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45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交换器技术领域的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左右两端设置有管板,所述壳体左右两端设置有左管箱和右管箱,所述左管箱上端设置有上接管,通过将流体从上接管注入,流体从左管箱经过传热管流动到右管箱,最后通过下接管流出,当流体从传热管内部经过时,由于水流的压力和滑盘自身受到水流的压力,进而使得滑盘通过滑珠在滑槽内部滑动进而带动滑盘在传热管内部滑动,通过滑盘外周围的毛刷对传热管内部进行清刷,当换热器停止工作时,内部流体通过下接管全部流出,此时滑盘受到水流的压力消失,在弹簧弹力下将滑盘往回滑动再次通过对毛刷对传热管内部进行清刷,防止传热管内部堆积水垢导致腐蚀现象加重的问题。现象加重的问题。现象加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了交换器
,具体为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三大类;按其表面的紧凑程度可分为紧凑式和非紧凑式两类。
[0003]目前现有的一种热交换器,用于传递热量的传热管长时间接触液体,内壁易发生腐蚀,且产生水垢等沉淀,由于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部,拆卸麻烦,不便于清理积垢,易导致腐蚀现象加重,且影响热交换效率的问题。
[0004]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目前现有的一种热交换器,用于传递热量的传热管长时间接触液体,内壁易发生腐蚀,且产生水垢等沉淀,由于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部,拆卸麻烦,不便于清理积垢,易导致腐蚀现象加重,且影响热交换效率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左右两端设置有管板,所述壳体左右两端设置有左管箱和右管箱,所述左管箱上端设置有上接管,所述右管箱下端设置有下接管,所述壳体下部左右两端设置有支座,所述壳体左端上部设置有第一上接管,所述壳体右端下部设置有第一下接管,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上设置有若干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部上下左右端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滑珠,四个所述滑珠之间设置有滑盘,所述滑盘外周围设置有毛刷,所述滑盘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解决目前现有的一种热交换器,用于传递热量的传热管长时间接触液体,内壁易发生腐蚀,且产生水垢等沉淀,由于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部,拆卸麻烦,不便于清理积垢,易导致腐蚀现象加重,且影响热交换效率的问题。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管板与左管箱和右管箱之间均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热管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管箱和右管箱相互通。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珠在滑槽内部滑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尾端设置在滑槽底端,所述弹簧顶端设置在滑柱尾端。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毛刷与传热管内壁相贴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通过将流体从上接管注入,流体从左管箱经过传热管流动到右管箱,
最后通过下接管流出,当流体从传热管内部经过时,由于水流的压力和滑盘自身受到水流的压力,进而使得滑盘通过滑珠在滑槽内部滑动进而带动滑盘在传热管内部滑动,通过滑盘外周围的毛刷对传热管内部进行清刷,当换热器停止工作时,内部流体通过下接管全部流出,此时滑盘受到水流的压力消失,在弹簧弹力下将滑盘往回滑动再次通过对毛刷对传热管内部进行清刷,防止传热管内部堆积水垢导致腐蚀现象加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传热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滑槽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9]1.壳体2.左管箱3.右管箱4.上接管5.下接管6.管板7.支座8.第一上接管9.第一下接管10.折流板11.传热管12.滑槽13.滑珠14.滑盘15.毛刷16.透水孔1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一: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管板6,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左管箱2和右管箱3,所述左管箱2上端设置有上接管4,所述右管箱3下端设置有下接管5,所述壳体1下部左右两端设置有支座7,所述壳体1左端上部设置有第一上接管8,所述壳体1右端下部设置有第一下接管9,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折流板10,所述折流板10上设置有若干传热管11,所述传热管11内部上下左右端均设置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内部设置有滑珠13,四个所述滑珠13之间设置有滑盘14,所述滑盘14外周围设置有毛刷15,所述滑盘14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16,所述管板6与左管箱2和右管箱3之间均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传热管11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管箱2和右管箱3相互通。
[0023]实施例二:
[0024]请参阅图1

3,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管板6,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左管箱2和右管箱3,所述左管箱2上端设置有上接管4,所述右管箱3下端设置有下接管5,所述壳体1下部左右两端设置有支座7,所述壳体1左端上部设置有第一上接管8,所述壳体1右端下部设置有第一下接管9,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折流板10,所述折流板10上设置有若干传热管11,所述传热管11内部上下左右端均设置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内部设置有滑珠13,四个
所述滑珠13之间设置有滑盘14,所述滑盘14外周围设置有毛刷15,所述滑盘14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16,所述滑珠13在滑槽12内部滑动,所述滑槽12内部设置有弹簧17,所述弹簧17尾端设置在滑槽12底端,所述弹簧17顶端设置在滑柱13尾端,所述毛刷15与传热管11内壁相贴合,通过将流体从上接管4注入,流体从左管箱2经过传热管11流动到右管箱3,最后通过下接管5流出,当流体从传热管11内部经过时,由于水流的压力和滑盘14自身受到水流的压力,进而使得滑盘14通过滑珠13在滑槽12内部滑动进而带动滑盘14在传热管11内部滑动,通过滑盘14外周围的毛刷15对传热管11内部进行清刷,当换热器停止工作时,内部流体通过下接管5全部流出,此时滑盘14受到水流的压力消失,在弹簧17弹力下将滑盘14往回滑动再次通过对毛刷15对传热管11内部进行清刷,防止传热管内部堆积水垢导致腐蚀现象加重的问题。
[002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腐蚀型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管板(6),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左管箱(2)和右管箱(3),所述左管箱(2)上端设置有上接管(4),所述右管箱(3)下端设置有下接管(5),所述壳体(1)下部左右两端设置有支座(7),所述壳体(1)左端上部设置有第一上接管(8),所述壳体(1)右端下部设置有第一下接管(9),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折流板(10),所述折流板(10)上设置有若干传热管(11),所述传热管(11)内部上下左右端均设置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内部设置有滑珠(13),四个所述滑珠(13)之间设置有滑盘(14),所述滑盘(14)外周围设置有毛刷(15),所述滑盘(14)上设置有若干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杨志华杨宇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泰瑞达热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