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54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领域,该总成结构包括第一前顶横梁、第二前顶横梁和第三前顶横梁,所述第二前顶横梁包括支撑结构和横梁结构,所述第一前顶横梁、所述第三前顶横梁以及所述横梁结构形成空腔;所述支撑结构伸入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连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前顶横梁通过第一连接面进行连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通过第二连接面进行连接;其有益效果是能够提高前顶横梁的强度与模态,其中,模态为结构系统固有的振动特性;避免乘员舱变形,既能降低成本,还能减轻总成结构的重量。重量。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当车辆发生翻滚或顶部受压的情况下,汽车的前顶横梁总成需要提供足够的强度以保证乘员的安全;另外,前顶横梁总成的结构对于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影响也比较大。
[0003]为提高车身前顶横梁强度和模态(结构系统固有的振动特性),目前大多数车辆常采用的结构形式为:在前顶横梁内板与前顶横梁外板之间增加顶横梁加强件,或增加前顶横梁内、外板料厚。前横梁与加强件多采用热成型工艺,方案成本较高,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能够在保证重量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前顶横梁的强度与模态,避免乘员舱变形,既能降低成本,能够减轻结构的重量。该总成结构包括第一前顶横梁、第二前顶横梁和第三前顶横梁,所述第二前顶横梁包括支撑结构和横梁结构,所述第一前顶横梁、所述第三前顶横梁以及所述横梁结构形成空腔;所述支撑结构伸入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连接;
[0005]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前顶横梁通过第一连接面进行连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通过第二连接面进行连接。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面处设有流通槽,所述流通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面配合设置,所述流通槽上设有多个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用于将所述空腔中的气体排出。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顶横梁设有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用于安装辅助驾驶装置。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顶横梁上设有第一加强筋。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横梁结构的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前横梁结构5的强度,以使所述第二前顶横梁能够承载所述安装基座。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顶横梁上设有第二加强筋。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的呈Z字结构。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面设有第一焊点,所述第一前顶横梁通过所述第一焊点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设有第二焊点,所述第二连接面通过所述第二焊点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
[0013]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
[0014]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申请将第一前顶横梁与第二前顶横梁进行拆分,将第二前顶横梁的支撑结构伸入腔体中作为支撑,既能提升总成结构的强度与模态,使车辆在翻滚及顶部受压时,避免乘
员舱变形,提高安全性能,又能保证降低成本,无需使用加强件来提高总成结构的强度,减轻总成结构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剖视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横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前顶横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

第一前顶横梁;2

第二前顶横梁;3

第三前顶横梁;4

支撑结构;5

横梁结构;6

第一连接面;7

第二连接面;8

流通槽;9

流通孔;10

安装基座;11

第一加强筋;12

第二加强筋;13

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4]参照图1,通过第一前顶横梁1与第三前顶横梁3合围成腔体,为加强前顶横梁总成的强度与模态,在第一前顶横梁1与第二前顶横梁2中间添加加强件13,或增加第一前顶横梁1与第二前顶横梁2的料厚,前横梁与加强件13多采用热成型工艺,方案成本较高,重量增加,在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能够提高前顶横梁的强度与模态,避免乘员舱变形,既能降低成本,能够减轻结构的重量,在现有技术中,参照图2,该总成结构包括第一前顶横梁1、第二前顶横梁2和第三前顶横梁3,第二前顶横梁2包括支撑结构4和横梁结构5,第一前顶横梁1、第三前顶横梁3以及横梁结构5形成空腔;支撑结构4伸入空腔与第三前顶横梁3连接;支撑结构4与第一前顶横梁1通过第一连接面6进行连接,支撑结构4与第三前顶横梁3通过第二连接面7进行连接;横梁结构5与支撑结构4一体铸成形成第二前顶横梁2,第二前顶横梁2通过第一连接面6与第一前顶横梁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面6中,第一前顶横梁1位于第二前顶横梁2之上,支撑结构4能够为第一前顶横梁1与横梁结构5提供支撑作用,提高总成结构的强度与模态;将第二前顶横梁2的支撑结构4伸入空腔中,通过第二连接面7与第三前顶横梁3进行连接,第二连接连接面可以设在第三前向横梁上的任意一处,作为优选地,由于第三前顶横梁3的剖面并非为直线,而是呈曲折状,在第三前向横梁上垂直距离横梁结构5最远的地方设置第二连接面7,能够保证支撑结构4最大发挥支撑作用,将第一前顶横梁1与第二前顶横梁2进行拆分,将第二前顶横梁2的支撑结构4伸入
腔体中作为支撑,工艺简单,既能提升总成结构的强度与模态,使车辆在翻滚及顶部受压时,避免乘员舱变形,提高安全性能,又能保证降低成本,无需使用加强筋来提高总成结构的强度,减轻总成结构的重量。
[002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车辆以一定的角度进入电泳池时,总成结构尾部向下倾斜,此时腔体的最高点区域会存在空气,导致该区域没有电泳液,进而零件局部缺少电泳膜,影响零件的防腐性能,因此需要将腔体的最高点区域的空气排除,参照图3,在第一连接面6处设置流通槽8,具体的,流通槽8为筋槽,具有一定的强度,筋槽呈条状,第一连接面6配合设置,其方向与第一连接面6的方向一致,流通槽8上设有多个流通孔9,流通孔9用于将空腔中的气体排出,筋槽的设置保证总成结构的强度,若直接在第一连接面6处设置流通孔9,则减弱总成结构的强度。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前顶横梁(1)、第二前顶横梁(2)和第三前顶横梁(3),所述第二前顶横梁(2)包括支撑结构(4)和横梁结构(5),所述第一前顶横梁(1)、所述第三前顶横梁(3)以及所述横梁结构(5)形成空腔;所述支撑结构(4)伸入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3)连接;所述支撑结构(4)与所述第一前顶横梁(1)通过第一连接面(6)进行连接,所述支撑结构(4)与所述第三前顶横梁(3)通过第二连接面(7)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6)处设有流通槽(8),所述流通槽(8)与所述第一连接面(6)配合设置,所述流通槽(8)上设有多个流通孔(9),所述流通孔(9)用于将所述空腔中的气体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的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顶横梁(2)设有安装基座(10),所述安装基座(10)用于安装辅助驾驶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枫雨宋永乐束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智马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