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431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包括壳体单元、热流回路单元、冷流回路单元、分程隔板单元和管板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本体、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所述热流回路单元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所述分程隔板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箱内,以能够将第一管箱分隔成相对密封的两个腔体,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能够分别与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对接,以能够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管箱的U字形双流程回路;所述管板单元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处且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采用分程隔板单元和碳化硅材料的设置,能够满足耐腐蚀性、耐高温的使用要求,且满足双流程回路设计。且满足双流程回路设计。且满足双流程回路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的是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技术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0003]现在的换热器普遍采用管侧单流程结构,其不足之处如下,第一:管侧单流程介质流速会降低,会导致热唤器的传热效果降低;第二:管侧单流程会使管内壁容易污垢沉积,降低换热器的热换效果,增加设备的清洗次数,增加维护费用。
[0004]针对上述的弊端,生产出了双流程换热器,但对于流程过程中速率的控制基本无法实现,并且对于应用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对于耐腐蚀性、耐高温的使用要求,现有的双流程换热器无法满足。
[0005]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其采用分程隔板单元和碳化硅材料的设置,能够满足耐腐蚀性、耐高温的使用要求,且满足双流程回路设计。
[0007]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包括壳体单元、热流回路单元、冷流回路单元、分程隔板单元和管板单元,
[0008]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本体、位于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且均与所述本体对接的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
[0009]所述热流回路单元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10]所述分程隔板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箱内,以能够将第一管箱分隔成相对密封的两个腔体,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能够分别与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对接,以能够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管箱的U字形双流程回路;
[0011]所述管板单元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处且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箱上开设有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管箱的两个腔体连通,以配合所述换热管形成闭环式热流回路。
[0013]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处开设有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以配合所述本体的腔体形成闭环式冷流回路。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的圆缺型折流板和用于固定所述圆缺型折流板的拉杆,所述圆缺型折流板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圆缺型折流板沿所述本体的轴线间隔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圆缺型折流板上开设有多个贯通式定位孔,所述换热管能够穿设与其对应的所述贯通式定位孔。
[0016]进一步地,所述分程隔板单元包括呈片状体的分隔板件,所述第一管箱上开设有多个能够供分隔板件密封式插入的槽体。
[0017]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件包括第一基体、第二基体和弹性件,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位于所述第一管箱内的一端铰接设置,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所述弹性件在所述分隔板件在插入所述第一管箱的过程中被压缩。
[0018]进一步地,所述管板单元包括呈片材状的管板,所述管板上设置有能够供每个所述换热管插入的导流孔,多个所述导流孔呈蜂窝状设置。
[0019]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1、采用分程隔板单元的设置,热流介质依次流经第一管箱的一个腔体、部分换热管、第二管箱、另一部分换热管、第一管箱的另一个腔体,形成双流程回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换热管内的热流介质的流速,也降低该换热管内的污垢沉淀;另外双流程回路能够提高传热效率;
[0021]2、该换热管和管板单元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碳化硅材料具备耐高温、耐腐蚀的优质特性,进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能够使用在高温、腐蚀性强的工作环境中。
[0022]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本体;2、第一管箱;3、第二管箱;4、换热管;5、所述分程隔板单元;6、所述管板单元;7、第一输入口;8、第一输出口;9、第二输入口;10、第二输出口;11、圆缺型折流板;51、第一基体;52、第二基体;5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9]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采用分程隔板单元和碳化硅材料的设
置,能够满足耐腐蚀性、耐高温的使用要求,且满足双流程回路设计。
[00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包括壳体单元、热流回路单元、冷流回路单元、分程隔板单元和管板单元,
[0031]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本体1、位于所述本体1的相对两端且均与所述本体1对接的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3;
[0032]所述热流回路单元包括多个换热管4,多个所述换热管4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33]所述分程隔板单元5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箱2内,以能够将第一管箱2分隔成相对密封的两个腔体,每个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均能够分别与第一管箱2和第二管箱3对接,以能够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管箱2的U字形双流程回路;
[0034]所述管板单元6设置在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处且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
[0035]上述的设置方式中,采用分程隔板单元的设置,热流介质依次流经第一管箱2的一个腔体、部分换热管4、第二管箱3、另一部分换热管4、第一管箱2的另一个腔体,形成双流程回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换热管4内的热流介质的流速,也降低该换热管4内的污垢沉淀;另外双流程回路能够提高传热效率。
[0036]还值得注意的是,该换热管4和管板单元均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碳化硅材料具备耐高温、耐腐蚀的优质特性,进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能够使用在高温、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单元、热流回路单元、冷流回路单元、分程隔板单元和管板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本体、位于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且均与所述本体对接的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所述热流回路单元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所述分程隔板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箱内,以能够将第一管箱分隔成相对密封的两个腔体,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能够分别与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对接,以能够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管箱的U字形双流程回路;所述管板单元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处且采用碳化硅材料制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箱上开设有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管箱的两个腔体连通,以配合所述换热管形成闭环式热流回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处开设有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以配合所述本体的腔体形成闭环式冷流回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程碳化硅换热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帅陈莉刘哲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阿美泰克工业设备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