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530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相连的顶盖后横梁外板和顶盖后横梁内板,两者均与D柱外板相连,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三者之间能形成封闭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顶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白车身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主要由、内外板组成,且其作为车身后部重要连接梁,一般通过点焊、螺栓相结合的方式与左右侧围搭接固定。但是大部分顶盖后横梁搭接处受到背门铰链的影响,导致搭接量受限,导致仅由外板承担大部分作用力,再加上外板上开有焊接的工艺过孔,进一步削弱了外板的刚度,导致整个白车身的弯扭刚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以解决现有顶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相连的顶盖后横梁外板和顶盖后横梁内板,两者均与D柱外板相连,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三者之间能形成封闭的腔体。
[000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顶盖后横梁外板在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三者之间形成封闭的腔体,当车身扭转时,可通过腔体来缓冲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作用力,从而提升了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弯扭刚度,避免了仅由顶盖后横梁外板承担大部分作用力,导致整个白车身的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
[0007]优选的,所述腔体呈三棱锥构造,底面由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共同构成,三个侧面由所述的凸起形成。
[0008]优选的,所述凸起包括靠近天窗侧的第一侧面、远离天窗侧的第二侧面和靠近所述D柱外板的第三侧面;
[0009]所述第一侧面的拔模角度为5~10
°
, 所述第二侧面的拔模角度为45~60
°ꢀ
,所述第三侧面的拔模角度为35~55
°

[0010]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在第三侧面底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以及在第二侧面底部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形成有工艺缺口。
[0011]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外板前焊接边和外板后焊接边,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前后两侧焊接形成有内板前焊接边和内板后焊接边,所述外板前焊接边与所述内板前焊接边焊接固定,所述外板后焊接边和内板后焊接边焊接固定。
[0012]优选的,所述外板前焊接边与所述内板前焊接边上靠近天窗的一侧形成有沉台,所述沉台处设有天窗安装孔。
[0013]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在所述沉台处向远离天窗的方向形成有避让凹筋。
[0014]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在靠近所述沉台的位置设有焊接工艺孔。
[00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通过将顶盖后横梁外板在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三者之间形成封闭的腔体,当车身扭转时,可通过腔体来缓冲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作用力,从而提升了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弯扭刚度,解决了现有顶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轻量化的优点,在汽车车身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0]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为顶盖后横梁外板和顶盖后横梁内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

顶盖后横梁外板,11

凸起,111

第一侧面,112

第二侧面,113

第三侧面,12

工艺缺口,13

外板前焊接边,14

外板后焊接边,15

焊接工艺孔;2

顶盖后横梁内板,21

内板前焊接边,22

内板后焊接边,23

避让凹筋;3

D柱外板;4

腔体;5

沉台;6

天窗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相连的顶盖后横梁外板1和顶盖后横梁内板2,两者均与D柱外板3相连,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1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11,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1、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三者之间能形成封闭的腔体4。
[0026]通过将顶盖后横梁外板在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D柱外板三者之间形成封闭的腔体,当车身扭转时,可通过腔体来缓冲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作用力,从而提升了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弯扭刚度,解决了现有顶盖后横梁存在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轻量化的优点。
[0027]腔体4呈三棱锥构造,底面由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共同构成,三个侧面由凸起11形成。
[0028]凸起11包括靠近天窗侧的第一侧面111、远离天窗侧的第二侧面112和靠近顶盖后横梁内板2的第三侧面113;
[0029]为了保证凸起11的工艺成形性能,同时方便从模具中脱出,将第一侧面111的拔模角度为5~10
°
, 所述第二侧面112的拔模角度为45~60
°ꢀ
,所述第三侧面113的拔模角度为35~55
°

[0030]为了进一步保证零部件的成形和性能的要求,顶盖后横梁外板1在第三侧面113底部靠近第一侧面111的位置、以及在第二侧面112底部靠近第一侧面111的位置形成有工艺缺口12。
[0031]顶盖后横梁外板1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外板前焊接边13和外板后焊接边14,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2的前后两侧焊接形成有内板前焊接边21和内板后焊接边22,所述外板前焊接边13与所述内板前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相连的顶盖后横梁外板(1)和顶盖后横梁内板(2),两者均与D柱外板(3)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1)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起(11),使得顶盖后横梁外板(1)、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三者之间能形成封闭的腔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4)呈三棱锥构造,底面由顶盖后横梁内板(2)和D柱外板(3)共同构成,三个侧面由所述的凸起(11)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包括靠近天窗侧的第一侧面(111)、远离天窗侧的第二侧面(112)和靠近所述D柱外板(3)的第三侧面(113);所述第一侧面(111)的拔模角度为5~10
°
,所述第二侧面(112)的拔模角度为45~60
°
,所述第三侧面(113)的拔模角度为35~55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1)在第三侧面(113)底部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凤翔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