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707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本体、分别固定连接在顶盖后横梁本体两端的左连接构件和右连接构件,顶盖后横梁本体由后横梁外板和后横梁内板连接构成;后横梁外板由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左段、料厚为0.8mm的后横梁外板中段和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右段通过激光拼接并落料成型;后横梁内板的料厚为1.0mm,其上边和下边分别通过多个焊点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横梁外板的中部;左连接构件由左连接板和固定连接在请右部上的背门左铰链加强板构成,右连接构件由右连接板和固定连接在请左部上的背门右铰链加强板构成。其能够满足背门铰链安装刚度和白车身扭转刚度要求,降低顶盖后横梁重量。降低顶盖后横梁重量。降低顶盖后横梁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结构设计中,顶盖后横梁结构是保证白车身后部扭转刚度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支撑顶盖或天幕玻璃的重要构件,也是保证顶棚后部安装、背门铰链安装的关重部件。在常规的汽车结构设计中,顶盖后横梁常采用等料厚的单层冲压钢板结构,轻量化实施效果没有达到最优效果。因此,现有的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亟待改进。
[0003]CN 105035176A 公开了“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为薄壁结构,依次包括横梁本体左段、左过渡段、横梁本体中段、右过渡段及横梁本体右段;其中,横梁本体左、右段为等厚度结构,且为整个零件中厚度最大区域;横梁本体左、右段通过左、右过渡段到横梁本体中段的厚度过渡,横梁本体中段为整个零件中厚度最薄;左、右过渡段为变厚度结构,左、右过渡段的厚度自从两端厚区向横梁本体中段的薄区逐渐降低。其不仅能较好地满足顶盖后横梁整体强度以及安装点刚度、强度要求,而且结构简单,采用连续变厚度板料制作,可以避免材料厚度和零件数量上的过渡设计,降低顶盖后横梁制作成本,且轻量化效果好。
[0004]CN206031291U公开了“一种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和固定设置在顶盖后横梁上并用于安装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装置,顶盖后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槽,安全带固定装置至少包括盖设固定于安装槽处并用于固定安全带卷收器的固定盖板,固定盖板上还设置有用于安全带卷收器本体进入安装槽的安装口;即将后排座椅的安全带直接固定在顶盖后横梁上,相当于将现有第三排或后排安全带的安装位置从侧围移到了顶盖,从而使第三排或后排座椅安全带的布置空间更大,也更便于安全带的安装。
[0005]毋庸置疑,上述两份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都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其能够满足背门铰链安装刚度和白车身扭转刚度要求,降低顶盖后横梁重量,实现轻量化;并能够加强与侧围的连接,增加顶盖后横梁的整体刚强度。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本体、分别固定连接在顶盖后横梁本体两端的左连接构件和右连接构件,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由后横梁外板和后横梁内板连接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后横梁外板由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左段、料厚为0.8mm的后横梁外板中段和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右段通过激光拼接并落料成型;所述后横梁内板的料厚为1.0mm,其上边和下边分别通过多个焊点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横梁外板的中部,构成顶盖后横梁本体;所述左连接构件由左连接板和固定连接在其右部
上的背门左铰链加强板构成,左连接构件定位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左端;所述右连接构件由右连接板和固定连接在其左部上的背门右铰链加强板构成,右连接构件定位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右端。
[0008]进一步,所述背门左铰链加强板通过多个焊点固定连接在左连接板的右部;所述背门右铰链加强板通过多个焊点固定连接在右连接板的左部。
[0009]进一步,在所述后横梁内板的左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安装螺母孔、第一预定位过孔和第二安装螺母孔;在所述后横梁内板的右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安装螺母孔、第二预定位过孔和第四安装螺母孔;所述第一安装螺母孔、第二安装螺母孔、第三安装螺母孔和第四安装螺母孔分别与一焊接方螺母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
[0010]进一步,所述左连接构件的右边设有与第一安装螺母孔和第二安装螺母孔对应的孔,还设有与第一预定位过孔对应的第一凸焊螺栓;该第一凸焊螺栓与第一预定位过孔配合,实现预挂定位,并通过两颗六角法兰面螺栓分别与第一安装螺母孔及焊接方螺母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螺母孔及焊接方螺母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配合连接,将所述左连接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左端。
[0011]进一步,所述右连接构件的左边设有与第三安装螺母孔和第四安装螺母孔对应的孔,还设有与第二预定位过孔对应的第二凸焊螺栓;该第二凸焊螺栓与第二预定位过孔配合,实现预挂定位,并通过两颗六角法兰面螺栓分别与第三安装螺母孔及焊接方螺母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和第四安装螺母孔及焊接方螺母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配合连接,将所述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右端。
[0012]进一步,所述后横梁外板左段、后横梁外板中段和后横梁外板右段通过两道激光拼接缝连接为一整体。
[0013]进一步,在所述后横梁外板左段上设有一个主定位孔、一个工装定位孔、两个背门铰链安装孔和一个第二线束装孔;在所述后横梁外板右段上设有一个次定位孔、一个工装定位孔、一个第一线束孔和两个背门铰链安装孔。
[0014]进一步,在所述后横梁内板上还设有一个后横梁内板定位孔、两个顶棚安装孔和四个—减重孔。
[0015]进一步,所述后横梁外板和后横梁内板均采用料CA1000/1400HS钢板冲压成型。
[0016]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0017]由于后横梁外板采用三段料厚不等的板材冲压成型且中段料厚较左段或右段薄,其重量为2.869kg;相较于等料厚的顶盖后横梁的重量3.697Kg降重22.3%。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连接构件一起可减重4%,在满足车身扭转刚度和铰链安装刚度的要求下,进一步降低了顶盖后横梁本体的重量,以达到轻量化的最优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 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 是图1的后视图;
[0020]图3 是图2的A部放大图;
[0021]图4 是图2的B部放大图;
[0022]图5 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3]图6 是本技术的后横梁内板与左连接构件、右连接板构件搭接的俯视图;
[0024]图7 是顶盖后横梁本体的示意图;
[0025]图8 是左连接构件示意图;
[0026]图9 是右连接构件示意图;
[0027]图10 是本技术的后横梁外板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 本技术的后横梁内板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标记指代的技术特征):
[0030]1—顶盖后横梁本体;
[0031]11—后横梁外板,110—主定位孔,111—后横梁外板左段,112—后横梁外板中段,113—后横梁外板右段,114—次定位孔,115—工装定位孔,116—第一线束孔,117—背门铰链安装孔,118—激光拼接缝,119—第二线束装孔;
[0032]12—后横梁内板,121—第一安装螺母孔,122—第一预定位过孔,123—第二安装螺母孔,124—第三安装螺母孔,125—第二预定位过孔,126—第四安装螺母孔,127—后横梁内板定位孔,128—顶棚安装孔,129—减重孔;
[0033]13—焊接方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本体(1)、分别固定连接在顶盖后横梁本体两端的左连接构件(2)和右连接构件(3),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1)由后横梁外板(11)和后横梁内板(12)连接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后横梁外板(11)由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左段(111)、料厚为0.8mm的后横梁外板中段(112)和料厚为1.2mm的后横梁外板右段(113)通过激光拼接并落料成型;所述后横梁内板(12)的料厚为1.0mm,其上边和下边分别通过多个焊点(7)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横梁外板(11)的中部,构成顶盖后横梁本体(1);所述左连接构件(2)由左连接板(21)和固定连接在其右部上的背门左铰链加强板(22)构成,左连接构件(2)定位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1)的左端;所述右连接构件(3)由右连接板(31)和固定连接在其左部上的背门右铰链加强板(32)构成,右连接构件(3)定位连接在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1)的右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背门左铰链加强板(22)通过多个焊点(7)固定连接在左连接板(21)的右部;所述背门右铰链加强板(32)通过多个焊点(7)固定连接在右连接板(31)的左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后横梁内板(12)的左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安装螺母孔(121)、第一预定位过孔(122)和第二安装螺母孔(123);在所述后横梁内板(12)的右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三安装螺母孔(124)、第二预定位过孔(125)和第四安装螺母孔(126);所述第一安装螺母孔(121)、第二安装螺母孔(123)、第三安装螺母孔(124)和第四安装螺母孔(126)分别与一焊接方螺母(13)对应连接形成安装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左连接构件(2)的右边设有与第一安装螺母孔(121)和第二安装螺母孔(123)对应的孔,还设有与第一预定位过孔(122)对应的第一凸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吴存学赵丰良王玮汪晓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