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432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上模模芯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上模斜导块,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当上模模芯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使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使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简化操作步骤,降低操作员劳动强度。作员劳动强度。作员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汽车检测系统上普遍安装有传感器,用于对汽车轮速进行检测。该传感器上设有衬套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该衬套组件用于固定螺栓,以使传感器能够便于安装。其中该衬套组件包括衬套和注塑于衬套内壁上的注塑件,其加工方式为,将衬套固定于模具内,注塑材料通过衬套上的进液孔进入衬套的内壁,随后在衬套的内壁上注塑注塑件。由于模具内空间有限,且模具的结构较为复杂,容易产生干涉,因此操作人员不便于将衬套在模具内进行装夹。
[0003]基于上述原因,现有的注塑件注塑方式是:注塑前,操作人员在模具外部将衬套套装于第一定位组件上,再利用第二定位组件对衬套进行辅助定位和夹紧,以对衬套进行固定;随后将组装好的衬套、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一起按压于下模模芯中,对注塑件进行注塑。在注塑完成后,操作人员将组装好的衬套、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一起从下模模芯中取出,然后在模具外部使第二定位组件与衬套分离,再将加工好的衬套组件从第一定位组件上取下。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对衬套进行手动装夹,浪费人力,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如若第一定位组件、衬套和第二定位组件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操作人员很难同时将三者按压进入下模模芯内,因此增加了操作人员的作业难度,也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操作员需要经过相关培训才能掌握将三者同时按压进入下模模芯的技术要领,故间接增加了员工技术培训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注塑注塑件时,需要人工手动装夹衬套所带来的浪费人力、生产效率低和作业难度大、培训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能够自动对衬套进行夹紧和固定,代替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减小作业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上模模芯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
[0006]上模斜导块,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相连,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0007]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0008]当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
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相连,因此,当上模模芯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且上模斜导块的第二接触面与第一通槽内壁上的第四接触面相接触时,第二接触面对第四接触面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以实现对衬套的自动夹持;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且上模斜导块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通槽内壁上的第三接触面相接触时,第一接触面对第三接触面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以解除对于衬套的夹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模具内部自动对衬套进行夹紧和固定,操作者无需手动装夹衬套,从而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又不会对操作者的操作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降低培训成本。
[0010]可选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平行,且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平行,能够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紧密贴合,以及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压强,防止上模斜导块和第二定位组件受损;同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可以保证上模斜导块能够顺畅的插入第一通槽内。
[0012]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0013]可选地,下模模芯上设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贯穿于下模模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0014]安装部,设于第二通槽内,安装部上设有方形孔,方形孔沿第二方向延伸;
[0015]第一定位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配合段、第一止挡部、第一定位柱以及放置圆台,其中,配合段设于方形孔内,配合段沿第二方向的投影与方形孔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相重合,第一止挡部的一端与配合段连接,第一止挡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柱的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定位柱的第二端面与放置圆台连接,第一定位柱的轴线与放置圆台的轴线和第二方向相重合,放置圆台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
[0016]可选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
[0017]下模滑块,可滑动的设置于下模模芯上;
[0018]第二止挡部,其一端与下模滑块相连;
[0019]第二定位柱,与第二止挡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定位柱的轴线与第一定位柱的轴线重合,且第二定位柱的直径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相等。
[0020]将衬套套装于放置圆台上,由于衬套的内径、第一定位柱的直径和第二定位柱的直径相等,因此,衬套的轴线与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保证了三者的同轴度。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对衬套的两个端面进行夹持,使衬套沿第二方向相对固定。
[0021]可选地,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下模滑道,下模滑道设于下模模芯上,下模滑块至少部分设于下模滑道内,且下模滑块能够在下模滑道内滑动。
[0022]可选地,还包括顶出机构,设于第一定位组件的下方,顶出机构用于将第一定位组件从第二通槽内顶出。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顶起机构将第一定位组件从第二通槽内顶出,能够使第一定位组件从下模模芯上脱离,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将衬套从第一定位组件上取下,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0024]可选地,顶出机构包括:
[0025]连接板,其一侧设有顶杆,顶杆用于与第一定位组件相接触;
[0026]液压驱动元件,其驱动端与连接板的另一侧连接。
[0027]可选地,液压驱动元件为油缸。
[0028]可选地,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通过螺栓连接。
附图说明
[0029]图1示出
技术介绍
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示出
技术介绍
中传感器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示出
技术介绍
中传感器衬套处安装螺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示出
技术介绍
中衬套组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所述上模模芯可相对于所述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所述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模斜导块,所述上模斜导块与所述上模模芯相连,所述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所述下模模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接触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当所述上模模芯向靠近所述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所述上模模芯向远离所述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相平行,且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模芯上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贯穿于所述下模模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安装部上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定位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浩平李和远
申请(专利权)人:陆博汽车电子曲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