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城市有轨电车一般采用渡线折返,该方式存在影响列车旅速,运行繁琐及道岔损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站站台处设置有进站正线,出站站台处设置有出站正线;进站正线和出站正线之间通过外侧灯泡线或内侧灯泡线连接,实现折返;外侧灯泡线的外侧、外侧灯泡线与内侧灯泡线之间、内侧灯泡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折返作业区外侧式站台、折返作业区岛式站台、折返作业区内侧式站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灯泡线进行不掉头折返换向,保证旅行速度,提高折返效率;在灯泡线的布置中设置相应站台,实现在旅客在列车折返中上下车的可能性。车折返中上下车的可能性。车折返中上下车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有轨电车转弯半径较小,对于有轨电车,满足列车折返运行一般采用更简单的形式,即渡线折返。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折返方式往往出现影响列车旅速,运行繁琐及道岔损耗的问题。如考虑旅客乘降因素,则更加影响折返运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简化折返线路,保证旅行速度,提升运营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包括进站站台和出站站台;
[0006]所述进站站台位置处设置有进站正线;所述出站站台位置处设置有出站正线;所述进站正线和出站正线设置于进站站台和出站站台之间;
[0007]所述进站正线和出站正线之间通过外侧灯泡线或内侧灯泡线连接,实现折返,所述内侧灯泡线设置于外侧灯泡线的内侧。
[0008]优化地,所述外侧灯泡线的外侧、外侧灯泡线与内侧灯泡线之间、内侧灯泡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折返作业区外侧式站台、折返作业区岛式站台、折返作业区内侧式站台。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0]1)本技术可保证有轨电车在平稳行驶过程中实现折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旅行速度,提高了线路通过能力;
[0011]2)本技术中另一列有轨电车驶离站台的过程不影响下一列有轨电车的进站,可减少发车间隔,提升运营效率;
[0012]3)本技术通过灵活配线以及合理规划用地提高运营的整体效率,提升线路通过能力,并可通过设置站台及司机室升级为换乘枢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支持贯通运行的示意图;
[0015]图3为在线网中应用示例的示意图;
[0016]图中,101
‑
进站站台、102
‑
出站站台、201
‑
进站正线、202
‑
出站正线、203
‑
外侧灯泡线、204
‑
内侧灯泡线、103
‑
折返作业区外侧式站台、104
‑
折返作业区岛式站台、105
‑
折返作业区内侧式站台、205
‑
联络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8]本技术的有轨电车折返结构可在正线行驶的基础上,通过外侧灯泡线203实现有轨电车自进站正线201的进站行驶方向折返,至出站正线202的出站换向。此外,可通过中间出岔的形式,增加内侧灯泡线204,增加同时接车的可能性,提高运输能力。
[0019]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进站站台101和出站站台102;进站站台101位置处设置有进站正线201,出站站台102位置处设置有出站正线202;进站正线201和出站正线202设置于进站站台101和出站站台102之间;
[0020]进站正线201和出站正线202之间通过外侧灯泡线203或内侧灯泡线204连接,实现折返,内侧灯泡线204设置于外侧灯泡线203的内侧。
[0021]站台设置除基本站台设置在正线两侧外(进站站台101和出站站台102),可考虑在灯泡线路曲率平缓位置设置站台供旅客乘降。如图1所示,外侧灯泡线203的外侧、外侧灯泡线203与内侧灯泡线204之间、内侧灯泡线204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折返作业区外侧式站台103、折返作业区岛式站台104、折返作业区内侧式站台105,可根据实际客流情况用于旅客到达或出发。
[0022]如图2所示,本技术中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并不限于图1所示。为实现灵活运营,灯泡线可通过联络线205与正线连接,以实现经过折返作业区外侧式站台103、折返作业区岛式站台104、折返作业区内侧式站台105而至另一方向的接发车,从而起到联通各方向的换乘枢纽作用。
[0023]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有轨电车的折返结构不仅可用于作为线路末端的折返点,亦可通过灵活的配线设置形成线路中的枢纽,从而提升整个线网的运输能力和效率。
[0024]此外,相较于其他轨道交通形式,有轨电车的行车速度较低,转弯半径比较小,因此本技术旨在保证规划用地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快速折返。在这一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通过规划绿地、景观设计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该折返结构的用地,与城市周边景观相协调,实现交通文化的特色。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本技术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轨电车不掉头的折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站站台(101)和出站站台(102);所述进站站台(101)位置处设置有进站正线(201);所述出站站台(102)位置处设置有出站正线(202);所述进站正线(201)和出站正线(202)设置于进站站台(101)和出站站台(102)之间;所述进站正线(201)和出站正线(202)之间通过外侧灯泡线(203)或内侧灯泡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团社,李连华,胡雪晴,王得元,赵阳,沈增涛,雷振国,高志宏,李文博,李登科,王学贵,强士盎,王雪鑫,姜磊,王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