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934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发动机冷却机构包括:分水部,分水部具有分水腔;缸体水套,缸体水套的中部形成容置腔,缸体水套的内部形成有散热腔体,散热腔体具有第一进水端,散热腔体通过第一进水端与分水腔连通;缸间水套,缸间水套至少为一个,缸间水套位于容置腔内,缸间水套具有第二进水端,第一进水端与第二进水端独立地设置,缸间水套通过第二进水端与分水腔连通。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发动冷却机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却效果差的问题。却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发动机高效节能发展趋势,发动机压缩比越来越高,如何抑制高压缩比下的爆震是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增强燃烧室的冷却是爆震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之一。现有的发动机的各缸缸筒周围布置冷却水套。冷却水套用以对缸孔周围进行有效冷却,起到降低缸孔温度进而降低缸孔受热变形等风险的作用,因受限于发动机的长度,两缸之间壁厚较小,无法铸造出冷却通道,因此通常采用机加的形式形成冷却通道。现有的两缸之间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速较低、冷却效果不良,另一方面冷却通道与缸体水套流动的流场相互影响,造成冷却不均匀。
[0003]因此,针对现有的发动机因冷却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发动冷却机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包括:分水部,分水部具有分水腔;缸体水套,缸体水套的中部形成容置腔,缸体水套的内部形成有散热腔体,散热腔体具有第一进水端,散热腔体通过第一进水端与分水腔连通;缸间水套,缸间水套至少为一个,缸间水套位于容置腔内,缸间水套具有第二进水端,第一进水端与第二进水端独立地设置,缸间水套通过第二进水端与分水腔连通。
[0006]进一步地,发动机冷却机构还包括:缸盖水套,缸盖水套与缸体水套沿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相对地设置,缸盖水套具有冷却腔体,冷却腔体与分水腔连通。
[0007]进一步地,缸间水套的出水端与冷却腔体连通,和/或,缸间水套的出水端与散热腔体连通。
[0008]进一步地,缸间水套包括: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端与分水腔连通,第一流道的第二端朝向容置腔延伸设置,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形成第二进水端;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第一流道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流道的第二端沿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三流道,第三流道沿缸体水套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第三流道与第二流道的第二端连通。
[0009]进一步地,缸间水套还包括:第四流道,第四流道设置于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之间,第四流道的第一端与第二流道的第二端连通,第四流道的第二端与第三流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五流道,第五流道设置于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之间,第五流道的第一端与第二流道的第二端连通,第五流道的第二端与第三流道的第二端连通,其中,第三流道的第二端形成
出水端。
[0010]进一步地,第五流道包括两个连接段,两个连接段沿缸体水套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五流道沿缸体水套宽度方向的高度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加地设置。
[0011]进一步地,第四流道沿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倾斜地设置。
[0012]进一步地,缸间水套为多个,多个缸间水套沿缸体水套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
[0013]进一步地,第二流道的外表面与缸体水套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地设置,和/或,第三流道的外表面与缸体水套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地设置。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冷却机构,发动机冷却机构为上述的发动机冷却机构。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缸体水套的容置腔内设置至少一个缸间水套,并将缸体水套的第一进水端与缸间水套的第二进水端相互独立地设置,第二进水端与分水腔连通,使得缸间水套内的冷却液的两端的压差扩大,进而提高了缸间水套内的冷却液的流动速度,提高了缸间水套的冷却效率,同时使得缸间水套内的冷却液不会对散热腔体内的冷却液的流场产生影响,提高了缸间水套的冷却效率。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发动冷却机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机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机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分水部;11、分水腔;
[0024]20、缸体水套;21、容置腔;22、第一进水端;
[0025]30、缸间水套;31、第一流道;32、第二流道;33、第三流道;34、第四流道;35、第五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
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9]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0030]结合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
[0031]发动机冷却机构包括分水部10、缸体水套20、缸间水套30。分水部10具有分水腔11。缸体水套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水部(10),所述分水部(10)具有分水腔(11);缸体水套(20),所述缸体水套(20)的中部形成容置腔(21),所述缸体水套(20)的内部形成有散热腔体,所述散热腔体具有第一进水端(22),所述散热腔体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端(22)与所述分水腔(11)连通;缸间水套(30),所述缸间水套(30)至少为一个,所述缸间水套(30)位于所述容置腔(21)内,所述缸间水套(30)具有第二进水端,所述第一进水端(22)与所述第二进水端独立地设置,所述缸间水套(30)通过所述第二进水端与所述分水腔(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机构还包括:缸盖水套,所述缸盖水套与所述缸体水套(20)沿所述缸体水套(20)的高度方向相对地设置,所述缸盖水套具有冷却腔体,所述冷却腔体与所述分水腔(1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间水套(30)的出水端与所述冷却腔体连通,和/或,所述缸间水套(30)的所述出水端与所述散热腔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间水套(30)包括:第一流道(31),所述第一流道(31)的第一端与所述分水腔(1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容置腔(21)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流道(31)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进水端;第二流道(32),所述第二流道(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31)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2)的第二端沿所述缸体水套(2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三流道(33),所述第三流道(33)沿所述缸体水套(20)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所述第三流道(33)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昌张强韩令海卢德平王占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