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K激酶抑制剂化合物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247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8
本申请涉及TRK激酶抑制剂化合物及其用途。具体地,本申请公开了如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异构体混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或其代谢物。本申请还涉及所述化合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还涉及所述化合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还涉及所述化合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TRK激酶抑制剂化合物及其用途


[0001]本申请提供了一类具有药学活性的新颖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可用于抑制TRK激酶活性。本申请还涉及包含所述化合物的组合物,以及所述化合物和所述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与TRK激酶或NTRK基因相关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为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的关键调节因子,蛋白激酶的功能失常是许多疾病的标志。与人类癌症有关的致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有一大部分编码PK。作为蛋白激酶的一种,TRK激酶(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近年来引起人研究人员的注意。
[0003]TRK激酶属于隶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Trk家族主要包括3个成员TRKA、TRKB和TRKC,其分别由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NTRK)基因:NTRK1基因、NTRK2基因、NTRK3基因编码。以往的研究证实,作为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4/5(NT

4/5)、以及神经营养因子3(NT

3)受体的这些TRK激酶可以调节神经元细胞的信号维持、神经元细胞的信号传导、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甚至凋亡。TRK激酶在人类恶性肿瘤中通过多种机制被组成性激活。最公认的机制是NTRK基因融合,其中3

NTRK基因区域在染色体内或染色体间重排,然后与5r/>′
融合伙伴基因的序列,导致肿瘤发生的高风险。TRK激酶的活化或失调、以及NTRK基因融合已经被证实与多种肿瘤或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对于具有NTRK融合基因表达的患者,TRK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因此,小分子TRK激酶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谱抗癌药物。此外,已经证明TRK抑制剂在临床前疼痛动物模型和临床前炎症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0004]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又称LOXO

101或Vitrakvi,是首个被批准上市的TRK抑制剂抗癌药物。其在一些癌症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疗效,但是其价格极其昂贵,且长期服用后有难以克服的抗药性问题。第二个被批准上市的TRK抑制剂药物是恩曲替尼(Entrectinib),又称Rozlytrek,同样显示了良好的广谱抗癌活性。
[0005]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的成功使研究人员认识到了TRK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重要性和前景。但是,目前仍存在对于其他替代TRK抑制剂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在第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作为TRK激酶抑制剂的式(I)的化合物,
[0007][0008]或其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异构体混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或其代谢物,其中:
[0009]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H、CN、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和卤素;
[0010]R3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
[0011]R6的个数为1、2或3个,且每个R6各自独立地选自H、卤素、

CN、

OH、

NO2、

NR7R8、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
[0012]X为连接键、O、S或(NR4),其中R4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
[0013]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H、C1‑6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或者R7、R8以及与它们相连的N原子共同形成3

6元环;
[0014]n=1、2或3;
[0015]L为(C=O)、(O=S=O)、CR
a
R
b
或连接键,其中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或者R
a
、R
b
以及与它们相连的碳原子共同形成3

6元环;
[0016]R5选自H、卤素、

OH、

NO2、

CN、

SF5、

SH、

S

C1‑4烷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1‑6烷氧基、C1‑6卤代烷氧基、C2‑8烯基、C2‑8炔基、C3‑7脂环基、3

10元杂脂环基、C6‑
12
双环脂环基、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C8‑
15
元三环脂环基、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C5‑8芳基、5

10元杂芳基、C7‑
11
双环芳基、7

11元双环杂芳基、

C1‑4烷基

(C3‑7脂环基)、

C1‑4烷基

(3

10元杂脂环基)、

C1‑4烷基

(C6‑
12
双环脂环基)、

C1‑4烷基

(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8‑
15
元三环脂环基)、

C1‑4烷基

(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5‑8芳基)、

C1‑4烷基

(5

10元杂芳基)、

N(R
10
)(R
11
)、

N(R
10
)(C(=O)R
11
)、

N(R
10
)(C(=O)

OR
11
)、

N(R
12
)(C(=O)

N(R
10
)(R
11
))、

C(=O)

N(R
10
)(R
11
)、

C(=O)

R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式(I)的化合物:或其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异构体混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或其代谢物,其中: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H、CN、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和卤素;R3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R6的个数为1、2或3个,且每个R6各自独立地选自H、卤素、

CN、

OH、

NO2、

NR7R8、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X为连接键、O、S或(NR4),其中R4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H、C1‑6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或者R7、R8以及与它们相连的N原子共同形成3

6元环;n=1、2或3;L为(C=O)、(O=S=O)、CR
a
R
b
或连接键,其中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H、C1‑4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C3‑6脂环基和4

6元杂脂环基,或者R
a
、R
b
以及与它们相连的碳原子共同形成3

6元环;R5选自H、卤素、

OH、

NO2、

CN、

SF5、

SH、

S

C1‑4烷基、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1‑6烷氧基、C1‑6卤代烷氧基、C2‑8烯基、C2‑8炔基、C3‑7脂环基、3

10元杂脂环基、C6‑
12
双环脂环基、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C8‑
15
元三环脂环基、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C5‑8芳基、5

10元杂芳基、C7‑
11
双环芳基、7

11元双环杂芳基、

C1‑4烷基

(C3‑7脂环基)、

C1‑4烷基

(3

10元杂脂环基)、

C1‑4烷基

(C6‑
12
双环脂环基)、

C1‑4烷基

(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8‑
15
元三环脂环基)、

C1‑4烷基

(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5‑8芳基)、

C1‑4烷基

(5

10元杂芳基)、

N(R
10
)(R
11
)、

N(R
10
)(C(=O)R
11
)、

N(R
10
)(C(=O)

OR
11
)、

N(R
12
)(C(=O)

N(R
10
)(R
11
))、

C(=O)

N(R
10
)(R
11
)、

C(=O)

R
12


C(=O)

OR
12


OC(=O)R
12


N(R
10
)(S(=O)2R
11
)、

S(=O)2‑
N(R
10
)(R
11
)、

SR
12


OR
12
,其中所述

S

C1‑4烷基、C1‑6烷基、C1‑6烷氧基、C1‑6卤代烷氧基、C2‑8烯基、C2‑8炔基、C3‑7脂环基、3

10元杂脂环基、C6‑
12
双环脂环基、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C8‑
15
元三环脂环基、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C5‑8芳基、5

7元杂芳基、C7‑
11
双环芳基、7

11元双环杂芳基、

C1‑4烷基

(C3‑7脂环基)、

C1‑4烷基

(3

10元杂脂环基)、

C1‑4烷基

(C6‑
12
双环脂环基)、

C1‑4烷基

(6

12元双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8‑
15
元三环脂环基)、

C1‑4烷基

(8

15元三环杂脂环基)、

C1‑4烷基

(C5‑8芳基)和

C1‑4烷基

(5

10元杂芳基)各自任选地被0、1、2、3或4个R
5a
取代,且R
5a
独立选自卤素、

OH、

NO2、

CN、

SF5、

SH、

S

C1‑4烷基、氧
卤代烷氧基、C3‑7脂环基、3

10元杂脂环基、C5‑8芳基、5

7元杂芳基;且R
10
、R
11
和R
12
各自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H、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3‑7脂环基、3

10元杂脂环基,其中该群组内的各个选项任选地被0、1、2、3或4个各自独立选自以下群组的取代基所取代:卤素、

OH、

NH2、氧代、C1‑4烷基、C1‑4羟烷基、C1‑4卤代烷基、C1‑4烷氧基和C1‑4卤代烷氧基;或者R
10
、R
11
以及与它们相连的原子共同形成3

8元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异构体混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或其代谢物,其中R5选自H、卤素、

OH、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苯基、哌嗪基、哌啶基、吗啉基、吡咯烷基、吡咯基、吗啉基、吡啶基和吡唑基,其中的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苯基、哌嗪基、哌啶基、吗啉基、吡咯烷基、吡咯基、吗啉基、吡啶基、吡唑基各自任选地被1或2个R
5a
取代,且R
5a
独立选自卤素、

OH、

NO2、

CN、氧代、C1‑4烷基、C1‑4卤代烷基和C1‑4烷氧基。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几何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或异构体混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前药、或其代谢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N

(1

(1

(3,5

二氟苯基)乙基)
‑3‑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
‑5‑
胺;N

(3,5

二氟苄基)
‑3‑
(5

(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
‑5‑
胺;5

(3,5

二氟苄基)
‑3‑
(5

(甲基磺酰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3‑
(5

(1

甲基哌啶
‑4‑
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N,N

二甲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甲酰胺;2

(二甲基氨基)乙基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

羧酸酯;(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

基)(1

甲基哌啶
‑4‑
基)甲酮;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5‑
(1

甲基哌啶
‑4‑
基)

4,5,6,7

四氢

3H

咪唑并[4,5

c]吡啶;(S)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3‑
(5

(((1

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1

甲基哌啶
‑4‑

‑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

羧酸酯;N

(1

(3,5

二氟苯基)乙基)
‑3‑
(5

(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
‑5‑
胺;N

(1

(1

,3,5

二氟苯基)乙基)
‑3‑
(5

(((1

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
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
‑5‑
胺;环丙基(2

(5

(3,5

二氟苄基)

1H

吲唑
‑3‑
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

基)甲酮;5

(3,5

二氟苄基)
‑3‑
(5

(1

甲基哌啶
‑4‑
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3‑
(5

(((1

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3‑
(5

(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3‑
(5

(((1

乙基哌啶
‑4‑
基)甲基)

1,4,5,6

四氢吡咯并[3,4

d]咪唑
‑2‑
基)

1H

吲唑;2

(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基)

4,6

二氢吡咯并[3,4

d]咪唑

5(1H)

基)

N,N

二甲基乙
‑1‑
胺;1

(4

((2

(5

(1

(3,5

二氟苯基)乙氧基)

1H

吲唑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良黄海张龙争赵赛赛张霁旋王晓龙朱俊杰廖新伟陈佳昕凌杉村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迈英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