路车载以太网,使用通用的USB

HUB与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组合可实现单PC机与多路车载以太网通讯,避免因PC机只有一个网口难以连接多路车载以太网;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通过USB接口与PC机直接通讯,简化了物理连接,提高了稳定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还支持百兆车载以太网与千兆车载以太网的切换,可通过开关简单地切换,将百兆车载以太网/千兆车载以太网的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由USB接口传输,直接用于PC端调试,通过较低的硬件成本,实现了对于千兆车载以太网的支持,降低了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的模块框图;
[0018]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的模块框图;
[0019]图3为实施例中的第一PHY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4为实施例中的第二PHY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1]图5为实施例中的USB连接器J1的电路原理图;
[0022]图6为实施例中的电压转换芯片U1的电路原理图;
[0023]图7为实施例中的MCU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4]图8为实施例中的第一拨码开关J4的电路原理图;
[0025]图9为实施例中的第二码开关J3的电路原理图;
[0026]图10为实施例中BDM调试连接器的电路原理图;
[0027]图11为实施例中重置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0028]图12为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第一PHY模块,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所述第一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车载以太网接口转换到RGMII接口进行传输;第二PHY模块,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RGMII接口与所述第一PHY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PHY模块能够将车载以太网信号从RGMII接口转换到USB接口进行传输,所述第二PHY模块通过所述USB接口连接PC机,在传输车载以太网信号的同时通过USB接口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CU模块,所述MCU模块与所述第一PHY模块及所述第二PHY模块相连接,用于切换所述第一PHY模块对于千兆车载以太网信号和百兆车载以太网信号的支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一拨码开关,所述第一PHY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拨码开关切换千兆车载以太网/百兆车载以太网的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模块连接有第二拨码开关,所述第二拨码开关用于切换车载以太网的Master/Slave工作模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HY模块包括第一PHY芯片,所述第一PHY芯片的型号为RTL9010,所述第二PHY模块包括第二PHY芯片,所述第二PHY芯片的型号为LAN78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以太网的转接板,其特征在于:第一PHY模块包括PHY芯片U3,PHY芯片U3通过千兆车载以太网接口连接车载以太网设备,PHY芯片U3的18、19端口分别连接到TVS二极管D2的1、4端口,TVS二极管D2的2、3端口连接到L2的1、4端口,L2的2、3端口分别连接电容C32、C33后连接到1000Base

T1连接器J2的2、1端口,电感L2是用于大电流注入防护的共模电感,1000Base

T1连接器J2的3、4、5、6、7、8端口接地,1000Base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玮吉明明李贺马新宝马玉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茵沃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